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同步练习题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同步练习题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1-22 09: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科技发展迅猛,彰显大国实力。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跨临界直冷制冰
B.科学家成功将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C.太空“冰雪实验”中饱和醋酸钠溶液的结晶现象
D.利用在水中具有超疏油性的膜材料将油水混合物分离
2.下列物质的检验、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焰色实验鉴别NaCl、KCl
B.用硝酸银和稀硝酸溶液能够鉴别NaCl溶液和溶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
D.用氢氧化钙溶液鉴别和两种溶液
3.用图1所示装置制备Fe(OH)3胶体,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提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加快Fe(OH)3胶体的生成,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用含1molFeCl3的饱和溶液制得的胶体中,含有的Fe(OH)3胶粒数为NA
C.图1中用激光笔照射液体,根据有无“光亮的通路”判断Fe(OH)3胶体是否生成
D.取图2中半透膜内的液体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硫酸,可观察到液体由红褐色直接变为黄色
4.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A.Al2O3 B.KOH C.NaClO D.H2CO3
5.积雪撒盐可以融雪,但是易造成土壤中食盐浓度偏高,造成周边树木死亡。现已研究出一种新型融雪剂,既能融化冰雪,又能起施肥养护树木的作用。请你猜测具有上述作用的新型融雪剂是
A.NaC1、 CaCl2 B.Ca(NO3)2、 Mg(NO3)2
C.NaCl、 Ca (OH)2 D.CaCl2、 MgCO3
6.胶体在农业、医疗及物质的分离中有重大而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胶体粒子带正电是因为其表面有
B.光线透过胶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这是胶体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C.云、雾是液溶胶,有色玻璃是固溶胶
D.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与胶体性质无关
7.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溶液 B.胶体 C.蔗糖溶液 D.溶液
8.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缕缕光束的美景与胶体性质有关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钢铁的锈蚀,食物的腐败”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卤盐点豆腐”、“静电除尘”利用胶体的性质相同
9.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B.制备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溶液逐滴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红褐色
C.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D.“纳米铜”是一种颗粒直径为纳米级的铜材料,属于胶体
10.下表中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酸 碱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H2SO4 NaOH Na2O CO2
B 盐酸 纯碱 CaO SO2
C 醋酸 KOH Mn2O7 SO3
D NaHSO4 Ba(OH)2 CuO P2O5
A.A B.B C.C D.D
11.下列关于酸、碱、盐的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酸具有的化学性质是由酸溶液中的H+体现的
B.碱具有的化学性质是由碱溶液中的OH-体现的
C.不同的碳酸盐溶液中都含有CO,故不同碳酸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NH4Cl的水溶液中不含金属阳离子,故NH4Cl不属于盐
12.实验室用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丁达尔效应可以用于区分Fe(OH)3胶体和FeCl3饱和溶液
B.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
C.可用半透膜分离提纯Fe(OH)3胶体
D.先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滴入蒸馏水中,再用酒精灯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可制得Fe(OH)3胶体
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楚剧、民乐、汉剧、汉绣、京剧、陶艺、阳新布贴、剪纸等特色传统文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汉绣”中蚕丝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陶艺”中陶制品耐酸碱的腐蚀
C.“民乐”中竹笛的主要成分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剪纸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14.下列有关“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种盐反应一定生成两种新盐
B.盐的水溶液都显中性
C.盐发生电离时不一定会电离出金属阳离子
D.根据“树状分类法”,硫酸钠属于钠盐、硫酸盐、正盐
15.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利用阳光将转化为淀粉 B.利用雷达探测表面土壤厚度
C.低温制得用于新能源汽车 D.以空气中的为原料合成
二、填空题
16.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为五个椭圆交叉构成的图案,其中五个椭圆内分别写了C2H5OH、CO2、Fe2O3、FeCl3、KOH,图中相连的物质均可归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相应的分类标准代号。
①相连的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的是_______(填分类标准代号,下同)。
②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够相互反应的是_______,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反应。
③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一物质能与某种强酸反应生成上述中的另一种物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分类方法应用广泛,属于同一类的物质具有相似性,在生活和学习中,使用分类的方法处理问题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还可以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都属于酸性氧化物,由,可得出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化工生产中常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_______。
