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10: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前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真假信息鱼龙混杂,往往造成“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为什么在当前公共舆论环境下,如此难以辟谣 为什么即使摆出事实证据,如实告知大众真相,部分民众仍然难以扭转错误认知 心理学中的“逆火效应”或许可以帮助解释这一现象。该效应是指一条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
“逆火效应”是由美国记者大卫·麦克雷尼在2011年提出的。他发现,当一个人面对公共舆论的指责时,越是想辩白,越是摆事实讲道理,就越会引发对方更进一步的否认,甚至攻击。也就是说,当个体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该观点或证据足以完全摧毁原来的信念,否则个体就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并强化其原有信念。
在美国,每年的流感季都会导致上千人死亡并产生数亿美元的医疗成本。一份美国调查发现,大约43%的大众认为流感疫苗会带来流感。为了更正这一看法,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特地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科普文章,以期扭转大众认知。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一做法进行调查,发现科普文章虽然显著纠正了人们的误解,但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对疫苗副作用高度关注的受访者的疫苗接种意愿。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情境中也常常会出现这种说服信息诱发“逆火效应”的现象。例如,当烟草公司对“烟雾有害”这一信息进行反驳时,民众反而会更加相信该信息。除了辟谣信息以外,产品警示信息可能也会带来负面效果。有研究发现,当向人们披露香烟或者人造甜味素会带来健康风险时,这种产品警示却导致受众更多地购买这些产品。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在有关谣言的心理学研究中,常常用动机性推理这一理论来解释“逆火效应”。动机性推理是指人们倾向于防御性地处理和回应信息,即接受和寻找确证性信息,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具体而言,当人们接触到对他们的信念或偏好产生挑战的信息时,就会因为冲突而情绪紧张,继而产生一种想要解除紧张情绪的冲动,即认知失调。在这种冲动的刺激下,人们便会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在反驳性信息产生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存在可得性偏见,即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例如,某人因为上个月发生了飞机相撞事件,所以现在更愿意坐火车。但事实上,火车事故率是高于飞机事故率的。
“逆火效应”的另外一种解释是真相错觉与动机误解。一方面,人们会因为遗忘错将谣言记为事实,即真相错觉效应。根据真相错觉理论,人们在编码信息时,会给假信息一个否定标签,但不会给真信息一个肯定标签。在一段时间后,否定标签早于信息本身被遗忘,人们便会在此情况下产生真相幻觉,把谣言模糊地记为“真相”。另一方面,人们会误解辟谣的动机,从而更加相信谣言。也就是说,当人们接触到辟谣信息时,特别是在一些日常存在观念偏见的信息上,会认为辟谣者在极力掩盖谣言中某些不可告人的“事实”,从而更加相信这些谣言。
此外,心理抗拒也是导致“逆火效应”的原因之一。心理抗拒理论指的是当某种限制导致人们感到自主权或面子受到威胁时,他们便会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继而产生夺回自主权的想法或行为,具体表现为更加相信被限制的观念或更多地采取被限制的行为。因此,当辟谣或者说服信息让人们感受到自主权或者面子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抗拒,从而导致“逆火效应”。
