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式 微
(一)默写
1.微君之故,
2.《诗经·式微》中,反复咏“ , ”,并通过质问式的回答表达控诉,不言怨而怨自深。
(二)阅读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子 衿
(一)默写
1.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诗中“ , ”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二)阅读
1.下面文字是对《子衿》哪一部分的翻译 这样翻译有什么优点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绪。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答: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抒发了女主人公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默写
1.无为在歧路, 。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二)阅读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答: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默写
1.欲济无舟楫, 。
2.诗中描写洞庭湖湖面之阔,水天合一的宏大气象的诗句是: , 。
(二)阅读
1.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
2.诗的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和心情
答:
阶段测评,请使用 “阶段素养评估(一)(第一、三单元)”“阶段素养评估(二)
(第二、三单元)”
“期中素养评估(一)(第一~三单元)”“期中素养评估(二)(第一~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式 微
(一)默写
1.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2.《诗经·式微》中,反复咏“ 式微式微 , 胡不归 ”,并通过质问式的回答表达控诉,不言怨而怨自深。
(二)阅读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 衿
(一)默写
1. 挑兮达兮 ,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诗中“ 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二)阅读
1.下面文字是对《子衿》哪一部分的翻译 这样翻译有什么优点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绪。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答:这句是对“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的翻译。优点:译句符合诗意,又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韵律特点,读起来更有趣味。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抒发了女主人公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虽然只有一天不见,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抒发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深、思念之切。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默写
1.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二)阅读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答: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将相隔千里的都城长安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寓情于景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默写
1.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
2.诗中描写洞庭湖湖面之阔,水天合一的宏大气象的诗句是: 八月湖水平 , 涵虚混太清 。
(二)阅读
1.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 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汹涌澎湃、摇撼岳阳城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2.诗的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和心情
答: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出仕做官的愿望和无人引荐、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
阶段测评,请使用 “阶段素养评估(一)(第一、三单元)”“阶段素养评估(二)
(第二、三单元)”
“期中素养评估(一)(第一~三单元)”“期中素养评估(二)(第一~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