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同步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 同步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5 14:39:22

文档简介

9.桃花源记
【基础闯关】
1.yǎn qiān 豁 髫 怡 诣
2.C 【解析】 C项,具:详细;A项,通:容……通过/贯通;B项,闻:听到/使听到;D项,寻:寻找/随即,不久。
3.C 【解析】 C项,乃:副词,于是,就;A项,为:动词,作为/介词,替,给;B项,之:指示代词,这/动词,到,往;D项,其:代词,他/副词,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4.C 【解析】 C项,阡陌:田间小路;A项,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B项,开朗:开阔敞亮/(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D项,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4)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阅读感悟】
6.(1)对……感到惊异 (2)④ (3)再,又 (4)说,谈论
7.B 【解析】 B项,“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体现了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其生活、保持隐秘状态的愿望,但并不能直接从中看出他们“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更多地表达了他们对于外界可能带来的变化和干扰的担忧,以及想要保护自己世外桃源生活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的意图。
8.(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9.①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2分);②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主张,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2分)。
10.D 【解析】 D项,于:介词,在;A项,绝:与人世隔绝的/极高的;B项,道:说/治国的正道;C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11.D 【解析】 D项,乙文中刘之超然退隐,是因为他自己向桓冲陈述自己是无用之人。
12.(1)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
(2)(刘之)遇到自己缺衣少食的时候,村里人也像他那样帮助他。
13.(示例)让作品中的老百姓“藏”起来,实属无奈(1分)。只因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充满剥削和战争,老百姓赋税繁重,苦不堪言(1分);我虽有一颗爱国之心,这世道却是昏君当道,报国无门(1分);我只能通过作品,虚构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争、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的境地,寄托理想(1分)。
14.①相同:两人都厌恶官场,不愿入仕做官(1分)。②不同:陶渊明向往的是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而刘之则享受与百姓同乐的寻常生活(1分)。
  【乙文参考译文】南阳人刘之,性情高洁率直,擅长写史传,在阳岐隐居。当时苻坚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征召(刘之)担任长史一职,派人用船前去迎接他,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刘之听到任命后,就上船出发,对桓冲所送的东西一点也没有收,沿路送给穷困的人,等走到上明时,(东西)也送完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是无用之人,然后洒脱地辞去职务。在阳岐隐居了很多年,他常常把自己的衣物、食品和村里人分享。遇到自己缺衣少食的时候,村里人也像他那样帮助他。(他)宽厚朴实,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9.桃花源记
1.原创试题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俨然(  ) 阡陌(  )
huò(  )然开朗 垂tiáo(  )
yí(  )然自乐 yì(  )太守
2.原创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闻之于宋君
C.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3.原创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人谋而不忠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往之女家
C.见渔人,乃大惊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4.原创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豁然开朗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通过借代修辞来表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一文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许多地方都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一样土地平旷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淳朴美丽的乡村风景。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6.原创试题 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文言词句 方法及提示 解释
(1)渔人甚异焉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 _______________
(2)从口入 查阅字典法:①跟随;②追赶;③听从,顺从;④自,由 ____(填序号)
(3)复行数十步 课内迁移法: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__________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字源推测法:会意字,本义是“人在路上行走”,引申为“说,谈论”“路,道路”“道义,正道” __________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桃源人热情好客,短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个字却能表现出他们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说出去,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
9.结合课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链接材料】
《桃花源诗》(节选)
陶渊明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
桑竹垂馀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
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注释】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②憩:休息。③菽(shū)稷(jì):泛指粮食作物。④艺:种植。⑤靡:无。⑥暧(ài):遮蔽。⑦俎(zǔ)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类文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原文略)
【乙】南阳刘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苻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⑤无用,翛然⑥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率:率直。②尽谟(xū mó) 之益:尽力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贶(kuànɡ):赐予。④乞:这里指“赠送”。 ⑤陈:陈述。⑥翛(xiāo)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多生怪柏
B.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道者多助
C.翛然而退   委而去之
D.隐于阳岐   尝射于家圃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的刘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直,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D.乙文中刘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分)
(2)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2分)
1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将如何为自己辩护?(4分)
14.乙文中刘之所表现的情怀与甲文中的陶渊明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