尽管辟谣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谣言的不良影响,但辟谣者可以在发布辟谣信息时针对“逆火效应”的成因来制定辟谣方案,最大限度地削弱“逆火效应”,减少辟谣“后遗症”。202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传闻证据相比,被试者在接收科学证据信息时,会更理性地更新他们的信念。因此,辟谣者在提供辟谣信息时,可以提供具有科学的标准化措辞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纠正人们的错误认知。考虑到可得性偏见的影响,辟谣信息还应尽量以图表等清晰易读的形式呈现,使信息更容易被编码和提取,给受众带来更多的真相易得感,从而促使他们相信真相。
在辟谣时加入提示社会规范或社会身份的信息,可能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人们往往会通过效仿群体行为,获得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带来的良好感觉。因此,辟谣者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在辟谣或说服信息中加入提示社会规范或社会身份的信息,从而促使受众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来接受辟谣或说服信息。
总之,辟谣者在摆出自己的事实证据之前,应充分考虑“逆火效应”的影响,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以免适得其反。在了解“逆火效应”后,大众在接受辟谣信息时,也应当反思自己是否会受其影响,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所接收的信息。
(摘编自陈璐瑶、王勋、张振新《逆火效应:真相真的越辩越明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网络信息传播迅速,鱼龙混杂,这导致辟谣很难;即使摆出事实,如实告知大众真相,也很难扭转部分民众的错误认知。
B.当外界的观点或证据与自身的信念发生冲突时,人们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这使得人们会忽视、质疑或反驳这些挑战性信息。
C.由于人们往往存在可得性偏见,所以对刚刚经历飞机相撞事件的人来说,可能会不顾事实地认为飞机的事故率高于火车的事故率。
D.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表明,与传闻证据相比,科学证据能更理性地更新人们的信念,从而更好地纠正人们的错误认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时,个体就会忽略它们,甚至强化原有信念,说明该观点不足以完全摧毁原来的信念。
B.由第3段所列举的几个“逆火效应”的现象可知,辟谣或产品警示信息只会导致受众更相信谣言,甚至倾向于依谣言行事。
C.作者认为可以从动机性推理、真相错觉与动机误解及心理抗拒这三个方面来解释“逆火效应”的形成原因。
D.根据真相错觉理论,受众将假信息编码为“谣言+否定标签”后,会率先忘记“否定标签”而依稀记得谣言,从而将谣言记为“事实”。
3.下列选项中,不存在“逆火效应”现象的一项是( )
A.有号召力的人或群体在传播一种议题时,会被更多的网民认同。
B.在美国法庭上被禁用的非法证据更容易左右陪审员的裁定。
C.包含脱发或中风等警示信息的药品广告,增强了顾客的购买欲望。
D.独立自我意识较强的捐赠个体,在公众场合下的捐赠意愿降低。
4.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逆火效应”展开论述的。
5.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下面的现象的理解。
在美国,富裕家庭接触到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后,日均用水量不降反升,但当其接触到附带一则信息的节水小窍门后,日均用水量却不会上升。这则信息分两类,一类是展示某一家庭与邻居的日均用水量的曲线对比图,如果前者低于后者,那么信息中会有一个“笑脸”标志,反之会有一个“哭脸”标志;另一类是一份节水倡议,该倡议强调了“节约用水”是本地居民的身份标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歌唱(节选)
