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厘清文章的脉络。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3.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
点睛每课一法
游记写法——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指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种观察法通常是闲庭信步式的观察,比如参观某个景点,一边走一边看,先选择自己所处位置的一些特殊的美景,然后将这些画面连接组合并描写出来。
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作者这样写道:“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这段话中运用了一些表行踪的词句,如“从……走下来”“沿……接近……”“从……爬过去”,作者通过交代自己的活动轨迹,顺势介绍沿途看到的冰山、冰塔林的风光,是典型的移步换景法。
运用移步换景法要注意:
1.善于从不同观察角度,抓住景物在形、色、声、味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描写;
2.注意动静结合,有静有动,甚至可以化静为动,或以动衬静,展现景物神韵;
3.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进行细致描摹,让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4.要融入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C)
A.棱角(línɡ) 蜿蜒(wān) 蜷伏(juán) 安营扎寨(zhài)
B.骤然(zhòu) 凄凉(qī) 腈纶(qínɡ) 接踵而至(zhònɡ)
C.虔诚(qián) 敦实(dūn) 黧黑(lí) 风云变幻(huàn)
D.恭顺(ɡōnɡ) 懈怠(tài) 眩晕(xuān) 晶莹连绵(yí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明媚 帐蓬 裸露 慢不经心
B.濡动 霹雳 磅礴 气喘嘘嘘
C.演绎 棉软 哀竭 光彩夺目
D.诅咒 漫溢 酝酿 平坦辽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B)
A.因为座位在第一排,再加上他上课认真听讲,他的笔记整理得历历在目。
B.春节长假过后高架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广州这座城市又恢复了平日的忙碌。
C.六月的天气风云变幻,一会儿晴空丽日,一会儿风雨交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D.名著讲堂就要开课了,同学们接踵而至地来到阶梯教室,生怕错过精彩的内容。
4.(2024·广州天河区校级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家电类产品逐步朝智能化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B.天河区在全域开展200多场龙狮武术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动,营造出浓浓的春节喜庆。
C.这次越野赛的路线是巧妙地使用广州“城中有山,山径穿城”的地理特点来设计的。
D.截至2023年底,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约102.3万余件。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A.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C.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6.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B.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C.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D.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5~11段,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选段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先是砾石堆上,接着接近冰山,然后爬过冰洞,最后置身于冰窟。
B.选段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洞内部景色,然后写了冰山山壁上的图案。
C.选段写作者来到冰塔林,看到的有冰峰、冰河、冰山、冰的庄园、冰的院落以及雪粒、冰体等。
D.选段赞美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
2.课文第11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冰塔林之美的 (3分)
答: ①形态美:挺拔,敦实,奇形怪状,蜿蜒而立。②色泽美:熠熠烁烁,光彩夺目。③感觉美:琼瑶仙境,晶莹洁白。
3.品味精彩语句,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4分)
(1)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答: “呼啸”指风声高而长,风“扫荡”雪粒,雪粒“洒落”,从正、侧两方面描写了风的猛烈。三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这里风的特点——声大、势猛,写出了各拉丹东气候的恶劣,衬托出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比作技艺高超、锲而不舍的雕塑家,生动逼真地描写出这里奇美景色形成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礼赞。
4.有同学认为选段中作者写自己严重缺氧反应影响了游记前后内容的连贯性,你同意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不同意。这也是游记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本文写法的独特之处。通过写各拉丹东高海拔给作者的身体带来的极大不适,从侧面表现了这里自然环境的艰险;也突出了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5分)
走进阿里
巴荒
①我要一人进阿里。
②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当,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
③我幸运地搭上了去阿里的越野车,一路我都神不守舍。直到车离开北面逆流的雅鲁藏布江,驶上海拔4990米的岗巴拉山口,我才从冥想中拔足。
④我第一次看见“圣湖”羊卓雍措。这是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800平方米的高山湖泊,平躺于蜿蜒绵亘的群山之中。从高出湖面几百米的山口眺望,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是如此的赏心悦目。
⑤去阿里的路沿羊卓雍措前行,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然后又梦幻般地消失于这个场景。
⑥而真正的阿里荒原(泛指无人区)是从拉孜起数的234公里桩后的岔口伊始的。在一块插入泥土的铁牌处——生锈的铁牌上白色的手写藏汉文写着:向前,仲巴203公里;向右,措勤236公里——离开车道往右边翻浆的干泥坑地“哐啷”“哐啷”,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哐啷”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又被太阳蒸干的荒滩,开进无垠的阿里高原。
⑦阿里,阿里。
