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4 10:2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圣传:高老师,您好!您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形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古典美学在思维方式上与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之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高建平:首先,我必须纠正一个误读,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西方也是如此。在欧洲,只是到了18世纪,在鲍姆加登、康德那里,才出现“Aesthetics”这一学科,并有了相关的术语和理论形态。我们今天在书写中国古代美学史的时候,通常的写法主要包括孔、孟、老、庄等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家、文论家,画论家的思想。文论家的思想大多体现在诗论、词话、点评中。这些思想感受性很强,因此我认为它们更符合美学的特点。
在西方,18世纪以前,美学思想主要来自王公贵族,有学问之人。然而王公贵族与文化人主要是鉴赏者而非艺术实践者,因而美学在西方的理论与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分裂的。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古人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更深刻,而西方人的思想更宏观、更具理论概括性,正是这种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使然。
李圣传:自“美学”传入中国后,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了数次“美学热”。您对此如何看待?
高建平:美学原本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在中国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总是被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学处于“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背景下,随着国门大开,西方思想开始被以多种形式大量引介进来。当时美学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王国维到朱光潜的主张“审美无利害”的美学线索,宣传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学说并强调“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另一条是从梁启超开始,主张艺术的社会功用,并在后来鲁迅等人的思想中得到张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年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有自觉改造自身以跟上新时代的愿望。当时的“美学热”就处于这种思想改造过程中。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则显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时段内的“美学热”与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的精神气氛相关。这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学热”的契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摘编自李圣传《美学的西方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展望——访高建平研究员》)
材料二:
中国美学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美学史专家认同的观点。但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中国美学史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
从本土的思想资源来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李泽厚先生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道家美学指以老庄“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对待审美与艺术的美学思想。道家美学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自由境界,便是审美境界。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为核心的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它们对后世的审美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积极入世的审美态度和为人生的艺术倾向。
虽然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则由王国维等人从日本引入中国,开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开端。王国维于1900年到日本留学,其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等文章,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王国维在中国美学上的贡献还在于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的文本,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梁启超以启蒙为目的,强调审美改造人心的社会功用。他构筑了以“趣味”和“情感”为特色的美学观念。他把“趣味”作为人生之根本,也是美的根源所在。梁启超重视情感在艺术中的价值欣赏中国艺术中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方式。
继王国维、梁启超等先生开创百年中国美学先河之后,朱光潜、宗白华等先生继往开来,专注于美学研究,促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形成。朱光潜先生从审美的非功利性来把握“形象的直觉”,强调把美的本体归结为美生于美感经验,美感经验来自于审美直觉的理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指出意境就是人的心灵与宇宙人生相综合生成的一种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表现为虚与实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式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宗白华先生认为构成艺术境界的基本因素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
在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先贤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美学学科基本确立,并且为新中国建立后美学的论争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张伟《百年耕耘、中国气派与当代繁荣——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回望与当下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18世纪,西方社会才出现了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形态;在此之前,西方与中国古代是相似的,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
B.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起点等问题目前仍存在不同看法,材料二认为老子、孔子代表的道家、儒家美学思想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
C.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审美境界,与儒家所讲的个体心理欲求与伦理规范的统一,实际上是互补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D.《〈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利用西方美学思想剖析传统文学的代表,由此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高建平看来,文论家的思想比艺术家、画论家等的思想要更符合美学的特点,因为文论家的思想感受性很强。