鲍尔吉·原野
麻雀给拴马桩写信亲爱的拴马桩:
我是麻雀,每天在院子里,在房上,在天空打打闹闹的活泼的小鸟。人们管我们叫麻雀,我们身上哪儿都不麻,我们的叫声不悦耳,羽毛不鲜艳,但是我们活泼机灵。我们是鸟类的青草,最普通,最卑微,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亲爱的拴马桩,你高高地立在牧民呼日查的家门口,你身上拴着牧民最喜爱的马,你和马朝夕相处。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变成一匹马,跑进草原深处。
呼日查有过三匹马。第一匹马是黑马,蒙古语叫冈根哈日,它的身上油光锃亮。冬天,冈根哈日鼻孔喷出的两缕白雾从乌黑的身体两侧流过去,特美。呼日查骑马走急了,回到家,他牵着马遛一遛,给马落汗。那时候冈根哈日的脊背全是汗,亮晶晶的,像一只黑豹,天下所有的黑缎子都没有冈根哈日的皮毛漂亮。夜晚出月亮了,冈根哈日身上蒙一层白霜,变成了灰马。我仔细看过它的眼睛,你猜我看到了什么?它眼睛里的光比身上的皮毛更亮,像黑水晶一样。而且,冈根哈日的眼神里流露出童真的色彩,仿佛它是一个儿童。每当呼日查从屋里走出来准备上马,冈根哈日便用小碎步原地踩踏,好像在为呼日查准备一个最好的上马位置。它太可爱了!后来,呼日查把这匹马送给了他的亲家永日布。永日布住在遥远的东乌珠穆沁旗,所以我再没见过冈根哈日。
呼日查的第二匹马是带点灰花斑的白马,名字叫沙日拉。沙日拉很聪明,它的大眼睛不断眨呀眨。有一次呼日查在外面喝酒烂醉,从马上摔下来,在草地上昏睡。天黑了,沙日拉跑回家,呼日查的妻子南咪正在家里擀面条,看见沙日拉鞍子空空地跑回家,知道呼日查出事了。南咪骑上马,沙日拉驮着南咪跑到呼日查昏睡的地方。南咪把呼日查抱上马鞍子,用捆羊的绳子把他捆牢,回到了家。后来,沙日拉被一个外地人买走了,不知道它去了哪里。
呼日查的第三匹马是枣红马。这匹马高高地昂着头颅,脾气暴烈。它为呼日查取得了那达慕大会第一名的成绩,奖品是三只绵羊。
你可能要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我是一只老麻雀,我一直住在呼日查的房顶上,不愿意去别的地方。我很喜欢呼日查和南咪,也喜欢他们的马。呼日查院子里栽的波斯菊和胭粉豆都是我的好朋友。连趴在波斯菊上采蜜的蜜蜂我都熟悉,一共三只蜜蜂,它们是哥仨。
亲爱的拴马桩,你听说了吗?这里要修一条高速路,呼日查和这个村所有人的房子都要拆迁,他们要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了。你没看到吗?呼日查每天都骑马去镇里打听消息,他不愿意搬家。他的爸爸、他的爷爷都在这间房子里住过。但是,高速路是一定会修的,他们必须搬家。我给你写信是想说一说我的苦恼:如果他们搬到镇里住楼房,这间土房子拆掉了,我去哪里住呢?修路的人不会考虑一只麻雀去哪里住。我的意思是说,我对这间房子有很深的感情。
我喜欢这间房子里的味道。我的窝搭在东房山上第二根檩子边上,我在这里住了好多年。房山下面是羊圈,我每天都看到裹着臃肿羊毛的羊群离开羊圈,去草场吃草。它们傍晚走回来,叫声此起彼伏。每天闻到羊粪的膻臭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我喜欢羊圈外边那棵蒙古栎树,它宽大的叶子像豆角叶子。秋天,叶子变成褐红,却迟迟不从枝上落下来。还有,我刚刚说到了马。我最喜欢马,我在早上、中午、晚上,都喜欢看呼日查的马。我喜欢看呼日查拎一桶从洋井打的冰凉的水,为马刷毛。马愉快地龇着大板牙摆头,好像在说舒服极了。我在窝里还能闻到从查干木伦河吹来的灰蒿的香气,还有百里香的香气。世上哪有比呼日查这间房子更好的家园呢?如果他们搬到楼房里,我的窝就毁了,我不知道去哪里。我不喜欢高速路,我想我要飞到博格达山里,在那里安家。可是,亲爱的拴马桩,呼日查这匹枣红马怎么办?马能住楼吗?呼日查也许会把它卖给外地人。一想到这个,我心里难受,我不想再往下写了。
爱你的麻雀
拴马桩的复信亲爱的麻雀:
我收到了你的来信。你体格那么小,像一个会飞的土豆。但你这么重感情,我觉得你是一只善良的麻雀。
我和你一样喜欢这三匹马。冈根哈日的眼睛从前额遮挡的鬃发里往远方看,它好像一直在想远方的事情。它打响鼻的声音,我听起来非常舒服。沙日拉是一匹调皮的马,它不高兴的时候,会用蹄子把铁皮桶踢倒,把水洒一地。枣红马性格暴烈,非常勇敢。去年冬天,它踢死过一匹狼。马踢狼要有技巧。狼非常灵活,一般的马根本踢不到狼。狼躲开马的蹄子,突然用爪子把马肚子划破,肠子落一地。除非马一蹄子踢中狼的要害,狼头最结实,踢头踢不死它,踢它的肋骨才能要狼的命。去年冬天,三只狼围攻呼日查的羊群,枣红马用后蹄子踢死了领头的狼,另外两只狼灰溜溜地跑掉了。枣红马多么勇敢!
