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原创试题 班级举办竞选市博物馆讲解员活动,同学们现场做了相关介绍,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若即】 随着时间的流shì( ),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________。)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南极携带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逐渐脱离。
【若离】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板块完全分开后,大约经历了一亿年左右,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许多不解之谜提供了答案。
1.阅读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流shì( ) (2)骨骼( )
2.请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两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解之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若即”语段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滴水不漏 B.严丝合缝
C.天衣无缝 D.密不透风
4.“若离”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的语病是: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2分)
5.我市恐龙博物馆已建成开放,现邀请我们班的同学担任讲解员,结合《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为游客讲述恐龙的故事,揭示恐龙的秘密。请你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锤炼语言,向参观者传达科学理趣。(3分)
课内语段精读
(一)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回答问题。
6.[教材母题变式练]《恐龙无处不有》在第一段提出逻辑基础,然后通过举例子说明____________,并提出问题:____________?然后给出答案——________,从而引出“________”理论。接下来作者按照________顺序介绍了板块学说,说明了恐龙是由于大陆漂移才分布到南极的,从而得出了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5分)
7.“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
8.在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你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中,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二)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回答问题。
9.课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可否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请简述理由。(3分)
10.《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3分)
类文阅读提升
原创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 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 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选自阿西莫夫《被压扁的沙子》)
【材料二】目前来看,导致恐龙灭绝的灾害是6 500万年前那颗直径十千米的灭世小行星,以人类的数学能力和武器无法拦截,它最大的破坏不是直接的爆炸,而是激起了高达千米并且可能持续了百万年的灰尘层。遮天盖日的灰尘隔绝了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地球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许多人可能对小行星的威力认识不足,实际上与小行星相比,人类的核武器就像鞭炮一样。以1994年撞击木星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简称SL9)为例,SL9闯进太阳系后被木星强大的引力捕捉了,随后被撕裂为无数碎块,最大的一块直径两千米,在木星上释放了超过十亿颗原子弹的能量,释放的强大带电粒子流连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能收到,而爆炸造成的直径上千千米的大火球之类的破坏就不一一描述了,没有木星为地球阻挡,这颗彗星撞击地球,人类文明可以宣布直接灭绝了。
(选文有删改)
【材料三】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传统的进化论者和古生物学家都提出过不少推测,其中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是说:大概在6 500万年前,外太空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地球的环境出现剧烈变化,恐龙无法适应这个改变,最后全部灭绝了。
如果你仔细考察这个故事,就会发现它站不住脚。
我们知道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那段时间,不仅有恐龙,而且还有其他动物。就爬行动物而言,还有蛇、鳄鱼和乌龟等。倘若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块巨型陨石砸中地球的话,为何只造成了恐龙的灭绝,而其他动物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存活下来呢?难道陨石与恐龙有“私人恩怨”,专门攻击恐龙?还是恐龙特别孱弱,一撞即亡?这些都不是。陨石不会专门砸恐龙,而且很多恐龙是非常强壮的,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所以,有关恐龙灭绝的“陨石撞击说”是站不住脚的。
(选文有删改)
1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阿西莫夫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介绍,有力地说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
B.理论上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实际上,它不可能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火山喷发的高温会把它变成普通沙子。
C.小行星最大的破坏不是直接的爆炸,而是导致地球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D.有关恐龙灭绝的“陨石撞击说”已经被推翻,恐龙灭绝应该有别的原因。
12.如果你是阿西莫夫,你将如何回应材料三作者的质疑?(3分)
13.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对于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基础闯关】
1.(1)逝 (2)gé
2.(1)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比喻工作或活动在两种领域。
(2)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3.C
4.语意重复 删去“大约”或“左右”
5.(示例)约2.25亿年前,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形成,恐龙在这块陆地上舒适地生活着。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分裂成四个部分,随后又相互分离,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6 500万年前,大陆完全分开,每一块大陆上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
【阅读感悟】
6.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是如何迁移的 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 时间
7.不能。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1分)。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1分);而“迁移”则有主动意味。所以不能互换(1分)。
8.(示例)①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1分);②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1分);③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1分)。
9.不可以。《被压扁的沙子》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1分)。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1分)。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则文题对文章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1分)。
10.在《被压扁的沙子》中,恐龙的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成了证据(1.5分);在《恐龙无处不有》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1.5分)。
11.D 【解析】 D项,“‘陨石撞击说’已经被推翻”于原文无据,材料三的说法是“有关恐龙灭绝的‘陨石撞击说’是站不住脚的”,也属于推论,没有切实的证据。
12.(示例)①我并没有说行星撞击是恐龙灭绝的唯一原因,也没有否定别的假说(1分);②我要说明的是两种假说中“撞击说”为什么更合理——既有实验的证明,又有事实的依据(1分);③如你所言,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环境的变化,而同时期的动物可能比恐龙更能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它们没有灭绝(1分)。
13.(示例)①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了解大灾难产生的原因,便于我们在面临类似事件时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②恐龙灭绝若真是小行星撞击所致,那么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科技,以应对类似事件;③有利于我们了解史前知识,更好地掌握人类之前的物种的兴衰原因,以便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应对灾难的能力。(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