B.18世纪以前,西方美学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这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不同的。
C.中国美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总是与社会上的各种思潮相伴而生,其学科的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削弱。
D.与王国维等人倡导“审美无功利”不同,梁启超重视审美的社会功用,以“趣味”“情感”为特色构筑了美学观念。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庄子·外篇》:“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
C.《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D.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梳理20世纪我国“美学热”的发展轨迹。
5.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对“意境”理论做出了独特的阐释。请结合其“意境”理论,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词。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带着老婆子托付的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她脸色红红的,精神抖擞的跟着看守走来,摇头晃脑,不住的微笑着。她一看见典狱长,脸上现出惊惶的神色盯住他,但立刻镇定下来,大胆而快乐地向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我有些话要跟您说。”聂赫留朵夫接过他手里的笔,说。“好,您说吧。”她说。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①“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可是有人控告她放火,她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怎么样?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我决定跟您结婚。”
②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喝醉了吗?”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还是找您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聂赫留朵夫说,“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迫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③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嘿,姑娘,这下子你可要走运了!”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女人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她就这样一直躺到傍晚。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她在受尽了折磨后离开了那地方。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④到傍晚,她就又买了些酒,跟同伴们一起痛饮起来。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次探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玛丝洛娃身陷囹圄也不忘老婆子托付,急于求助聂赫留朵夫,说明她原本的善良不曾泯灭过,有“复活”的可能性。
B.选文用人物对话讲述故事,有利于直接展示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叙事更集中更简洁,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C.选文不限于描写玛丝洛娃心理过程的结果,更关注心理变化本身,她经历了一个媚笑、恐惧、激动、愤怒的过程。
D.聂赫留朵夫称呼玛丝洛娃,由“您”到“你”,再直呼小名“卡秋莎”,又改回称“您”,表明其心理由亲到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两个“当初”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权贵当道,底层百姓受人主宰,任人欺凌的社会现状,引人深思。
B.句子②中“恐惧的神色”表明聂赫留朵夫曾经对玛丝洛娃的感情伤害之深,以致她至今未走出心灵的阴影。
C.句子③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的指责和驱逐,无所适从,此处情节设计真实,自然引出下文此次探监的结束。
D.句子④照应了前文聂赫留朵夫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表现了玛丝洛娃与同伴们安于堕落、醉生梦死的生活。
8.玛丝洛娃两次强调自己是苦役犯,聂赫留朵夫是公爵,反映了她哪些复杂的心理?
9.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随着“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已结束,后面三个语段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晋王李克用之子。晓音律,习《春秋》,通大义,善骑射。晋王疽发于首,病笃。晋王命其弟克宁等立其子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及卒,亚子袭位为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龙德三年,攻灭后梁,梁末帝朱友贞自焚而死。初,克用在世,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以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召其兵。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材料二: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节选自《五代史补·后唐二十条》)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出师A骑军B不见贼C不许骑马D或步骑E前后已定F不得越G军分H以避险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指你们,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率尔”的尔意思不同。
B.治,本文中是安定、太平之意,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治意思相同。
C.恨,本文中是遗憾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恨恨那可论”的恨意思相同。
D.期,有期求、约定之意,文中为后者,《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为前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精擅音律,爱读《春秋》,通微言大义,善于骑射。他的父亲晋王李克用对他十分器重,认为他定能完成自己的大业,临终前立其为继承人。
B.李存勖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士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夹寨没守住的消息传到后梁帝那里,使其大惊失色。
C.李存勖认为打天下的人不应顾念小的仇怨,而应该用恩德安抚对方,才能一举而名实相符合,李克用听从了他的建议,与刘仁恭讲和,并召请其军。
D.李存勖从小志向远大,即位后立志渡河,夺取天下。他用多种手段训练士兵,激发他们必胜的信心,所以三军戮力齐心,以一当百,最终灭掉了后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
(2)刘仁恭求救于李克用,以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
14.晋王李存勖为什么能够灭掉后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②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金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秋,杨万里被任命为“焕章阁学士”,作为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诗人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