你说这里要修高速路,房子拆迁。我很奇怪,你一只麻雀怎么能听到这样的消息呢?一定是呼日查和南咪商量事的时候,被你偷听到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不知怎么办。我不过是一个木桩子,早晚会被人劈了烧火。尽管我愿意继续当拴马桩,但是呼日查搬到了楼房里,没有拴马的地方,我只好等待被人劈了烧火。我不知道枣红马的命运会怎么样。也许被呼日查送到东乌珠穆沁草原永日布的草场上,在那里见到冈根哈日。马喜欢草原,喜欢奔跑,喜欢喝河里的水。它不可能在镇里生活。
亲爱的麻雀,你那么小的小脑袋,竟然会想很多事情。每天早上我都听到你和你的同伴站在房檐上叽叽喳喳地歌唱。如果这里修高速路,你就到山里去吧。博格达山上有山丁子树、野山楂树、蒙古栎树,树上有昆虫,那是你爱吃的食物。山上有青草和野花,你可以在那里尽情歌唱。我告诉你一个好地方,博格达山主峰西面有一片沙地,沙子洁白干净,你去那里做沙浴。我知道鸟儿都喜欢沙浴。如果呼日查搬到镇里,你可以飞到他住的楼房的窗台上看他们,然后回来告诉我。
喜欢你的拴马桩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封信分别以麻雀和拴马桩为主角,展示草原生活即将发生的变化,而把人的因素融入到背景之中。
B.麻雀在书信开头先强调自己普通卑微的身份,符合人们的认知,这样就使下文的倾诉显得更有意义。
C.麻雀总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万物,它眼中的波斯菊、胭粉豆、蜜蜂甚至羊粪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D.拴马桩在信中两次说到麻雀的形体之小,但都是为夸奖麻雀做准备,强调它的重视感情和思维敏捷。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麻雀的书信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其中对马的叙述都是从外部特征入手,有详有略,呈现出色彩之美和参差之美。
B.拴马桩在复信中谈马时,表达了与麻雀相同的心情,但它非常注重马的内在气质,与麻雀的信形成照应和互补。
C.从两封书信的长短可以看出麻雀和拴马桩的性格迥异,麻雀滔滔不绝,活泼机灵,而拴马桩表现得较沉稳厚道。
D.选文采用童话形式,让麻雀和拴马桩各自通过书信倾诉心灵,字里行间渗透着生活之趣,表达万物有灵的主题。
8.麻雀和拴马桩的书信中为什么都写了马和高速路?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说,作者把拴马桩的形象塑造得比麻雀更具有爱心,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
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意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
(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论》)
材料二: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A人主者B非欲养C祸于内D而疏E忠臣硕士F于外G盖其渐积而势使H之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指逊色,与《苏武传》“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中的“谢”意思不同。
B.硕士,文中指贤能博学之士,现代汉语中则指学位的一级,高于学士,低于博士。
C.牢,指牢固,与成语“亡羊补牢”的“牢”意思不同。
D.质,指人质,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质”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邓太后不能直接参与朝臣的议政,只能委任宦官,所以才打破了不能将国家大事寄托在宦官身上的规定。
B.五位宦官合谋诛杀大将军梁冀,因而受到桓帝信任,内、外朝也认为宦官功莫大焉。
C.宦官侍奉君主的起居饮食,容易获得信任,君主与其关系日益亲密而产生依赖,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
D.君主如果醒悟,可以撵走女色,而宦官的祸患却不容易除掉,唐昭宗就是一个例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
(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14.宦官干政会引来祸患,其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全诗写景由近及远,多视角相结合,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16.《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描写的内容虽然平常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2)《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3)《报任安书》中,指出古往今来富贵之人湮灭在人世间的人不计其数,只有才能卓越的人才被后世所称赞的三句是“,,”。
(4)《报任安书》中列举左丘明在逆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
(5)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伏为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往往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A ?这是因为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包裹,太阳光首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因此一天比一天热。在三伏天,35摄氏度的高温(甲),40摄氏度的酷热也时常出现。
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在三伏时,经常出现“桑拿天”。这主要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入伏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很热, B ,南方的热则多是闷热,空气中水汽含量足,容易出现“桑拿天”。北方的干热主要与北方大陆暖脊控制下的大陆变性高压有关。但是,一旦大气环流有暖湿的气流输送到北方地区时,北方同样会出现高温高湿的天气,让人(乙)。
①应对三伏天的高温天气,②要做到首先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③特别是每天11时到16时。④室内空调温度也要避免不要开得过低。⑤出差、旅游时可适当携带人丹、十滴水、清凉油和防暑药品,⑥遇有身体不适时使用。“心静自然凉”,(丙),规律睡眠,不要熬夜,一定能够安然度过三伏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A
B
19.请在文中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甲乙丙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1)
(2)
(3)
六、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修辞手法是人在交流过程中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通过修饰、调整语句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例如,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形式。它使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而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有助于说理抒情,增添文采。
目前,对偶和引用在中学生的写作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依据原文第 4 段,使人们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的是 “想要解除紧张情绪的冲动”,并非 “紧张的情绪”,B 选项理解错误。
  2.答案:B
  简析:从第 3 段可知,辟谣的科普文章能显著纠正人们的误解,产品警示信息只是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并非一定会,B 选项中 “只会” 表述错误。
  3.答案:A
  简析:A 选项体现的是 “名人效应”,与 “逆火效应” 观点不符;B 选项符合动机性推理;C 选项呈现出 “逆火效应”;D 选项体现心理抗拒理论。
  4.