17.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图中M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
(2)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该反应能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利用图中氢氧化钙能与_______反应的性质,可以解释“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就变硬了”的现象。
(4)利用图中④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中,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8.I、硫酸和盐酸既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它们水溶液的pH都_____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它们都能除铁锈,写出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它们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类反应叫___________反应。
(4)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___________。
II、请仔细观察下面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
(5)A中的试管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
(6)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
(7)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和稀盐酸,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与上图相同的现象。
(8)在A、B、C中Ca(O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用A、B、C和 “>”、“<”、“=”表示)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已知A、B、C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室温下,A为固体,B和C均为气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按下面框图进行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元素中的任意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属物质类别一定不是________。
①氢化物 ②酸 ③碱 ④盐 ⑤氧化物
(2)A、B、C三种元素中有一种是金属,则这种元素是A、B、C中的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3)如果E溶液是一种强酸,则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①A能否是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②A能否是铜: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③A可能是________(任写两种)。
四、实验题
20.(1)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可以制取Fe(OH)3胶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此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
②向所得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最终消失且得棕黄色溶液,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___;
(2)鸡蛋的内膜是一种半透膜,某同学拟用这种半透膜进行除去淀粉溶液中所含食盐的实验。设计步骤如下:
a.把鸡蛋的一头敲破,倒出蛋清、蛋黄,洗净蛋膜内部,将另一头浸泡在稀酸中溶去部分蛋壳(中间的蛋壳留着,起固定作用);
b.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洗净了蛋膜外部的蛋壳架在小烧杯上,蛋膜浸入蒸馏水中(如图);
c.向蛋膜内加入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
d.拿走蛋膜,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和食盐。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a中溶解蛋壳(主要成分为CaCO3)的酸最好是_____(填“盐酸”“硫酸”或“醋酸”)。
②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操作是_____,检验烧杯中有无NaCl,操作是_____。
③为尽可能除去淀粉溶液里的食盐,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换大烧杯,用大量水进行渗析
B.多次渗析,每次用水量不要太多
C.将蛋膜放在有流水的水槽中进行渗析
④如何证明淀粉溶液中的食盐有没有全部除去 简述实验过程: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A.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没有涉及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时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C.醋酸钠晶体析出不涉及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超疏油性的膜材料将油水混合物分离不涉及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解析:A.NaCl、KCl的焰色实验分别为黄色、紫色(钾的焰色试验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现象不同,能鉴别,故A正确;
B.NaCl溶液加入稀硝酸,无现象,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沉淀;碳酸钠溶液加入稀硝酸生成CO2气体,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无现象,可鉴别,故B正确;
C.丁达尔现象为胶体特有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可鉴别Fe(OH)3胶体与FeCl3溶液,故C正确;
D.氢氧化钙溶液和溶液或溶液均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3.C
解析:A.胶体是介稳体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会导致胶体发生聚沉,A错误;
B.Fe(OH)3胶体中的胶体粒子是多个Fe(OH)3形成的聚合体,含1molFeCl3的饱和溶液制得的胶体中,含有的Fe(OH)3胶粒数少于NA,B错误;
C.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因此可根据有无“光亮的通路”判断Fe(OH)3胶体是否生成,C正确;
D.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硫酸,胶体先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然后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沉淀溶解,溶液变为黄色,D错误;