C.诗人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写中原景象青翠无边,意在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
D.诗人善于描写画面,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
16.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的“,”承上启下,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府。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几何时,“养生”一词似乎还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然而在最近的几年里,( 甲 )。
按理说,年轻人应当是A的,但现实却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下的年轻人变得越发“脆皮”,许多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的年轻人掀起了一股“朋克养生”的热潮。( 乙 ),前半截代表“摇滚自由”,后半截却意味着“努力自救”。“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这代年轻人的养生模式堪称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挣扎在放纵与自律之间,尽管口口声声称自己追求健康,但却经常通宵熬夜、暴饮暴食。一方面,他们想尽办法来创造各式各样的身体保养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行动上与养生B,疯狂地追求无序的、零乱的以及不规律的生活方式。
但是,健康不是“数学题”,一正一负可以相互抵消。肆意伤害身体后再进行补救,无异于江心补漏。营养专家冯长艳说:“这样养生对健康并没有好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有人认为,这种“边耗边补”的养生模式聊胜于无,至少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吧?殊不知,一边“朋克”一边“养生”等于反复折腾自己的身体。若长此以往,有“养生”做“朋克”的遮羞布,可能会让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朋克”,到头来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健康。
其实,①“朋克养生”悄然流行,②折射出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和担忧。③自身健康是每个人的第一责任人。④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如何进行健康管理,⑤是每个年轻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⑥年轻人只要对生命足够敬畏,⑦保持规律节制的生活习惯,⑧才能朋克半生仍少年。
18.当下一些写作者好用引号,这些引号的使用有些有必要,有些没必要。请从下面例句中任选两句,判断该处使用引号是否必要,并说明理由。
例1:当下的年轻人变得越发“脆皮”
例2:健康不是“数学题”
例3:这种“边耗边补”的养生模式聊胜于无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1.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将“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两组短语放在句子中很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短语的构成分析其表现力。
六、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23.在《红楼梦》第63回“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
探春掣的签画的是杏花,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①”;
湘云掣的签画的是海棠,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②”;
香菱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
黛玉掣的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③”;
注释:①封建士大夫多以日、天比君王。②语出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③语出欧阳修《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嵯”。
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请任选一签,根据原著简要分析签中隐含了掣签人怎样的性格命运。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无论是评价人物,还是评判事件,都难免会有动机论和结果论之争。那么以动机来评判和以结果来评判究竟哪个更合理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简析:依据材料二,《〈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主要是王国维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美学思想的载体,在《人间词话》中对 “境界说” 作出开创性阐发,才标志着他建立起新的美学体系,并非这两部作品直接建立新美学体系。
  2.答案:C
  简析:从材料一可知,中国美学虽被各种思潮裹挟,但不能就此判定其学科的独立性和影响力受到较大削弱,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3.答案:C
  简析:A 体现儒家美学思想,B 体现道家美学思想,D 属于文论家的点评,都能证明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而 C 是兵家作战思想理论,与美学无关,不能作为论据。
  4.
  答案:①20 世纪前期,受 “西学东渐” 与 “五四” 精神影响,形成从 “王国维到朱光潜”“从梁启超到鲁迅” 这两条美学线索。②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自觉改造自身,发起了一场 “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③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引发一场美学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简析:根据材料一,20 世纪前期美学受特定思潮影响出现两条线索;五六十年代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背景下发起美学大讨论;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美学讨论与改革开放、摆脱旧思想影响相关。
  5.
  答案:①宗白华先生的 “意境” 理论,主要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②创形象为象征:如开篇即写了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尤其是 “春意阑珊”,将眼前节令的实况,象征为 “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③化实境为虚境:主要体现在结尾处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流水落花,既是眼前之实境,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又是虚境,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④全词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囚徒之悲和亡国之痛。
  简析:结合宗白华 “意境” 理论,分析词中开篇情景象征意义,结尾虚实结合手法,以及全词所表达的情感,展现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6.答案:D
  简析:聂赫留朵夫称呼的变化,反映的是他内心复杂情感和对玛丝洛娃的关怀歉疚,并非心理由亲到疏。
  7.答案:D
  简析:根据文本,玛丝洛娃借酒浇愁,是因为聂赫留朵夫的话唤起痛苦回忆,难以排解,突出她内心的矛盾挣扎,并非安于堕落。
  8.
  答案:第一次强调:①对彼此身份地位的清醒认识(“自卑”“无奈” 亦可);②对自己曾经遭受到的伤害的愤怒和宣泄;③对聂赫留朵夫过去行为的谴责;④对聂赫留朵夫求婚的委婉拒绝;⑤对社会不公(社会阶级制度)的强烈指责(控诉、愤慨)。第二次强调:①拒绝成为聂赫留朵夫赎罪的工具(对聂赫留朵夫试图利用她来拯救他自己的指责);②害怕再次遭到伤害的警惕。
  简析:从玛丝洛娃的经历和情感出发,第一次强调身份,是基于过去的伤害、当下的处境以及对求婚的态度等;第二次强调,是对聂赫留朵夫行为的看穿和自我保护。
  9.
