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讲 选择型实验方案的评价 (学案+课件,共2份打包)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8讲 选择型实验方案的评价 (学案+课件,共2份打包)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1-21 22:13:40

文档简介

第68讲 选择型实验方案的评价
1.掌握评价检验类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
2.掌握评价性质探究类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
类型一 检验型实验方案的评价
实验方案评价的思考方向
(1)反应原理是否科学,仪器使用细节是否正确。
(2)若实验方案中强调试剂过量、少量或给出了浓度、物质的量等相关信息,则要考虑试剂的量对实验是否有影响。
(3)若实验方案中添加多种试剂,要注意试剂添加顺序是否正确,添加的试剂是否对实验有干扰。
(4)物质检验实验中,要注意是否具有“唯一性”,即题给环境下,出现该现象的是否只有目标物质。
【易错诊断】 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
1.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一定是钠盐,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溶液变黑,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该气体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溶液Y中滴加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Y中一定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CH2===CHCHO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未水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Fe(NO3)2晶体已氧化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考衔接】
典例[2023·新课标卷,11]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B 取一定量Na2SO3样品,溶解后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浓HNO3,仍有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
C 将银和AgNO3溶液与铜和溶液组成原电池。连通后银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沉积,铜电极附近溶液逐渐变蓝 Cu的金属性比Ag强
D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对点演练】
1.下列有关物质检验“操作、现象、结论”的逻辑关系都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溶液X中无
B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Y,试纸变蓝 该气体是Cl2
C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D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未出现浅黄色沉淀 溴乙烷未发生水解
2.[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11]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
A 鉴别某材料是丝绸还是化纤 取样灼烧,闻灼烧时的气味并观察灼烧后灰烬的状态
B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定温度下,用相同质量的同种锌粒分别与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观察气体产生的快慢
C 测定某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移取10.00 mL稀盐酸于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红色,依据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
D 证明非金属性:Cl>S 向装有FeS固体的装置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类型二 探究型实验方案的评价
1.原理或性质探究类简单实验方案设计常考点总结
(1)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2)探究物质酸性的强弱。
(3)探究物质的其他特殊性质,如漂白性、不稳定性。
(4)探究物质溶解能力(溶解度)的大小。
(5)探究化学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2.原理及性质探究类实验方案评价的一般思路
(1)理论依据是否正确(物质的性质、化学原理等)。
(2)是否注意控制变量。
(3)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4)实验现象与结论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易错诊断】 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
1.先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两种溶液混合后再用水浴加热,观察出现浑浊所用的时间。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说明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Na2CO3溶液中加入冰醋酸,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说明酸性:醋酸>碳酸>苯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1 mol·L-1 H2SO4,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溶液中被Fe2+还原为N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考衔接】
典例[2023·浙江6月,16]探究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往碘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浓KI溶液,振荡 分层,下层由紫红色变为浅粉红色,上层呈棕黄色 碘在浓KI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CCl4中的溶解能力
B 用玻璃棒蘸取次氯酸钠溶液点在pH试纸上 试纸变白 次氯酸钠溶液呈中性
C 向2 mL 0.1 mol·L-1 AgNO3溶液中先滴加4滴0.1 mol·L-1 KCl溶液,再滴加4滴0.1 mol·L-1 KI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再产生黄色沉淀 AgCl转化为AgI,AgI溶解度小于AgCl溶解度
D 取两份新制氯水,分别滴加AgNO3溶液和淀粉KI溶液 前者有白色沉淀,后者溶液变蓝色 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
【师说·延伸】 设计实验方案时,借鉴“控制变量思想”,严控影响实验结论的其他因素。
【对点演练】
1.下列有关原理或性质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逻辑关系都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NaCl和NaI稀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先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B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生成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2+I-