⑧我终于跨进了地球上高高隆起的这块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平均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阿里藏北高原之上,在脚下这片向西北延伸,一直到新疆昆仑、到青海可可西里的20万平方公里藏北无人区之中……
⑨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我读过海因里希·哈雷的《西藏奇遇》。这位德国著名登山运动员、奥林匹克滑雪冠军,当年在印度考察喜马拉雅山登山路线时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印度的英军扣押入狱成为战俘,后在西藏生活七年之久。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⑩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它使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萦绕在我的记忆里。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竟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又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散落着灵性的石头,到处伫立着逶迤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
在天还未启明、地还未解冻的凌晨,赶路的车灯射出两道雪亮的光柱,引起散布在山岗土道的野兔阵阵惊惶逃窜,成千上万只土拨鼠在开裂的土堆上来回穿梭。而正午,在水边沼泽地里养息的旱獭,在水中嬉戏的黄鸭、丹顶鹤缓缓扬起头,三五成群的黄羊奔向隐蔽的野岗。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何处又是它躲避风寒的巢穴
(选自《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
A.文章是纪行散文,简练的文字,展现了西藏荒原的迷人与诱惑,表现了作者对阿里纯粹的虔诚与向往。
B.作者对阿里的了解从书本到实地,书本让作者初次接触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C.读关于青藏高原的小说,加深了作者对阿里的情感,为下文写作者对这里很熟悉亲切做铺垫。
D.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阿里自然风光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面对荒原时内心的孤寂与痛苦之情。
2.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游踪顺序,并填写下列表格。(4分)
所至 所见 所感
岗巴拉山口 羊卓雍措 ①宁静、纯粹、赏心悦目
江孜宗山城堡 ②藏式民居 梦幻一般
进入无人区 翻浆的干泥坑地 ③激奋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 地貌变化,自然百态 ④冷峻、平静、神秘莫测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句。(4分)
(1)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当,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答: 运用细节(环境)描写,写出了朋友们劝说“我”不要去阿里的场景,表现了朋友们对“我”的关切,从而表达了“我”去阿里的愿望非常强烈。
(2)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何处又是它躲避风寒的巢穴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孤雀”比作“疲惫的流浪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雀漂泊无依、无处为家的情态,表达了“我”面对苍茫的阿里高原时内心的寂寞苍凉的孤独感。
4.同样是女作家写的高原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马丽华除了写高原美景,多次写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本文作者巴荒也同样经历了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但是文中,她丝毫不曾提及。请你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她们在材料选取或主题塑造上的异同。(4分)
答: 选材上:相同点:都描写了高原的特殊景象。
不同点:课文主要通过表现作者在考察时遇到的困难,来衬托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景色,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本文并未表现作者的身体状况,但提及了自己与阿里的渊源。主题上:相同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不同点:课文还表达了作者看到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本文还表达了面对苍茫荒原时内心的孤寂与荒凉之情。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厘清文章的脉络。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3.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
点睛每课一法
游记写法——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指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种观察法通常是闲庭信步式的观察,比如参观某个景点,一边走一边看,先选择自己所处位置的一些特殊的美景,然后将这些画面连接组合并描写出来。
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作者这样写道:“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这段话中运用了一些表行踪的词句,如“从……走下来”“沿……接近……”“从……爬过去”,作者通过交代自己的活动轨迹,顺势介绍沿途看到的冰山、冰塔林的风光,是典型的移步换景法。
运用移步换景法要注意:
1.善于从不同观察角度,抓住景物在形、色、声、味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描写;
2.注意动静结合,有静有动,甚至可以化静为动,或以动衬静,展现景物神韵;
3.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进行细致描摹,让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4.要融入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棱角(línɡ) 蜿蜒(wān) 蜷伏(juán) 安营扎寨(zhài)
B.骤然(zhòu) 凄凉(qī) 腈纶(qínɡ) 接踵而至(zhònɡ)
C.虔诚(qián) 敦实(dūn) 黧黑(lí) 风云变幻(huàn)
D.恭顺(ɡōnɡ) 懈怠(tài) 眩晕(xuān) 晶莹连绵(yí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明媚 帐蓬 裸露 慢不经心
B.濡动 霹雳 磅礴 气喘嘘嘘
C.演绎 棉软 哀竭 光彩夺目
D.诅咒 漫溢 酝酿 平坦辽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座位在第一排,再加上他上课认真听讲,他的笔记整理得历历在目。
B.春节长假过后高架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广州这座城市又恢复了平日的忙碌。
C.六月的天气风云变幻,一会儿晴空丽日,一会儿风雨交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D.名著讲堂就要开课了,同学们接踵而至地来到阶梯教室,生怕错过精彩的内容。