  答案:多余:(1)选文主要内容是 “第二次探监”,开头以探监开始,最后以 “玛丝洛娃走出去” 表明探监结束,情节上已构成一个整体。(2)选文部分充分表现了在探监过程中,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对上层贵族虚伪的愤怒,而后三段内容,与这种情感是一致的。(3)第二次探监,主要表现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赎罪心理,希望结婚并发誓永不离开,以此弥补玛丝洛娃。后三部分没有直接涉及这些内容。不多余:(1)使人物形象更饱满。①次要人物柯拉勃列娃说 “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 衬托了聂赫留朵夫赎罪、求婚的真诚,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已走上良心、道德复活的道路。②老婆子只关心自己的事,通过鲜明对比衬托了玛丝洛娃乐于助人、善良的品格,丰富了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举一例即可)(2)使情节更完整。老婆子的追问,照应开篇玛丝洛娃帮老婆子请托付聂赫留朵夫,首尾呼应。(3)使主题更突出。①聂赫留朵夫忏悔和求婚,唤醒了玛丝洛娃,但现实痛苦又难以排解,借酒浇愁,表明玛丝洛娃 “复活” 之路异常艰辛。②柯拉勃列娃认为玛丝洛娃遇到聂赫留朵夫走运,有钱人无所不能,揭示社会黑暗,增强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举一例即可)
  简析:从情节完整性、情感一致性、内容相关性判断是否多余;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连贯性、主题深化方面分析不多余的原因。
  10.答案:ADF
  简析:“凡出师” 表意完整,应断开;“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 是完整指令,“骑马” 后断开;“或步骑前后已定” 主谓结构完整,“已定” 后断开 。
  11.答案:C
  简析:本文 “恨” 是遗憾之意,《孔雀东南飞》中 “恨恨那可论” 的 “恨” 是抱恨、怨恨,二者意思不同。
  12.答案:D
  简析:依据材料二,三军戮力齐心主要是因为军纪严明,并非激发必胜信心。
  13.
  答案:(1)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也没有预料到晋军的到来。(2)刘仁恭曾向李克用请求救援,但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
  简析:(1)“诘旦” 是次日清晨,“斥候” 是侦察放哨士兵,“意” 是料到;(2)“求救于李克用” 是状语后置,“返覆” 同 “反复”,“许” 是答应。
  14.
  答案:主观方面:①李存勖志向远大,文韬武略。②他谋略过人,而且善于带兵、用兵,军纪严明。③他为人大度,不计前嫌。客观方面:后梁大意轻敌,疏于防范。
  简析:从材料一、二可知,李存勖自身有才能、谋略、胸怀;后梁方面存在大意轻敌、疏于防范的问题。
  15.答案:C
  简析:诗人化用诗句写中原景象,是为突出国土沦陷悲痛和恢复中原渴望,并非反衬淮水 “碧绿浅窄”。
  16.
  答案:①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有种久闻胜地而末曾一游的遗憾,故 “未到负平生”。②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淮河对岸的渔火,想到被金人统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怀难以抑制,自然伤心断肠。
  简析:未到的遗憾源于山的特殊位置和知名度;“肠断” 是因为看到景象联想到遗民苦难和朝廷不作为。
  17.
  答案: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简析:根据平时背诵积累,注意 “淫”“怨诽”“蜉蝣”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可选择熟悉的 “沧海” 相关诗句填写。
  18.
  答案:例 1:有必要,该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表示当下年轻人身体的脆弱、孱弱。例 2:没必要,该处没有表示特殊含义(直接引语、强调)意义,“数学题” 只是作为 “健康” 的比较对象,没必要使用引号。例 3:有必要,该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了 “朋克养生” 的特点 ——“一边损耗身体,一边补救身体”。
  简析:根据引号的常见用法,判断各句中引号使用的必要性,例 1 特殊含义,例 2 无特殊意义,例 3 强调作用。
  19.
  答案:A. 生龙活虎(朝气蓬勃 / 身强力壮) B. 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简析:A 处形容年轻人应有的活力状态;B 处表示年轻人养生行为与目的相反。
  20.
  答案:甲:年轻人也开始加入了养生的行列 乙:将 “朋克养生” 拆开看
  简析:甲处承接前文,表明年轻人参与养生;乙处引出对 “朋克养生” 含义的解释。
  21.
  答案:③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⑥年轻人只有对生命足够敬畏
  简析:③处主客颠倒,⑥处关联词搭配不当。
  22.
  答案:①短语内部词意矛盾,形成反差,“敷面膜” 是为了保护皮肤,“熬夜” 却有损皮肤健康;“戴护膝” 是为了保护膝盖,“蹦迪” 会损害膝盖健康。②在该语境中,说明 “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 的行为在年轻人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③短语并列,节奏感强。
  简析:从短语内部矛盾、语境代表性、节奏方面分析其表现力。
  23.