C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 HS-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
D 将SO2气体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此沉淀是BaSO3
2.[2024·江苏南通统考]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盛有少量酸性K2Cr2O7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乙醇,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乙醇具有还原性
B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试验,观察火焰颜色 溶液中存在 Na2CO3
C 向盛有3 mL 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0.1 mol·L-1 NaCl溶液,振荡试管,再向试管中滴加2滴0.1 mol·L-1 KI溶液,观察生成沉淀的颜色 Ksp(AgI)D 将中间裹有锌皮的铁钉放在滴有酚酞的饱和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铁钉周围溶液颜色变化 铁钉能发生吸氧腐蚀
第68讲 选择型实验方案的评价
类型一
夯实·必备知识
易错诊断
1.错误。NaOH焰色试验火焰也是黄色,检验钾元素要透过蓝色钴玻璃,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说明含有钾元素,否则不含有钾元素。
2.错误。未反应的乙醇、生成的乙烯、SO2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错误。若溶液Y中含有,滴加硝酸时能被氧化成,加入BaCl2也会有白色沉淀产生。
4.错误。碳碳双键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用酸性KMnO4溶液无法证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5.错误。稀硫酸在淀粉水解实验中作催化剂,在未中和硫酸的情况下加入的新制的Cu(OH)2会与硫酸反应生成CuSO4,在加热时得不到沉淀,应该先加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后再加新制的Cu(OH)2。
6.错误。在Fe(NO3)2中加入稀硫酸后,Fe2+能被H+、 (两者同时存在相当于HNO3)氧化成Fe3+而干扰实验。
突破·关键能力
教考衔接
典例 解析:常温下,铁片与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导致现象不明显,但稀硝酸与铁不发生钝化,会产生气泡,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A错误;浓硝酸会氧化亚硫酸根生成硫酸根,仍然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根,B错误;铜比银活泼,在形成原电池过程中,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铜离子,导致溶液变为蓝色,所以该实验可以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性强弱,C正确;向溴水中加入苯,苯可将溴萃取到上层,使下层水层颜色变浅,不是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D错误。
答案:C
对点演练
1.解析:NH3极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NaOH稀溶液,生成的氨水浓度小,不加热时NH3不会挥发出来,A错误;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的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Y可能是Cl2,也可能是O3、NO2等气体,B错误;Fe2+的检验方法正确,C正确;NaOH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AgOH极不稳定,分解生成棕褐色的氧化银,干扰溴离子的检验,应该先加稀硝酸中和NaOH后再加AgNO3溶液,D错误。
答案:C
2.解析:丝绸属于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结束形成黑色灰烬,A符合题意;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锌粒浓硫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应用不同浓度的稀硫酸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滴定终点错误,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红色,且半分钟不恢复原色,即达到滴定终点,C不符合题意;向装有FeS固体的装置中滴加稀盐酸,有硫化氢气体产生,可证明酸性HCl>H2S,不能得到非金属性Cl>S,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类型二
夯实·必备知识
易错诊断
1.错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先将混合液加热到所需要的温度后再混合,若先混合则会发生反应,影响实验的判断,且需设置对照实验。
2.错误。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发生盐析。
3.错误。醋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CO2气体中混有挥发出的醋酸,苯酚钠变浑浊可能是因为CO2,也可能是因为醋酸,无法比较碳酸与苯酚的酸性强弱。
4.错误。还原产物是NO,在试管口被氧化为NO2。
突破·关键能力
教考衔接
典例 解析: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浓碘化钾溶液,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下层由紫红色变为浅粉红色,上层呈棕黄色说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碘与碘化钾溶液中碘离子反应生成碘三离子使上层溶液呈棕黄色,证明碘在浓碘化钾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能力,故A正确;次氯酸钠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质漂白褪色,无法用pH试纸测定次氯酸钠溶液的pH,故B错误;由题意可知,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氯化钾溶液时,硝酸银溶液过量,再加入碘化钾溶液时,只存在沉淀的生成,不存在沉淀的转化,无法比较氯化银和碘化银的溶度积大小,故C错误;新制氯水中的氯气和次氯酸都能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使淀粉变蓝色的碘,则溶液变蓝色不能说明溶液中存在氯气分子,无法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故D错误。
答案:A
对点演练
1.解析:NaCl和NaI溶液的浓度未知,无法比较Ksp大小,A错误;使淀粉溶液显蓝色的一定是I2,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沉淀的是I-,所以KI3溶液中存在I2和I-,故可推知存在平衡,B正确;HS-水解生成OH-:HS-+H2O H2S+OH-,HS-电离生成H+:HS- S2-+H+,溶液呈碱性,说明HS-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C错误;H2SO3是中强酸,电离出的H+与溶液中的能将氧化成,故该白色沉淀是BaSO4,D错误。
答案:B
