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核心素养目标
1.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3.感受文中人物的人性美。 4.把握小说的主题,体会童真、童趣。
点睛每课一法
景物描写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灵秀,成为使这篇文章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2)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热烈或紧张的氛围,使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中。(3)衬托人物心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景物描写还起到了预示下文,引发悬念等作用。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家眷(juàn) 行辈(hánɡ) 照例(liè) 欺侮(wǔ)
B.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宽慰(wèi)
C.撺掇(duo) 凫水(fú) 桕树(jiòu) 旺相(xiànɡ)
D.皎洁(jiǎo) 归省(xǐnɡ) 絮叨(xù) 嘱咐(ch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踊跃 驳回 纠鬲 偏僻
B.好歹 蕴藻 诚肯 弄潮
C.乌蓬 吩咐 屹立 支撑
D.瞌睡 礼数 聚拢 好歹
3.(2024·遂宁中考改编)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B.人生路上,少年当以勇气为战旗,带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一往无前。
C.活泼可爱的小妹妹用她那天真无邪的笑容,瞬间融化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D.随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4.(2024 广州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24年寒假,通过观看热门电影《热辣滚烫》,无数观影者感受到了奋斗和坚持。
B.广大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课间十分钟是否真正还给学生,关键在于学校支持。
C.依据有关规定,海关总署决定自2023年8月24日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
D.找到一部好脚本不容易,拍摄一部好剧更不简单,张导演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选自小说集《彷徨》,文中能翻八十四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属于戏曲行当中的角色。
B.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石。
C.在绍兴,“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6.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开展了以“走近鲁迅,欣赏社戏”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解说社戏】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社戏”。
答:
(2)【辨认脸谱】在这次活动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3)【补写对联】下面是鲁迅先生逝世时的一副挽联,请用鲁迅的著作名补全对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星陨,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 ~ 段,回答问题。(13分)
1.选出对“似乎听到歌吹了”“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三个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似乎”表示猜测,“也许”“大概”均表示肯定。
C.“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2.选段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4分)
(1)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
(2)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
(3)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
(4)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答:
4.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分)
答: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7分)
看社戏
王英琦
①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②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怀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③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候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④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⑤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⑥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个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啊!”
⑦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⑧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⑨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 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吗
⑩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然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个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抚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联系全文,以下对豫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剧剧目的种类繁多。
B.其生命表现力强。
C.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俗极。
D.地域流派众多且地域限制性强。
2.文章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4.文章第 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1 社戏
核心素养目标
1.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3.感受文中人物的人性美。 4.把握小说的主题,体会童真、童趣。
点睛每课一法
景物描写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灵秀,成为使这篇文章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2)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热烈或紧张的氛围,使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中。(3)衬托人物心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景物描写还起到了预示下文,引发悬念等作用。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B)
A.家眷(juàn) 行辈(hánɡ) 照例(liè) 欺侮(wǔ)
B.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宽慰(wèi)
C.撺掇(duo) 凫水(fú) 桕树(jiòu) 旺相(xiànɡ)
D.皎洁(jiǎo) 归省(xǐnɡ) 絮叨(xù) 嘱咐(ch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踊跃 驳回 纠鬲 偏僻
B.好歹 蕴藻 诚肯 弄潮
C.乌蓬 吩咐 屹立 支撑
D.瞌睡 礼数 聚拢 好歹
3.(2024·遂宁中考改编)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B.人生路上,少年当以勇气为战旗,带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一往无前。
C.活泼可爱的小妹妹用她那天真无邪的笑容,瞬间融化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D.随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4.(2024 广州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2024年寒假,通过观看热门电影《热辣滚烫》,无数观影者感受到了奋斗和坚持。
B.广大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课间十分钟是否真正还给学生,关键在于学校支持。
C.依据有关规定,海关总署决定自2023年8月24日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
D.找到一部好脚本不容易,拍摄一部好剧更不简单,张导演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社戏》选自小说集《彷徨》,文中能翻八十四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属于戏曲行当中的角色。
B.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石。
C.在绍兴,“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6.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开展了以“走近鲁迅,欣赏社戏”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解说社戏】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社戏”。
答: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祝福。
(2)【辨认脸谱】在这次活动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3)【补写对联】下面是鲁迅先生逝世时的一副挽联,请用鲁迅的著作名补全对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星陨,中国何人领《 呐喊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彷徨 》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 ~ 段,回答问题。(13分)
1.选出对“似乎听到歌吹了”“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三个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似乎”表示猜测,“也许”“大概”均表示肯定。
C.“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2.选段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4分)
(1)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④还有几点火 。
(2)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①似乎听到歌吹了。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
(3)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②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4)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答: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因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少年们看戏之心切。
4.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分)
答: 表现了“我”对江南水乡美景的热爱、天真烂漫的童趣和看社戏愿望实现后的喜悦。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7分)
看社戏
王英琦
①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②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怀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③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候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④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⑤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⑥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个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啊!”
⑦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⑧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⑨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 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吗
⑩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然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个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抚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联系全文,以下对豫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豫剧剧目的种类繁多。
B.其生命表现力强。
C.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俗极。
D.地域流派众多且地域限制性强。
2.文章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自然环境描写。“太阳还悬在西天”说明时间离天黑尚早,烘托了村民们想看社戏的热切心情,表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程度之高。
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①通过外貌描写(如猫儿脸姑娘),表现了艺人们实际境况的窘迫。②通过语言描写(如与青衣少妇的对话),表现了艺人们生活的艰辛。
4.文章第 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①豫剧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不分调名,地域流派众多,适合各地农民的需要,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②豫剧拥有“风雨无阻”的热情的广大农民观众,将其视为劳作之余的娱乐,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③豫剧拥有一批不顾生活艰辛,“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执着地追求艺术的朴实的演员,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④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是最本质、最不朽的。⑤文艺要想枝繁叶茂,为大众所喜爱,必须接地气,接近人民大众。⑥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一如本文中的村民对看社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