  答案:①文章先由当前的公共舆论环境引出 “逆火效应” 的话题,并举实例来说明这一现象。②其次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分别从动机性推理、真相错觉与动机误解、心理抗拒三方面来解释 “逆火效应” 形成的原因。③最后又分别从辟谣者和大众的角度指出如何最大限度地削弱 “逆火效应”。
  简析:文章开篇结合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状况引出 “逆火效应”;接着 4 - 6 段从三个方面剖析成因;7 - 9 段从辟谣者和大众角度阐述应对策略,层层递进。
  5.
  答案:①富裕家庭接触到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后,“节约用水” 这一限制性信息让富裕家庭的人感到面子或自主权受到威胁,因而对此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导致日均用水量不降反升,这是心理抗拒导致的 “逆火效应”。②某一家庭与邻居的日均用水量的曲线对比图,提示的是社会规范,可以促使家庭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接受 “节水” 的信息,从而削弱已有的 “逆火效应”。③曲线图及笑脸和哭脸的标志,与文字相比更简明易懂,更容易被编码和提取,因此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真相易得感,从而促使他们愿意接受 “节水” 的说服信息。④节水倡议中强调的 “本地居民” 提示了社会身份,使人们获得了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带来的良好感受,利用这种从众心理促使人们接受 “节水” 信息,从而抑制 “逆火效应”。
  简析:根据材料中 “逆火效应” 相关理论,如心理抗拒、提示社会规范和身份等对削弱该效应的作用,结合题干中富裕家庭用水现象进行分析。
  6.答案:C
  简析:麻雀不喜欢高速路,为家园变化而苦恼,并非总以乐观心态看待万物,C 选项错误。
  7.答案:D
  简析:两封书信主要表达对草原原生态生活的留恋和对其被破坏的忧虑,并非 “万物有灵” 主题,D 选项错误。
  8.
  答案:①“马” 是草原生活的象征,代表着草原牧民对草原原生态生活的热爱,文中通过写马来表现草原生活之美,为下文写生活状态的转变作铺垫。②“高速路” 象征着改变草原原生态生活的力量,文中以麻雀和拴马桩的书信表达普通人对这种生活被改变带来的重重忧虑。
  简析:从文中可知马在草原生活中的重要性,代表着美好;高速路则意味着改变,引发麻雀和拴马桩对生活变化的担忧。
  9.
  答案:示例一:同意。理由:①麻雀虽然喜欢马,留恋老房子、羊圈、蒙古栎树等,但是它得知要修建高速路时主要为小 “我” 着想,苦恼于自己的 “窝” 即将被毁,无处可去。②而拴马桩虽然意识到修建高速路之后自己被 “劈了烧火” 的结局,但它仍然为枣红马的命运担忧还为麻雀指明好的去处,非常具有爱心。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理由:①麻雀的书信是从家园被拆迁者的角度写作,表现他们对家园和草原原生态生活的热爱与留恋。②拴马桩的书信是从新的角度反映草原生活变化,有对草原原生态生活被破坏的担忧,也有对未来的乐观向往。
  简析:从麻雀和拴马桩面对高速路修建的不同反应和关注点来判断谁更有爱心,可从各自角度及对他人的关怀程度分析,两种观点均可。
  10.答案:BDG
  简析:“人主” 是 “为” 的宾语,“者” 后可断;“于内” 是 “养祸” 的状语后置,其后断;“疏忠臣硕士” 是动宾结构不断开,“于外” 是 “疏” 的状语后置,其后断。
  11.答案:D
  简析:“厚币委质事楚” 中 “质” 是见面礼,与 “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扶持自己作为人质” 中 “质”(人质)意思不同,D 选项错误。
  12.答案:A
  简析:文中未提及以前有 “不能将国家大事寄托在宦官身上的规定”,A 选项 “打破了” 说法无依据。
  13.