2.解析:酸性K2Cr2O7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乙醇,若溶液褪色说明K2Cr2O7被还原为无色离子,则乙醇表现还原性,否则无还原性,故A正确;焰色试验只能确定金属元素是否存在,不能确定具体物质,故B错误;所用硝酸银溶液过量,滴入的碘化钾直接与硝酸银反应生成AgI沉淀,不能说明是AgCl转化为AgI,因此不能验证Ksp大小,故C错误;锌比铁活泼,形成原电池时Zn作负极,Fe作正极,铁钉不被腐蚀,故D错误。
答案:A(共26张PPT)
第68讲 选择型实验方案的评价
1.掌握评价检验类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
2.掌握评价性质探究类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
类型一
类型二
类型一
实验方案评价的思考方向
(1)反应原理是否科学,仪器使用细节是否正确。
(2)若实验方案中强调试剂过量、少量或给出了浓度、物质的量等相关信息,则要考虑试剂的量对实验是否有影响。
(3)若实验方案中添加多种试剂,要注意试剂添加顺序是否正确,添加的试剂是否对实验有干扰。
(4)物质检验实验中,要注意是否具有“唯一性”,即题给环境下,出现该现象的是否只有目标物质。
【易错诊断】 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
1.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一定是钠盐,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溶液变黑,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该气体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溶液Y中滴加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Y中一定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NaOH焰色试验火焰也是黄色,检验钾元素要透过蓝色钴玻璃,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说明含有钾元素,否则不含有钾元素。
错误。未反应的乙醇、生成的乙烯、SO2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错误。若溶液Y中含有,滴加硝酸时能被氧化成,加入BaCl2也会有白色沉淀产生。
4.向CH2===CHCHO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未水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Fe(NO3)2晶体已氧化变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碳碳双键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用酸性KMnO4溶液无法证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错误。稀硫酸在淀粉水解实验中作催化剂,在未中和硫酸的情况下加入的新制的Cu(OH)2会与硫酸反应生成CuSO4,在加热时得不到沉淀,应该先加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后再加新制的Cu(OH)2。
错误。在Fe(NO3)2中加入稀硫酸后,Fe2+能被H+、 (两者同时存在相当于HNO3)氧化成Fe3+而干扰实验。
【教考衔接】
典例[2023·新课标卷,11]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B 取一定量Na2SO3样品,溶解后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浓HNO3,仍有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
C 将银和AgNO3溶液与铜和溶液组成原电池。连通后银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沉积,铜电极附近溶液逐渐变蓝 Cu的金属性比Ag强
D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答案:C
解析:常温下,铁片与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导致现象不明显,但稀硝酸与铁不发生钝化,会产生气泡,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A错误;浓硝酸会氧化亚硫酸根生成硫酸根,仍然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根,B错误;铜比银活泼,在形成原电池过程中,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铜离子,导致溶液变为蓝色,所以该实验可以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性强弱,C正确;向溴水中加入苯,苯可将溴萃取到上层,使下层水层颜色变浅,不是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D错误。
【对点演练】
1.下列有关物质检验“操作、现象、结论”的逻辑关系都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溶液X中无
B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气体Y,试纸变蓝 该气体是Cl2
C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D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未出现浅黄色沉淀 溴乙烷未发生水解
答案:C
解析:NH3极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NaOH稀溶液,生成的氨水浓度小,不加热时NH3不会挥发出来,A错误;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的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Y可能是Cl2,也可能是O3、NO2等气体,B错误;Fe2+的检验方法正确,C正确;NaOH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AgOH极不稳定,分解生成棕褐色的氧化银,干扰溴离子的检验,应该先加稀硝酸中和NaOH后再加AgNO3溶液,D错误。
2.[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11]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
A 鉴别某材料是丝绸还是化纤 取样灼烧,闻灼烧时的气味并观察灼烧后灰烬的状态
B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定温度下,用相同质量的同种锌粒分别与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观察气体产生的快慢
C 测定某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移取10.00 mL稀盐酸于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红色,依据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
D 证明非金属性:Cl>S 向装有FeS固体的装置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答案:A
解析:丝绸属于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结束形成黑色灰烬,A符合题意;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锌粒浓硫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应用不同浓度的稀硫酸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滴定终点错误,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红色,且半分钟不恢复原色,即达到滴定终点,C不符合题意;向装有FeS固体的装置中滴加稀盐酸,有硫化氢气体产生,可证明酸性HCl>H2S,不能得到非金属性Cl>S,D不符合题意。
类型二
