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唐诗三首 石 壕 吏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 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 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作者介绍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
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 称“杜少陵”,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学知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 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课文精讲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石壕吏( lì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yú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 ) 城 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yú )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课文精讲
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抓壮丁的差役在夜里 越过;翻过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 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诉说,叫喊 多么 对……说 服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 偷 生,死者/长已矣!
捎信回来 姑且,暂且苟且活着 永远完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正在吃奶的孙子 离开,改嫁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请 求 跟 从 , 跟 随 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 途,独与/老翁别。 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行的路。
课文精讲
(2)齐读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课文精讲
课文精讲
(2)齐读译文: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 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 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 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 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
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课文精讲
2、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 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
②孙方乳,媳无裙;
③翁逾墙,妇夜往。
1、品读揣摩,要求请找出诗中耐人寻味的字词揣摩其深层含义。请你
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示例:(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一 “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 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
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 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 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课文精讲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一 “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课文精讲
课文精讲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差吏夜间抓人,已经屡见不鲜。而且“逾”字表现出速度快,动 作熟,可见这是经常性的举动。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 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 会环境,从中也看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课文小结
国之将颓,朝野皆哀!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 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 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 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1、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
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
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 【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
妪:室中更无人。
吏:【 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妪:惟有乳下孙。
吏 : 【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 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 :【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课堂练习
2、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 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 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 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 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 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课堂练习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
“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 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课文、对杜甫的理解, 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课程结束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