第三单元 12 《诗经》二首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12 《诗经》二首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5 00:57:16

文档简介

12 《诗经》二首
核心素养目标
1.能通过借助注释和结合《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这两首诗。 2.通过诗歌诵读,理解“赋、比、兴”的表达效果和《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3.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把握两首诗的内在情韵。
点睛每课一法
赋、比、兴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如《关雎》开头以雎鸠起兴,借河水之中的小岛上的雎鸠和鸣,引出心中热烈的感情:可爱的姑娘啊,我心中的爱人。第二、三节以采荇菜,衬托自己对姑娘的追求:可爱的姑娘啊,我日夜追求着你,但不能如愿,只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表达了作者热烈奔放的感情,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大胆的追求和对自己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痛苦而欢快的情调。
  《蒹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从而引出正文。它不仅点明了季节与时间,还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夯基积累运用
1.直接默写
(1) ,左右流之。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
(3) ,在水一方。
(4) ,宛在水中央。
(5)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
(6)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7)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 。
(8)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
2.理解默写
(1)《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诗句是: , 。
(2)《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诗句是: , 。 , 。
(3)《关雎》中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 。
(4)《蒹葭》一诗,通过“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5)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作者的灵感之源。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 , ”这两句诗。
3.综合默写
  《诗经》中的诗歌善用叠词。“ , ”(《关雎》),用叠词写雎鸠鸟的和鸣,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 ”(《蒹葭》),用叠词写出芦苇茂盛的样子,与霜露等景物一同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好逑(hǎo)(qiú) 荇菜(xìnɡ)  寤寐(wù)(mèi)悠哉(yōu)(zāi) 辗转(zhǎn) 芼之(mào) 乐之(yuè)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 未晞(xī) 在水之湄(méi)  道阻且跻(jī) 在水之涘(sì) 水中沚(zhǐ)
易写错字 雎鸠 窈窕 逑 荇 寤寐 悠哉 辗 芼 蒹葭 溯洄 晞 湄  跻 已 涘 沚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经”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部分为周代宫廷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常说“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5.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汲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你们班的小美同学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感到很难过。比赛结束后,你将如何安慰她
答:
赋能阅读鉴赏
(一)阅读《关雎》,完成问题。(6分)
1.请找出诗中描写青年男子相思之苦的三个句子。(3分)
答: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比兴手法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二)阅读《蒹葭》,完成问题。(6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
答: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在诗中反复吟咏,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12 《诗经》二首
核心素养目标
1.能通过借助注释和结合《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这两首诗。 2.通过诗歌诵读,理解“赋、比、兴”的表达效果和《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3.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把握两首诗的内在情韵。
点睛每课一法
赋、比、兴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如《关雎》开头以雎鸠起兴,借河水之中的小岛上的雎鸠和鸣,引出心中热烈的感情:可爱的姑娘啊,我心中的爱人。第二、三节以采荇菜,衬托自己对姑娘的追求:可爱的姑娘啊,我日夜追求着你,但不能如愿,只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表达了作者热烈奔放的感情,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大胆的追求和对自己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痛苦而欢快的情调。
  《蒹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从而引出正文。它不仅点明了季节与时间,还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夯基积累运用
1.直接默写
(1)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 琴瑟友之 。
(3)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4)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5)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
(6)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7)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
(8)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
2.理解默写
(1)《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 , 君子好逑 。
(2)《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诗句是: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 悠哉悠哉 , 辗转反侧 。
(3)《关雎》中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 , 钟鼓乐之 。
(4)《蒹葭》一诗,通过“ 溯洄从之 ,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5)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作者的灵感之源。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 溯洄从之 , 道阻且长 ”这两句诗。
3.综合默写
  《诗经》中的诗歌善用叠词。“ 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关雎》),用叠词写雎鸠鸟的和鸣,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 ”(《蒹葭》),用叠词写出芦苇茂盛的样子,与霜露等景物一同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特别提醒】
易读错字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好逑(hǎo)(qiú) 荇菜(xìnɡ)  寤寐(wù)(mèi)悠哉(yōu)(zāi) 辗转(zhǎn) 芼之(mào) 乐之(yuè)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 未晞(xī) 在水之湄(méi)  道阻且跻(jī) 在水之涘(sì) 水中沚(zhǐ)
易写错字 雎鸠 窈窕 逑 荇 寤寐 悠哉 辗 芼 蒹葭 溯洄 晞 湄  跻 已 涘 沚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经”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部分为周代宫廷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常说“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5.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汲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你们班的小美同学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感到很难过。比赛结束后,你将如何安慰她
答: 示例:小美,请你不要难过,虽然这次比赛没有发挥好,但你的勇气和实力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这也是对国学的一次学习。相信你以后会发挥得更好,加油! 
赋能阅读鉴赏
(一)阅读《关雎》,完成问题。(6分)
1.请找出诗中描写青年男子相思之苦的三个句子。(3分)
答: 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比兴手法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文静美好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象征人类的爱情,引出君子对淑女殷切盼望的感情,贴切而有深意。 
(二)阅读《蒹葭》,完成问题。(6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
答: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描绘了一幅霜冷空寂、萧索凄迷的深秋清晨图。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在诗中反复吟咏,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艰险与曲折,侧面烘托对意中人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