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5 17:2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核心素养

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分析邹忌及齐王的人物形象;

欣赏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体会本文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体会勇于谏言的精神,体悟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意识及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若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的成功,究竟是做君主的贤明重要,还是谏者进谏的艺术重要?为了弄清此问题,九年级特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导入新课
任务一
积累常识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的《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作者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后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品介绍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个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若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因此,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故事背景
文题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
任务二
疏通文义





课文赏析
标识字音
讽谏( )
八尺有 ( ) 余
昳( )丽 
朝( )服 
衣冠( )
窥( )镜 
期年( )
谤讥( )
间( )进 
弗( )
燕( )
fěng jiàn
yòu

zhāo
guān
kuī

bàng
yān
jiàn

朗读文章
要求

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在有问题的地方做标记。

展示并质疑,点拨重点字词、句式。
疏通文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照镜子。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比得上。
相信自己
疏通文意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第二天。
次日,第二天。
同“熟”,仔细。
远远不如。
偏爱。
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我美。
疏通文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的确,实在。
状语后置,省略句,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土地方圆。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没有谁不。
全国范围内。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疏通文意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好。
当面指责。
在公众场所指责讥讽(寡人的)过失。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满一年。
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状语后置,“于齐朝”,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要兵就能战胜敌国。
任务三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通假字
文学常识
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服,名词作动词,穿。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学常识
古今异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地点,处所。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
今义:诽谤,嘲讽。
文学常识
古今异义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国君身边的近臣。
今义: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
④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文学常识
一词多义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服衣冠
(朝拜 )
(朝廷)
(早晨 )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 仔细)
(代词,谁 )
文学常识
文言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忌不自信。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④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
判断句/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任务四
揣摩心理





梳理人物
六个人物
邹忌
徐公
妻子
小妾
客人
齐王
这篇课文一共出现几个人物

概括情节
古人在表示较多时,选用了“三”这个数字。请你注意本文中的“三”,试着用“三”来概括概括故事情节,并画出思维导图。
邹忌
讽齐王纳谏
三问答
三类比
三赏赐
三变化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提问
妻、妾、客的回答
邹忌讽齐王的类比
齐王纳谏的赏赐
齐国的变化
情景朗读
(1)师生探究:现在要编排情景短剧的表演,如果你是小导演,请你就邹忌、妻、妾、齐王这四位角色谈谈如何抓住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进行朗读。
作为主角,他的内心活动比较丰富。
邹忌
说家事时,娓娓道来,声情并茂。
说国事,面对国君,有臣子的忠心与谨慎,又有谏言的坚定,委婉中透露出理智而果敢。
情景朗读
(1)师生探究:现在要编排情景短剧的表演,如果你是小导演,请你就邹忌、妻妾、齐王这四位角色谈谈如何抓住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进行朗读。
齐王
作为王,应该读出王的气势,读出王的果断与英明,以及纳谏的决心。
妻子与小妾
同样是用反问句作答,妻应
该读出偏爱的心理,妾读出畏惧的心理。
(2)6名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任务五
探究文本





解析人物,探究文本
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见。有人认为邹忌是成功的关键,有人认为
齐王是成功的关键,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为你支持的人物做陈述。
(1)邹忌组
且看邹忌的

三问



为了知道自己和城北徐公谁美,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是如何回答的?“三问答”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对自己的相貌充满信心。
询问对象
三个问题
邹忌心理
三人回答
答者心理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对自己的相貌充满怀疑。
对自己的相貌充满疑惑。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偏爱、赞美。
畏惧、讨好。
应酬、逢迎、奉承。
且看邹忌

三类比



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干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精”。那么,邹忌是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讽谏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方法进行讽谏的。
首先,他以自己类比齐王,用妻子偏爱他,小妾畏惧他,客人有求于他和齐王的宫妇左右偏爱王,朝廷大臣畏惧王,四境之内的官吏和百姓有求于王进行类比。由自己在比美中受了蒙蔽推出齐王 “王之蔽甚矣”。
(1)邹忌组
且看邹忌

