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并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识记关于作品的文学常识。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3.体悟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的歌领。
点睛每课一法
游记写法——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指的是,确定一两个地点为立足点,描绘所见景物,人不动,景物不断变化的游记写法。本文作者按照浏览的空间顺序,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
作者第一次去壶口瀑布的立足点在河岸,第二次立足点在河心。其中第二次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写法,观察角度是先俯视龙槽,再仰观河面,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最后视角转换到自己的立足点,描写河底的巨石。
写作方法:
(1)定位视角:从某一特定的角度观察景物,如站在山顶,俯视山谷;
(2)描述景物:从视角出发,把景物描述清楚,如峡谷中青草如茵,小河潺潺;
(3)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如看到这景色,心中涌起一股激动的情绪。
写作特点:
(1)细节、贴切、真实、生动。
(2)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景象的美丽或者震撼。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A.铸造(zhù) 出轧(zhá) 怒不可遏(è)
B.推搡(sānɡ) 霎时(shà) 汩汩如泉(ɡǔ)
C.迂回(yū) 吞没(méi) 潺潺成溪(chán)
D.驰骋(chěnɡ) 洪峰(hónɡ) 如丝如缕(l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晋陕 弥慢 急慌慌 千军万马
B.告诫 水幕 湿漉漉 前呼后拥
C.雾蔼 漩涡 亮晶晶 深不可测
D.寒噤 彩虹 光溜溜 永往直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C)
A.这篇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B.渣滓洞中,敌人对共产党员的迫害,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C.不一会儿,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伴随着阵阵震耳欲聋的雷声。
D.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会消耗身体大量的水分,因此运动过程中的进行补水极为重要。
B.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C.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然而人均却仍处在世界比较靠后的位置。
D.“天鲲号”的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疏浚装备建造研发能力进一步升级。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家门,畅游天下,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我国更是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让我们放松心情,踏上旅程,一起来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吧!
(1)【连线人文】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你知道这些地方吗 请仿照示例,选出其中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人物、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黄鹤楼 ②黄河壶口瀑布 ③南京钟山 ④长江三峡 ⑤岳阳楼—洞庭湖 ⑥西双版纳
【示例】襄阳古隆中——诸葛亮《隆中对》
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答: 示例:岳阳楼—洞庭湖——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南京钟山——毛泽东: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
(2)【评说现象】请仔细观察下面名为“自卫”的漫画,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并揭示它的讽刺意义。
答: 画面内容:某人正在一处旅游景点的石狮上书写“到此一……”,还没写完,石狮奋起自卫,恼怒地给了他一记耳光,并气愤地说:“我叫你写!”
讽刺意义:讽刺一些人在旅游中乱写乱画、破坏风景文物的不文明行为。
(3)【分享收获】一路游来,自然美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我们大开眼界,返程中你一定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那么赶快拿起电话向爸爸妈妈说说这次出游的收获吧!他们一直在家翘首以盼呢。
答: 示例:爸爸妈妈,你们好!我马上就安全返程了。这次旅游既让我拓宽了视野,强健了体魄,增长了见识,还让我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验证,获得了真知。真是受益匪浅呀!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3~6段,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选文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写出了瀑布不同的特征。
B.选文写作者二到壶口,于枯水季节观瀑,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选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D.选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勇往直前的精神。
2.作者在枯水季节观壶口瀑布的感受如何 又是怎样表现的 (4分)
答: 感受:雄伟、壮阔,既壮美又优美,刚柔并济。表现:上游的水势,龙槽的水势,河水的力量。
3.结合上下文,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答: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河道上涌来的河水”比作“千军万马”,“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动词赋予河水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气势,表现河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4.选文结尾处说“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结合文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 壶口地理形势极为特殊,陡然变窄的河道使得河水呼啸奔腾地闯过壶口,正是在这里,黄河尽情地展示了它刚强、抗争的性格。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黄河的力量,更体会到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14分)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 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 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 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
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 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
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A.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行踪依次是走近山脉、沿山而上、沿着山路深入,最后抵达山门。
B.文章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
C.文章第④段描写岩羊的灵动飞奔,抒发作者对贺兰山神秘莫测的感慨,和前文相呼应
D.文章第⑥段通过写作者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联想到几万年前人类的生存,内心百感交集。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①介绍贺兰山的地理位置,突出贺兰山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揭示了贺兰山是西北精神的象征;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作者对贺兰山的描写和抒情;③设置悬念“为什么贺兰山如此重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开篇点题。(回答三点即可)
