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统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下)
马说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 意的写法。(重点)
2. 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的
情感。(难 点)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
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 习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 和情感。
学情回顾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
是什么
①作用:提出中心论点,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 赖性 。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不以千里称也" 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什么 就其根本原因谈
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 会现实。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 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干里马的同情。
6.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 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识千里马
愚妄无知
7.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
用 “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①结尾“其真无马邪”是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 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② “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 的 重 要 性。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 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 为什么要强调
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能识 别千里马,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无法日行千里。 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3.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干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②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 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如“然后有干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 其名,而意在其中。
4.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
“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暗称
代称
如"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 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干里马的, 表意简洁含蓄。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 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 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干里马式的人 才良好的成长环境。
1.托物寓意,抨击现实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 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文章以“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的 人;以“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 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深 入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 了猛烈抨击。
文本特色
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 论。伯乐对千里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 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并对 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收束 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
课文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 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
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千里马,干里马被 埋没
谴责食马者昏庸无知
食马者不正确对待干里马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
怀才不遇
满腔悲愤
卒章显志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课堂小结
托物寓意
马 说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 子是:世有伯乐,然后 有 千 里 马。
(2)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食 不 饱,力 不 足,才美不外见。
2.下列有关《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第—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 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 “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 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 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之人。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古代选官制度
征辟制选士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 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 推荐。 《后汉书 ·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 车特征拜郎中。"
科举制
科举制始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明、清发展至顶峰转而走向衰亡,是 我国古代使用最广泛、沿用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不同朝代的取士方式稍 有不同。以明朝为例,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 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
于 3 0 0 字 。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 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 ·唐记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参考译文: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可他过 了好久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唐太宗责问他, 他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 有杰出的人才啊!"唐太宗说:"君子用 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 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 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我们 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 今这个朝代的人呢 "德彝惭愧地退下。
看法示例:
阅读短文与课文后,我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主要有:
一是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马说》中的食马者、短文中的封德彝都没有善于发现 人才的能力,这是导致人才被埋没、不受重用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应该 像慧眼如炬的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的才能那样,要相信团队中不缺乏人才,要善于发现团 队中杰出的人才。短文中的“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人身上的 长处,取其长处而用之,这就要求领导者还要善于发现每个成员身上的独特才能,并让他 们在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情
课后作业
发挥这种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是人才的自我成长。多元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个 人都可以成长为具有独特才能的“千里马”。我们既要努力让自 己拥有过硬的本领与才华,又要积极创造机会,努力展示自己, 万不可因为被忽略被埋没而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统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下)
感谢 第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