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1)》(教案)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方形周长(1)》(教案)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1-21 20:0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方形周长(1)》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助力学生深度领会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概念,熟练掌握其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够精准运用公式,对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进行周长计算。
2、借助观察、测量、计算以及讨论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强烈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塑造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与勇于探索的精神,促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切实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准确无误地运用公式计算它们的周长。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长方形周长公式中 “长 + 宽” 的和乘 2 所蕴含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卡片,直尺、绳子等测量工具以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好直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四、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
标注长为 5cm,宽为 3cm,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那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如何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计算一下。” 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和操作时间,巡视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可能采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图形和问题,直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推进新课
方法探究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甲:“我是把长方形的 4 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然后再加起来,就是 5 + 3 + 5 + 3 = 16(厘米)。” 教师对这种方法给予肯定,强调这是根据周长的定义来计算的,即图形一周的长度。
学生乙:“我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然后把 2 个长和 2 个宽加起来,算式是 5×2 + 3×2 = 16(厘米)。”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思考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提问:“为什么要分别乘 2 呢?” 让学生明白长方形有两条长和两条宽,所以要这样计算。
学生丙:“我是先把 1 个长和 1 个宽加起来,再乘 2,也就是(5 + 3)×2 = 16(厘米)。” 教师着重讲解这种方法,通过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将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记出来,然后把一条长和一条宽看作一组,说明有这样的两组,所以先相加再乘 2,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计算方法的原理。
教师总结学生的方法,并在黑板上清晰地列出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长 + 宽 + 宽;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2 + 宽 ×2;
长方形的周长 =(长 + 宽)×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展示交流,发现长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和原理,突破教学难点。
正方形周长探究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边长为 3cm 的正方形。
问学生:“那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计算呢?大家也像刚才计算长方形周长一样,自己动手量一量、算一算,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开始操作和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指导。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说:“把 4 条边的长度加起来,3 + 3 + 3 + 3 = 12(厘米)。” 也有学生说:“因为正方形的 4 条边都相等,所以直接用边长乘 4 就行,3×4 = 12(厘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在黑板上写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4。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让学生思考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长方形周长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两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记忆和区分。
归纳总结
教师再次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齐声朗读公式,加深记忆。然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要准确测量边长,注意单位的统一等。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如已知长方形长 4 分米、宽 2 分米,求周长;已知正方形边长 5 厘米,求周长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计算,巩固所学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和简单练习,强化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三)随堂演练
基础练习
教师在 PPT 上展示一些图形。
包括长 4cm、宽 1cm 的长方形,边长 2cm 的正方形,以及长 3cm、宽 2cm 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量一量(如果图形已经标注尺寸则直接计算),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教师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计算过程和结果。
对于长方形:4 + 1 + 4 + 1 = 10(cm),4×2 + 1×2 = 10(cm),(4 + 1)×2 = 10(cm)。
对于正方形:2 + 2 + 2 + 2 = 8(cm),2×4 = 8(cm)。
对于平行四边形:3 + 2 + 3 + 2 = 10(cm),3×2 + 2×2 = 10(cm),(3 + 2)×2 = 10(cm)。
教师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点评,强调计算的准确性和方法的选择,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时也检验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周长计算的迁移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 2 个长方形和 2 个正方形(小正方形边长看作 1 厘米),并求出它们的周长。
学生画图和计算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画图的规范性和计算的准确性。学生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和检查,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表扬画得好且计算正确的学生,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思维提升
教师画一个长 6cm、宽 4cm 的长方形,然后提问:“如果我们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增加 2cm,宽不变,那么它的周长会增加多少呢?如果长不变,宽增加 2cm,周长又会增加多少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和变化后的长方形周长,来找出周长增加的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思维提升题,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形周长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谁能来说一说长方形周长有哪几种计算方法?正方形周长怎么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请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长方形周长可以用长 + 长 + 宽 + 宽,长 ×2 + 宽 ×2 或者(长 + 宽)×2 来计算;正方形周长可以用边长 + 边长 + 边长 + 边长或边长 ×4 来计算。在计算时要准确测量边长,注意单位的统一,并且要理解公式的含义,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化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课后请大家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并且回家找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如书本、桌面、地砖等,测量它们的长和宽(或边长),然后计算出它们的周长,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五、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方法的探究和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引导,能够较好地理解其含义。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在应用公式时容易混淆,特别是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对于 “(长 + 宽)×2” 的方法运用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增加一些实际应用的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熟练运用公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计算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