1.原理或性质探究类简单实验方案设计常考点总结
(1)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2)探究物质酸性的强弱。
(3)探究物质的其他特殊性质,如漂白性、不稳定性。
(4)探究物质溶解能力(溶解度)的大小。
(5)探究化学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2.原理及性质探究类实验方案评价的一般思路
(1)理论依据是否正确(物质的性质、化学原理等)。
(2)是否注意控制变量。
(3)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4)实验现象与结论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易错诊断】 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
1.先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两种溶液混合后再用水浴加热,观察出现浑浊所用的时间。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说明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先将混合液加热到所需要的温度后再混合,若先混合则会发生反应,影响实验的判断,且需设置对照实验。
错误。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发生盐析。
3.向Na2CO3溶液中加入冰醋酸,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说明酸性:醋酸>碳酸>苯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1 mol·L-1 H2SO4,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溶液中被Fe2+还原为N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醋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CO2气体中混有挥发出的醋酸,苯酚钠变浑浊可能是因为CO2,也可能是因为醋酸,无法比较碳酸与苯酚的酸性强弱。
错误。还原产物是NO,在试管口被氧化为NO2。
【教考衔接】
典例[2023·浙江6月,16]探究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往碘的CCl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浓KI溶液,振荡 分层,下层由紫红色变为浅粉红色,上层呈棕黄色 碘在浓KI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CCl4中的溶解能力
B 用玻璃棒蘸取次氯酸钠溶液点在pH试纸上 试纸变白 次氯酸钠溶液呈中性
C 向2 mL 0.1 mol·L-1 AgNO3溶液中先滴加4滴0.1 mol·L-1 KCl溶液,再滴加4滴0.1 mol·L-1 KI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再产生黄色沉淀 AgCl转化为AgI,AgI溶解度小于AgCl溶解度
D 取两份新制氯水,分别滴加AgNO3溶液和淀粉KI溶液 前者有白色沉淀,后者溶液变蓝色 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
答案:A
解析: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等体积浓碘化钾溶液,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下层由紫红色变为浅粉红色,上层呈棕黄色说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碘与碘化钾溶液中碘离子反应生成碘三离子使上层溶液呈棕黄色,证明碘在浓碘化钾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大于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能力,故A正确;次氯酸钠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质漂白褪色,无法用pH试纸测定次氯酸钠溶液的pH,故B错误;由题意可知,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氯化钾溶液时,硝酸银溶液过量,再加入碘化钾溶液时,只存在沉淀的生成,不存在沉淀的转化,无法比较氯化银和碘化银的溶度积大小,故C错误;新制氯水中的氯气和次氯酸都能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使淀粉变蓝色的碘,则溶液变蓝色不能说明溶液中存在氯气分子,无法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故D错误。
【师说·延伸】 设计实验方案时,借鉴“控制变量思想”,严控影响实验结论的其他因素。
【对点演练】
1.下列有关原理或性质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逻辑关系都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NaCl和NaI稀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先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B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生成 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2+I-
C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 HS-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
D 将SO2气体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此沉淀是BaSO3
答案:B
解析:NaCl和NaI溶液的浓度未知,无法比较Ksp大小,A错误;使淀粉溶液显蓝色的一定是I2,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沉淀的是I-,所以KI3溶液中存在I2和I-,故可推知存在平衡,B正确;HS-水解生成OH-:HS-+H2O H2S+OH-,HS-电离生成H+:HS- S2-+H+,溶液呈碱性,说明HS-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C错误;H2SO3是中强酸,电离出的H+与溶液中的能将氧化成,故该白色沉淀是BaSO4,D错误。
2.[2024·江苏南通统考]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盛有少量酸性K2Cr2O7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乙醇,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乙醇具有还原性
B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试验,观察火焰颜色 溶液中存在Na2CO3
C 向盛有3 mL 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0.1 mol·L-1 NaCl溶液,振荡试管,再向试管中滴加2滴0.1 mol·L-1 KI溶液,观察生成沉淀的颜色 Ksp(AgI)D 将中间裹有锌皮的铁钉放在滴有酚酞的饱和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铁钉周围溶液颜色变化 铁钉能发生吸氧腐蚀
答案:A
解析:酸性K2Cr2O7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乙醇,若溶液褪色说明K2Cr2O7被还原为无色离子,则乙醇表现还原性,否则无还原性,故A正确;焰色试验只能确定金属元素是否存在,不能确定具体物质,故B错误;所用硝酸银溶液过量,滴入的碘化钾直接与硝酸银反应生成AgI沉淀,不能说明是AgCl转化为AgI,因此不能验证Ksp大小,故C错误;锌比铁活泼,形成原电池时Zn作负极,Fe作正极,铁钉不被腐蚀,故D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