故选C。
4.C
解析:A.Al2O3是由Al、O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因此物质属于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KOH是由K+与OH-构成的化合物,因此物质属于碱,B不符合题意;
C.NaClO由K+与ClO-构成的化合物,因此该物质属于盐,C符合题意;
D.H2CO3电离产生H+和酸根阴离子,因此属于酸,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5.B
解析:积雪撒盐可以融的原理是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可以使其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硝酸钙、硝酸镁属于硝酸盐,也是氮肥,在融化冰雪的同时,又能起施肥养护树木的作用,故选B。
6.A
解析:A.胶体粒子带正电的原因是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故A正确;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故B错误;
C.云、雾是气溶胶,有色玻璃是固溶胶,故C错误;
D.江河的入海口易形成沙洲是因为土壤胶体遇到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形成了沙洲,故D错误;
故选A。
7.B
【分析】依据分散系的分类和性质分析,胶体分散系具有丁达尔现象,只要判断出分散系是胶体即可。
解析:A.溶液是溶液,故A错误;
B.胶体是胶体,故B正确;
C.蔗糖溶液是溶液,故C错误;
D.溶液是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8.D
解析:A.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缕缕光束的美景是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性质,A正确;
B.该反应是铁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是置换反应,B正确;
C.钢铁的锈蚀,食物的腐败中都有氧气参与发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卤盐点豆腐和胶体的聚沉有关;静电除尘与胶体的电泳性质有关,两者利用的性质不同,D错误;
故选D。
9.B
解析: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为粒子直径大小不同,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中分散质离子直径介于1~100nm,故A错误;
B.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故B正确;
C.胶体和溶液都能透过滤纸,所以利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将Fe(OH)3胶体与FeCl3溶液分开,故C错误;
D.“纳米铜”是单质,不属于胶体,故D错误;
故选:B。
10.A
解析:A.选项中各种物质符合物质分类标准,A正确;
B.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化合物,因此不属于酸;纯碱是Na2CO3,该物质属于盐,而不是碱,B错误;
C.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而不是碱性氧化物,C错误;
D.NaHSO4是盐,不属于酸,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11.D
解析:A.酸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所以酸具有的化学性质是由酸溶液中的H+体现的,A正确;
B.碱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阳离子全是氢氧根,所以碱具有的化学性质是由碱溶液中的OH-体现的,B正确;
C.不同的碳酸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C正确;
D.盐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与酸根结合而成,故NH4Cl属于铵盐,D错误;
故答案为:D。
12.D
解析: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A正确;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式微粒直径大小,B正确;
C.提纯胶体的方法利用半透膜进行透析,C正确;
D.应该是向煮沸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D错误;
故答案为:D。
13.A
解析:A.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错误;
B.因为陶瓷的化学成分是硅铝酸盐,耐酸碱的腐蚀;故B正确;
C.竹笛由竹子制成,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C正确;
D.剪纸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14.C
解析:A.两种盐反应不一定生成两种新盐,如FeCl3和Na2S反应生成硫单质氯化亚铁和氯化钠;AlCl3+Na2S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化氢气体,选项A错误;
B.盐的水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如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选项B错误;
C.盐发生电离时不一定会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如铵盐电离出铵根离子,选项C正确;
D.根据“交叉分类法”,硫酸钠属于钠盐、硫酸盐、正盐,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5.B
解析:A.CO2转化为淀粉,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雷达探测土壤厚度没有新物质生产,不涉及化学变化,B项符合题意;
C.CH3OH低温制取H2,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D. 由N2合成NH3,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二、填空题
16.(1) B D 复分解 Fe2O3+6HCl=2FeCl3+3H2O
(2)2NaOH+SO3=Na2SO4+H2O
(3)纯碱即Na2CO3
解析:(1)①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CO2和Fe2O3属于氧化物,则组成相连的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的是B,故答案为:B;
②已知C2H5OH与CO2,CO2与Fe2O3,Fe2O3与FeCl3均不反应,FeCl3与KOH能够反应生成Fe(OH)3沉淀和KCl,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够相互反应的是D,方程式为:FeCl3+3KOH=Fe(OH)3↓+3KCl,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D;复分解;
③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一物质能与某种强酸反应生成上述中的另一种物质,即Fe2O3和HCl反应生成FeCl3和H2O,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
(2)由,即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可得出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3=Na2SO4+H2O,故答案为:2NaOH+SO3=Na2SO4+H2O;