3.结合上下文,请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角度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卧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角度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
答: 重音落在“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上。因为“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的矫健迅疾,“山之子”写出了岩羊的坚毅顽强,这样设计朗读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4.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说说你读出了哪些“西北精神”。(4分)
答: ①贺兰山上巨石罅隙间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体现了西北坚硬(坚强不屈)的精神;②在沉寂的山中,岩羊依然坚毅淡定,毫无惧色,表现出西北的灵动;③峭壁上的岩画刻下西北民族的勇敢精神;④贺兰山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前三点需答出具体景物及对应的品质精神,第四点为总结。) 17 壶口瀑布
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并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识记关于作品的文学常识。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3.体悟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的歌领。
点睛每课一法
游记写法——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指的是,确定一两个地点为立足点,描绘所见景物,人不动,景物不断变化的游记写法。本文作者按照浏览的空间顺序,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
作者第一次去壶口瀑布的立足点在河岸,第二次立足点在河心。其中第二次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写法,观察角度是先俯视龙槽,再仰观河面,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最后视角转换到自己的立足点,描写河底的巨石。
写作方法:
(1)定位视角:从某一特定的角度观察景物,如站在山顶,俯视山谷;
(2)描述景物:从视角出发,把景物描述清楚,如峡谷中青草如茵,小河潺潺;
(3)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如看到这景色,心中涌起一股激动的情绪。
写作特点:
(1)细节、贴切、真实、生动。
(2)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景象的美丽或者震撼。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铸造(zhù) 出轧(zhá) 怒不可遏(è)
B.推搡(sānɡ) 霎时(shà) 汩汩如泉(ɡǔ)
C.迂回(yū) 吞没(méi) 潺潺成溪(chán)
D.驰骋(chěnɡ) 洪峰(hónɡ) 如丝如缕(l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晋陕 弥慢 急慌慌 千军万马
B.告诫 水幕 湿漉漉 前呼后拥
C.雾蔼 漩涡 亮晶晶 深不可测
D.寒噤 彩虹 光溜溜 永往直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B.渣滓洞中,敌人对共产党员的迫害,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C.不一会儿,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伴随着阵阵震耳欲聋的雷声。
D.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会消耗身体大量的水分,因此运动过程中的进行补水极为重要。
B.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C.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然而人均却仍处在世界比较靠后的位置。
D.“天鲲号”的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疏浚装备建造研发能力进一步升级。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家门,畅游天下,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我国更是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让我们放松心情,踏上旅程,一起来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吧!
(1)【连线人文】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你知道这些地方吗 请仿照示例,选出其中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人物、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黄鹤楼 ②黄河壶口瀑布 ③南京钟山 ④长江三峡 ⑤岳阳楼—洞庭湖 ⑥西双版纳
【示例】襄阳古隆中——诸葛亮《隆中对》
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答:
(2)【评说现象】请仔细观察下面名为“自卫”的漫画,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并揭示它的讽刺意义。
答:
(3)【分享收获】一路游来,自然美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我们大开眼界,返程中你一定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那么赶快拿起电话向爸爸妈妈说说这次出游的收获吧!他们一直在家翘首以盼呢。
答: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3~6段,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写出了瀑布不同的特征。
B.选文写作者二到壶口,于枯水季节观瀑,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选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D.选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勇往直前的精神。
2.作者在枯水季节观壶口瀑布的感受如何 又是怎样表现的 (4分)
答:
3.结合上下文,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答:
4.选文结尾处说“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结合文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
【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14分)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 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 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 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 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
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 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
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行踪依次是走近山脉、沿山而上、沿着山路深入,最后抵达山门。
B.文章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
C.文章第④段描写岩羊的灵动飞奔,抒发作者对贺兰山神秘莫测的感慨,和前文相呼应
D.文章第⑥段通过写作者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联想到几万年前人类的生存,内心百感交集。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3.结合上下文,请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角度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角度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
答:
4.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说说你读出了哪些“西北精神”。(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