三类比



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干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精”。那么,邹忌是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讽谏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其次,他用比喻来委婉讽谏。他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己比君,以家比国;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语言含蓄委婉,使齐王受到启发,最终达到讽谏的效果。
(1)邹忌组
(2)齐王组
且看齐王的“三赏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且看齐国的“三变化”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合作探究
探究1:听完两组的陈述,请同学们说说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①邹忌善思、善谏。
邹忌善于思考、分析,具有担当、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他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入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的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
②齐王善听善做。
齐王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当他听了邹忌的劝谏后,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马上下令,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即实施。
探究2:请你谈谈从“邹忌讽齐纳谏王”这件历史故事中获得的认识和启示。
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

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

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问题和缺点。

任务六
学习讽谏





拓展延伸
1.说“讽” 品“喻”
所谓谏,《说文解字》曰:“谏,证也” 。 也有人理解为正,即直言规劝,使其正之。所谓“讽”字,就是体现规劝的艺术和策略。
所谓设喻,即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个事理,表述某一个主张。
2.品味讽谏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孰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你知道这是哪个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品味讽谏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有句俗话,说的是“人穷休入众,言轻莫劝人”。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把说客劝人当作一件难事、一项禁忌。因此,设喻是《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经常使用的讽谏方式。请你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此段材料说说用设喻的方式讽谏的好处。
委婉
含蓄
易于使人接受
素养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不难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劝说。劝说是与别人交往的一种方式和艺术,包括说服他人、邀请他人、劝阻他人、采访他人等。如何劝说他人,是中考口语交际题中常见的题型。
素养提升
情境1:学校开展“防止学生沉迷网络”系列活动,你参与其中。课上,同桌李华精神不振。课后你问他,得知原因是昨晚上网时间过长。请问,你该如何劝说他?
李华,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不宜时间过长,而且更不能沉迷网络。如果上网时间过长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得不偿失,我希望你能控制好上网时间,好好休息。
素养提升
情境2:爸爸经常教育晓阳不要爱慕虚荣,不要和人攀比,要勤俭节约。可是有一天他带晓阳去餐馆陪客人吃饭,饭后却不打算将剩菜打包带走。晓阳发问,爸爸却说这多没面子。如果你是晓阳,此时你会怎样委婉地说服爸爸呢?
爸爸,您不是经常教育我不要爱慕虚荣,要勤俭节约吗?我们还是把这些剩菜打包带走吧!我去叫服务员,好吗?
素养提升
情境3: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某中学围绕“文明礼仪”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校团委定于12月28日在报告厅举办“文明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语文特级教师李老师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李老师您好,我是学校团委的某某,我们打算11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办“文明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想请您担任点评嘉宾,如您能抽空参加我们的活动,对我们来说就是极大的支持!
素养提升
我们在劝说他人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呢?
1、劝说要有针对性。
(1)要明确劝说对象,恰当使用称呼语。
(2)要明确劝说目的,找到劝说的切入点,
要能打动人,从而让交流对象能够接受你的观点。
素养提升
3、劝说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称呼恰当,用语礼貌。
(1)要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得体的用语;
(2)要言之有“物”,即要有内容,话语应力求清楚、明白、简洁;
(3)要言之有“序”,即语言合理有逻辑;
(4)要言之有“节”,即话语简明,答题时要满足试题要求,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2、注意劝说技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领略了讽谏的魅力,懂得了以小喻大是类比的主要特征。讽谏的方式多种多样,类比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它却是议论中一种常见的推理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掌握它、运用它,让我们的日常交流更富于艺术魅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赏读了文章,我们知道了类比是讽谏的方法之一,懂得了以小喻大是类比的主要特征。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都是古代贤士谋臣拿来作为类比的材料,劝谏君王罢兵休战的例子。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像这样运用了以小喻大的类比方式的俗语俯拾皆是,请搜集整理类比的俗语。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
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