(3)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故硝酸、硫酸和盐酸均属于酸,而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故烧碱即NaOH属于碱,而纯碱为Na2CO3不是碱,而是盐,故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纯碱即Na2CO3,故答案为:纯碱即Na2CO3。
17.(1)酸
(2)放出
(3)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4)Ca(OH)2+Na2CO3 =CaCO3↓+2NaOH
解析:【分析】氢氧化钙为碱,具有碱的通性,能与酸、盐、酸碱指示剂、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1)根据分析,M的物质类别是酸;
(2)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反应,故放出热量;
(3)氢氧化钙能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钙,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就变硬了,利用的是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
(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Na2CO3 =CaCO3↓+2NaOH。
18.(1)小于(2)(3)中和(4)浓盐酸(5)不能
(6)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浓硫酸稀释大量放热引起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有氢氧化钙晶体析出而产生浑浊。
(7)会
(8)A=CB
解析:(1)它们都属于酸、水溶液的pH都小于。
(2)它们都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可溶性铁盐和水、因此能除铁锈,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它们都属于酸,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类反应叫中和反应。
(4)浓硫酸难挥发。浓盐酸易挥发,在空气中能形成白雾。故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浓盐酸。
(5)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得多、浓硫酸稀释时会大量放热。若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会出现酸液飞溅现象、很不安全。则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
(6)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浓硫酸稀释大量放热引起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有氢氧化钙晶体析出而产生浑浊。
(7)镁和盐酸发生反应产生氯化镁和氢气、是放热反应。因此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和稀盐酸,会出现与上图相同的现象。
(8)从A到B的过程中,澄清石灰水中水分不变、而有晶体析出,因此B中澄清石灰水的质量分数变小;一段时间以后,温度下降、恢复常温,但是B和C两份溶液的成分没有改变,因此两者的质量分数相等。则:在A、B、C中Ca(O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CB。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 ③⑤ A 常温下金属单质都不是气体 HCl 不能 若E为HCl,A为Fe,则D为FeCl3,盐酸与Fe不能生成FeCl3 不能 Cu与盐酸不反应 Al、Zn
解析:A、B、C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室温下,A为固体,常见为碳、钠、镁、铝、铁等,B、C为气体单质,常见有氯气、氧气、氢气、氮气等,固体A和气体B反应生成D,D能溶于水;B与C反应生成的E能溶于水,E溶液能与A反应,生成C和D,则E应为酸,C应为氢气,B为Cl2,E为HCl,D为金属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物盐,此盐可以直接由A和Cl2反应得到,说明A一定不是变价金属铁;A可能是金属钠、镁、铝等。(1)A为金属、B为氯气、C为氢气,由于不含氧元素,三种元素中的任意两种形成的化合物所属物质类别可以为酸、盐、氢化物,一定不是碱、氧化物,答案选③⑤;(2)A、B、C三种元素中有一种是金属,则三种元素中可能是金属的是A,因金属单质在室温下不是气态物质;(3)E溶液是一种强酸,应为盐酸,①若E为HCl,A为Fe,则D为FeCl3,盐酸与Fe反应不能生成FeCl3,所以A不能是铁:②Cu与盐酸不反应,因此A不可能是铜;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可能是Al、Zn等。
四、实验题
20.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Fe(OH)3+3H+=Fe3++3H2O 醋酸 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碘水看是否变为蓝色 另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BC 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已全部去除
解析:(1)①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1 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原理是: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②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H2SO4溶液,H2SO4电离出的SO42 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H+使Fe(OH)3沉淀溶解,会观察到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发生的离子反应 Fe(OH)3+3H+=Fe3++3H2O;
(2)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利用其大小的差别可以用半透膜将溶质粒子(Na+、Cl-)和胶体粒子(淀粉)分离。检验NaCl就是检验Na+或Cl-,据此要注意不能用盐酸溶解蛋壳,最终设计相应的方案检验Cl-。
①步骤a中溶解蛋壳(主要成分为CaCO3),盐酸、硫酸和醋酸都可以与碳酸盐反应,但结合题意设计,要检验溶液中的Cl-,不能引入Cl-,故不能使用盐酸,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物硫酸钙,也会影响实验效果,不适用硫酸,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醋酸钙可溶,形成的半透膜进行实验效果最好,故溶解鸡蛋壳最好使用醋酸,答案为:醋酸;
②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可利用淀粉的特性,淀粉遇碘变蓝,则操作为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碘水看是否变为蓝色;检验烧杯中有无NaCl,可利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操作是另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烧杯溶液中含有氯离子;
③要获得较纯净的淀粉溶液需要多次操作,即反复水洗,所以正确的操作为:多次进行渗析操作,每次用水量不必太多;或者将蛋膜放在有流水的水槽中进行渗析操作,故答案选BC;
④检验氯化钠的存在,检验氯离子即可,用硝酸银和稀硝酸检验氯离子,即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证明没有氯离子,即氯化钠已全部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