4.(2024·广州天河区校级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家电类产品逐步朝智能化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B.天河区在全域开展200多场龙狮武术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动,营造出浓浓的春节喜庆。
C.这次越野赛的路线是巧妙地使用广州“城中有山,山径穿城”的地理特点来设计的。
D.截至2023年底,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约102.3万余件。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C.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6.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B.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C.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D.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5~11段,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段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先是砾石堆上,接着接近冰山,然后爬过冰洞,最后置身于冰窟。
B.选段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洞内部景色,然后写了冰山山壁上的图案。
C.选段写作者来到冰塔林,看到的有冰峰、冰河、冰山、冰的庄园、冰的院落以及雪粒、冰体等。
D.选段赞美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
2.课文第11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冰塔林之美的 (3分)
答:
3.品味精彩语句,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4分)
(1)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答: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
4.有同学认为选段中作者写自己严重缺氧反应影响了游记前后内容的连贯性,你同意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5分)
走进阿里
巴荒
①我要一人进阿里。
②
③我幸运地搭上了去阿里的越野车,一路我都神不守舍。直到车离开北面逆流的雅鲁藏布江,驶上海拔4990米的岗巴拉山口,我才从冥想中拔足。
④我第一次看见“圣湖”羊卓雍措。这是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800平方米的高山湖泊,平躺于蜿蜒绵亘的群山之中。从高出湖面几百米的山口眺望,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是如此的赏心悦目。
⑤去阿里的路沿羊卓雍措前行,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然后又梦幻般地消失于这个场景。
⑥而真正的阿里荒原(泛指无人区)是从拉孜起数的234公里桩后的岔口伊始的。在一块插入泥土的铁牌处——生锈的铁牌上白色的手写藏汉文写着:向前,仲巴203公里;向右,措勤236公里——离开车道往右边翻浆的干泥坑地“哐啷”“哐啷”,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哐啷”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又被太阳蒸干的荒滩,开进无垠的阿里高原。
⑦阿里,阿里。
⑧我终于跨进了地球上高高隆起的这块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平均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阿里藏北高原之上,在脚下这片向西北延伸,一直到新疆昆仑、到青海可可西里的20万平方公里藏北无人区之中……
⑨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我读过海因里希·哈雷的《西藏奇遇》。这位德国著名登山运动员、奥林匹克滑雪冠军,当年在印度考察喜马拉雅山登山路线时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印度的英军扣押入狱成为战俘,后在西藏生活七年之久。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⑩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它使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萦绕在我的记忆里。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竟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又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散落着灵性的石头,到处伫立着逶迤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
在天还未启明、地还未解冻的凌晨,赶路的车灯射出两道雪亮的光柱,引起散布在山岗土道的野兔阵阵惊惶逃窜,成千上万只土拨鼠在开裂的土堆上来回穿梭。而正午,在水边沼泽地里养息的旱獭,在水中嬉戏的黄鸭、丹顶鹤缓缓扬起头,三五成群的黄羊奔向隐蔽的野岗。
(选自《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是纪行散文,简练的文字,展现了西藏荒原的迷人与诱惑,表现了作者对阿里纯粹的虔诚与向往。
B.作者对阿里的了解从书本到实地,书本让作者初次接触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C.读关于青藏高原的小说,加深了作者对阿里的情感,为下文写作者对这里很熟悉亲切做铺垫。
D.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阿里自然风光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面对荒原时内心的孤寂与痛苦之情。
2.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游踪顺序,并填写下列表格。(4分)
所至 所见 所感
岗巴拉山口 羊卓雍措 ①宁静、纯粹、赏心悦目
江孜宗山城堡 ②藏式民居 梦幻一般
进入无人区 翻浆的干泥坑地 ③激奋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 地貌变化,自然百态 ④冷峻、平静、神秘莫测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句。(4分)
(1)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当,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答:
(2)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何处又是它躲避风寒的巢穴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答:
4.同样是女作家写的高原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马丽华除了写高原美景,多次写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本文作者巴荒也同样经历了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但是文中,她丝毫不曾提及。请你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她们在材料选取或主题塑造上的异同。(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