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
1.原创试题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罔( ) 有奇( )
箬篷( ) 诎( )
yí( )赠 长rán( )
衣zhě( ) 楫( )
rén xū( ) zhuàn( )章
2.原创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罔不因势象形(模拟)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C.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能以径寸之木 一狼径去
B.尝贻余核舟一 尝射于家圃
C.如有所语 此中人语云
D.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原创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中轩敞者为舱
A.以顺为正者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为宫室、器皿、人物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原创试题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B.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此时天气开始转暖。
C.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D.“记”,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同时又是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核舟记》。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1)课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课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核舟记》,回答问题。
7.原创试题 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文言词句 方法及示例 解释
(1)其两膝相比者 字义溯源法: ____
(2)罔不因势象形 查阅字典法:①依靠,凭借;②根据,按照;③顺着、就着;④因为;⑤因袭,沿袭;⑥于是,就 ____(填序号)
(3)高可二黍许 课内迁移法: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____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成语链接法:热泪盈眶 ____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形象逼真地展现了核舟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是按事物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
B.文章第二段特意点出船窗所刻十六字,分别借用苏东坡《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的语句,自然引出下文对船上的苏轼及其友人的介绍。
C.文章第六段计算了整个核舟所刻人物、窗户、箬篷、器物、文字的数量,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内容之多。
D.本文既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更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作者行文井井有条,准确细致,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分)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分)
10.文中的王叔远和下面链接材料中的黄履庄可谓是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作品的特点。(4分)
【链接材料】黄履庄,少聪颖,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有删改)
类文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核舟记》(原文略)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有删改)
11.原创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B.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舟尾横卧一楫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何陋之有
D.群响毕绝
天下独绝
12.原创试题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第一段概括地介绍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
B.甲文核舟能“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显示出作者构思的巧妙,工艺的精细。
C.乙文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地描写了口技模拟的各种声音,赞美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D.乙文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生动逼真地摹拟出火灭后众人慌乱惶恐的场面。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分)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2分)
14.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_____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2分)
15.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11.*核舟记
【基础闯关】
1.wǎng jī ruò qū 贻 髯 褶 jí 壬戌 篆
2.D 【解析】 D项,曾:竟然。
3.B 【解析】 B项,尝:曾经;A项,径:直径/径直;C项,语:说话/对……说,告诉;D项,属:类似/类。
4.D 【解析】 D项与例句,为:是;A项,为:当作;B项,为:对、向;C项,为:雕刻。
5.C 【解析】 C项,立秋之后是处暑,冬至之后是小寒。
6.(1)盖大苏泛赤壁云 嘻,技亦灵怪矣哉
(2)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3)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阅读感悟】
7.(1)靠近 (2)③ (3)表示约数 (4)满
8.A 【解析】 A项,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
9.(1)(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景)。
(2)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0.王叔远作品的特点是“奇巧”(1分)。如他能用很小的桃核雕刻人物、器皿等,还能做到各具情态,令人赞叹(1分)。黄履庄作品的特点是以“活”取胜(1分)。如他做的木人、木狗等能动、能叫,其声音更是难辨真伪(1分)。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黄履庄,年少时聪慧明敏,在技巧(工艺机械)方面,特别有创新的意识。七八岁时,曾经背着私塾里的老师,偷取匠者的刀锥之物,做出长约一寸的木人,放在桌子上能够自己行走,手和脚都能够自己动,观看的人都认为是神奇之物……他做的木狗,放在门旁边,卧着同平常的狗一样,只要有人进到房内,触动机关就立刻叫个不停。叫的声音和真狗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不能分辨它是真是假……(此人)所做的东西都这样奇妙,(我也)不能全部把它们记录下来。
11.B 【解析】 B项,卧:动词,放;A项,许:表示约数/赞同;C项,之: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绝:消失,停止/绝妙,独一无二。
12.D 【解析】 D项,乙文写的是火起后众人慌乱惶恐的场面。
13.(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14.空间 侧面
15.(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1分);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1分)。(意思合理接近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