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思考问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难 点)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 点)
3.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 精神。(重 点)
学习目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
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 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 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学情回顾
回顾练习
你还记得本文的内容划分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
略写“我”第一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感受。
详写“我”第二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感受。
点明主旨。
合作探究
1.本文写作的重点是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观看 壶口瀑布之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瀑的感受呢
第一次是雨季时的远观,写壶口瀑布带给人的惊心动魄的感受,为后 文具体描写第二次所见的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做渲染和铺垫。
2.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②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有“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 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 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④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 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不仅提升了 文章的境界,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 写上的基础。
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3.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 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季节听到当 地人讲的故事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 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 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
壶口………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
到人,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 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①黄河的个 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②未经磨难 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中才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 成河”。这两层思考使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赏析手法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 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瀑布在雨季时的令人畏惧 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第3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
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
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 瀑布的迅疾。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
“挤”“撞”“推” "搡”
“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 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品味语言
1.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选词准确,词语丰富
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河水层层下落的动态,特 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 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
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是用来表现人的动作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动词外, 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也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 章的描写更具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2.除了3—4段,文中还有许多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请
找出来并简要赏析。
(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 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
将黄河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 魄、气势磅礴,写出了河水的翻腾涌动之 态。
比喻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
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 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 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拟人
(3)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
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赞美黄河博大宽厚、压而不
弯、奋起反抗、勇往直前的精神,饱含作者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
拟人、排比
文本特色
1.独特的角度,深厚的意蕴
在景物描写方面,本文视角独特。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 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 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层次分明,刚柔相济,情景交融,使文章 表现出立体之美。
文本特色
2.语言畅达自然,典雅凝练
本文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的,语言 凝练。同时,作者又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 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特别是随处可见的四 字短语,余味无穷。
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用词准确。
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触,细
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 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同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 神 ,表达了对压而不弯、勇往直 前的精神的赞美。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开篇:交代地点和浏览次数
雨季观瀑——河岸俯视:生、形、色——可怕
俯视龙槽——奇 仰视河面——雄 由上至下——险 平视两旁——柔 细观脚下——力
结尾:总结升华——河的性格,人的精神
枯水季节 观瀑—— 立足河心
博大包容 愈挫愈勇
壶 口 瀑 布
B.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
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比喻)
C.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
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拟人、排比)
D.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 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 一幅写意画。( 比 喻 )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
A.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比喻)
2.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 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B.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 布的声响、态势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C.文章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看到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 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D.本文语言平实,意境雄浑,感情真挚,极具感染力。
本文语言是生动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王之涣《登鹤雀楼》
古诗词中的“黄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
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 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 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 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
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 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 哪有意兴 不飞扬呢 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 。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 ,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 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 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
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
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 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 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 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 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 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