  答案:(1)没有办法进内宫参加谋划,下达诏令,不超出皇后所居的地方,不得不任用宦官,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宦官身上。(2)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从前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
  简析:(1)中 “无由” 是没有办法,“制” 是帝王的命令,“寄” 是寄托;(2)中 “向” 是从前,“恃” 是依靠,且该句是判断句。
  14.
  答案:①材料一认为,宦官干政,朝臣阿谀宦官,即能荣耀三族;忤逆宦官,就会祸及五族,朝廷纲纪陷入混乱。②材料二认为,宦官一旦获得君主的完全信任,就能挟持其作为人质,君主即使有所悔悟也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
  简析:材料一依据 “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 总结;材料二根据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总结。
  15.答案:C
  简析:诗歌写景境界阔大,并非 “小巧别致”,C 选项错误。
  16.
  答案:①因异乡漂泊而愁;②因年老体衰、穷困潦倒而愁;③因时局动荡、国家前途不明而愁;④因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愁。
  简析:从题目 “舟中作” 及注释 “羁留长沙” 可知漂泊之愁;“强饮”“老年” 等体现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愁看直北是长安” 反映时局和国家前途之愁;“隐几萧条戴鹖冠” 等暗示报国无门之愁。
  17.
  答案: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简析:根据平时背诵积累,注意 “指”“迩”“侯”“履”“摩”“倜傥”“厥”“弩”“何”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18.
  答案:A. 为什么 “三伏天” 是最热的时候 B. 但北方的热多是干热
  简析:A 处前文说三伏热,后文解释原因,此处应提问三伏天热的原因;B 处根据前后文对南北热的不同描述,可知此处写北方热的特点。
  19.
  答案:甲:司空见惯 乙:汗流浃背 丙:平心静气
  简析:甲处形容 35 摄氏度高温常见,用 “司空见惯”;乙处描述高温高湿天气人们出汗的状态,用 “汗流浃背”;丙处建议人们在三伏天保持冷静,用 “平心静气”。
  20.
  答案:(1)②改为 “首先要做到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2)④改为 “室内空调温度也不要开得过低”;(3)⑤改为 “出差、旅游时可适当携带人丹、十滴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
  简析:②处语序不当;④处 “避免” 和 “不要” 否定不当;⑤处 “人丹、十滴水、清凉油” 和 “防暑药品” 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
  21.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明帝以后,直到延平年间,对宦官任用范围渐渐扩大,名额也稍为增加。中常侍增到十人,小黄门二十人,帽子上的装饰全改为金珰右貂,兼任九卿等外朝官的职务。邓太后以女主身份主持朝政,政事纷繁,朝臣议处国家大事,没有办法进内宫参加谋划,下达诏令,不超出皇后所居的地方,因此,不得不任用宦官,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宦官身上。他们手操封爵大权,口含王法诏命,不再只是担任掖庭、永巷、闺牖房闼的职务了。
后来宦官孙程立了拥立顺帝的大功,曹腾参加了拥立桓帝的谋划,继之以五个侯爵的合谋,使外戚梁冀受到诛杀。他们所作所为公允正大,恩情在皇帝心中,所以朝廷内外都服从,上上下下不敢非议。有的人称赞他们有伊尹、霍光一样的功勋,不逊色于前代;有的说张良、陈平的谋略,又出现在今天。虽然当时也有忠心为公之臣,终归遭到排斥。他们的举动移山倒海,呼吸变霜化露。对他们的索求,想方设法满足的,就光耀三族;直情不隐、违背他们心意的,则远近亲族都要遭到夷灭。汉朝的朝纲法纪乱到了极点!
(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论》)
材料二:
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持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
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扶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
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