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读书是苏轼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其生命存在的一种独特方式。苏轼阅读范
围之广博、阅读方法之独特,在两宋文人中均首屈一指,允称宋代文化与文学的杰出代表。
高一语文试题
2025.1
他将阅读所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由此建构出一个独特而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王友胜《论苏轼的读书生活与精神世界》)
材料二: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①毛泽东拥有渊博的学识,同时注重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能够把这两方面
注意事项:
所学融会贯通。融会贯通,就是把书读“活”。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②所谓读“活”,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
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创造。从掌握知识到实践创造,体现了从主观到客
观、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实现逻辑。贯通不了这根逻辑链条,很可能就是教条主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因为书本知识不可能帮人们一一辨析在实践活动中面临的复杂判断和困难选择。同一部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兵书,马谡的用法是背本本,诸葛亮的用法就不是。王明和毛泽东都读马列著作,王明读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母
甚至更多,但他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不是。可见,读书效果的好坏关健在于读法和用法,在
材料一:
于是不是拥有从书本到实践、从主观到客观进出自如和出神入化的本事。
①苏轼阅读广泛,学识渊博,其诗词文作品涉及的百科知识极其丰富,他能广取博收,
③怎样才能联系实际,把“本本”读“活”呢?毛泽东把他的方法概括为两条,即读书的
与其长期的读书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读书之法不无关联。
时候一当“联系员”,二当“评论员”。
②第一,苏轼主张“八面受敌”读书法。此法亦曰“一意求”读书法,是他最为独特的读
④所谓“联系员”,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书中写到的观点主张、人物事件,同与这些观点
书方法。他指出,书富如大海,百赏皆有,读者精力有限,故强调要多读几遍,每次关注一个
主张、人物事件有关的或对立的另一个侧面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例如,毛泽东读《史记·
问题,作一意求之,若欲求“治世之道”,就专心为之勿生余念:若要研究人物和制度,亦复如
之。长此以往,必定学有所成。苏轼曾举读《汉书》为例,具体阐释“八面受敌”的读书技法:
高祖本纪》,不仅关注刘邦的内容,还联系书中有关刘邦的对立面项羽的描写来做比较,进
“吾尝读《汉书》矣,凡效过而尽之。如兵、农、礼、乐,每过皆以一意求之,久之而后贯彻。”
而加深理解,由此得出“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的结论。“联系员”的
③第二,苏轼提倡熟读与抄读。苏轼认为阅读要读熟读破,善于思考与总结,其《送安
第二层含义,就是善于跳出书本,联系现实来理解和发挥。他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分散主
惇秀才失解西归》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还提侣抄读法,既加深记
义、本位主义和有禁不止的情况,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读《史记》时,要体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
忆,练习书法,又可利用手抄来熟读精思,将书读破、读透。苏轼自己就是抄读的身体力行
的战争中,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来的领导方法。
者,在黄州,以“钞《汉书》”为日课之事,尝对朱司农曰:“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钞矣。
⑤所谓“评论员”,就是对书中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评论,不是跟在书本后面亦
数
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经过抄读,他对《汉书》能够倒背如流。
步亦趋,而是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实践需要出发,对书本知识进行创造性发挥和运用。毛
④第三,苏轼钟情夜读与美读。就阅读时间而言,苏轼喜欢夜读,这是出于白天有公务
泽东的读书笔记和谈话,常常体现出政治家的敏锐和见识。例如,他读《徐霞客游记》和郦
应酬的原因,还有因夜静而无人间浮躁之故。即使夜半醉归,他亦挑灯秉烛,展读如常,以
道元的《水经注》,关注的是两位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能写出有所发现的“科学作
补救白天浪费的时间。就阅读空间而言,苏轼更喜欢美读,即在幽静、诗化的环境里阅读。
品”;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说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否则他哪有那么多稀奇古怪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其实也是他对阅读空间的审美追求。他曾作《梦南轩》一文,
的故事。这样的评论,显然已经离开书本的主题,借书论事,强调只有调查研究才能写出有
记其梦中述南轩环境曰:“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此“南轩”为苏轼兄弟早年在
水平的东西。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如何注重并善于从书本中读出认识和改造客
家读书处,苏洵名之曰“来风轩”,足见是个窗明几净、清风徐来的上好读书地。
观世界的方法论的。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