  答案:(1)探春:杏花签寓意 “侥幸”,结局幸运。杏花签影射贾探春必得贵婿,暗示探春远嫁为王妃之事。(2)湘云:海棠花指喻史湘云,因为她明艳美丽,像海棠一样,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见证了贾府 “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的凄凉结局。(3)香菱:“连理枝头花正开” 指的是 “并蒂花”。“并蒂花” 本是夫妻花,但花签往往是反话。预示香菱会遭人凌虐结局悲惨可怜。(4)黛玉:“芙蓉花”,即荷花。花签上的签语诗句是 “莫向东风当自嗟 ”,比喻黛玉的特质是清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暗示她不要再在风中嗟叹哀怨自己的命运,徒劳哭泣。
  简析:结合原著,从花的寓意、诗句含义分析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关联。
  24.
  答案:例文:只争结果,不论动机著名法学家罗翔老师在界定 “正当防卫” 时表示,只要动机正义和结果正义具备其一,就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无论是评价人物,还是评判事件,都难免会有动机论和结果论之争。那么以动机来评判和以结果来评判究竟哪个更合理呢?笔者以为,应该只争结果,不论动机。何为动机?动机就是我们的兴趣、欲望和价值观。动机引导每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所有事件的结果都源于动机。揆诸当下,我们时常倾向于动机论,反对唯结果论,认为只要动机正义,即便结果有误,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想法很危险。多年前,有位叫赖宁的 15 岁的中学生,为了扑灭山火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见义勇为的事迹被编进教科书里,成为人尽皆知的小英雄。可是,很快他的事迹被教材移除,照片从墙下拿下,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将 “见义勇为” 的内容改为 “见义智为”,强调在紧急情况下首要保证自身安全。固然赖宁灭火的动机是正义的,可是结果却以生命为代价,这样的动机正义不值得提倡,毕竟他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倘若动机正义就可以不必在乎结果正义,那么学生为了分数正义就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作弊,穷人为了养活自己饥饿的孩子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抢劫超市,大国为了所谓的 “人道主义” 就可以挑起战争肆无忌惮地侵略小国 ——“动机正义就不必在乎结果” 无非是流氓掩盖责任的遮羞布罢了。由是观之,如果非要在动机正义和结果正义之间择其一,笔者宁愿选择后者,只争结果,不论动机。之所以主张结果正义胜于动机正义,是因为任何人需要负责的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好比考场上有学生想通过作弊获取分数,虽纠结犹豫,终究没有付诸行动,既然没有产生结果自然无须为动机负责。第 47 届美国总统大选的关键时刻,有枪手出于正义的动机不惜行刺侯选人,击伤特朗普后被安保人员击毙 —— 安保人员在意的是凶手行刺的结果,哪管动机。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只争结果,不论动机” 并不意味着动机毫无价值,而是在于我们必须以更严谨的态度去看待人类行为。无论是在学业上、职场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强调结果的导向。人心难测,动机善恶难辨,唯有结果,才是评判的关键。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在追逐结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社会责任的意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是人心,最难把握的是道心,惟愿我等行事,只争结果,不论动机,但求问心无愧。
  简析:例文开篇提出论点,接着分析动机内涵,通过赖宁事例指出单纯动机论的危险,从需对行为结果负责等方面阐述主张结果论的原因,最后强调重视结果的同时保持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或亚次,代北沙陀人,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他通晓音律,研习《春秋》,深谙微言大义,擅长骑马射箭。晋王李克用头上长了个毒疮,病情十分严重。晋王李克用下令他的弟弟李克宁等人拥立他的儿子李存勖为嗣,并说:“这个孩子从小志向远大,定能完成我的事业。你们可要好好教导他啊!”晋王死后,亚子李存勖承袭为晋王。五月辛未朔(初一),晋王埋伏军队在三垂冈下。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也没有预料到晋军的到来。晋王李存勖命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后梁逃跑的死亡的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后梁太祖听说潞州夹寨没有守住,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长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家业可以不亡了!”晋王李存勖回晋阳,休整军队,进行赏赐,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诏命州县举荐有才德的人,罢斥贪婪残暴的官吏,减轻田租赋税,抚恤孤寡穷民,申雪冤案,禁止奸盗,境内太平。龙德三年,后唐工灭后梁,后梁的末代帝王朱友贞自焚而死。当初,李克用在世的时候,刘仁恭曾向李克用请求救援,但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他的儿子李存勖说:“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全忠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全忠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全忠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全忠,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困窘而我们却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这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啊。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李克用认为对,于是应允刘仁恭和好,并召请他的兵士于麾下。
材料二:
唐庄宗即位之后,志在收取黄河以南地区,只是遗憾河东地势狭长兵力不足,想要锻炼他的部下,以期一定胜利获得天下,于是下令道:“凡是出兵,骑兵如果不见到敌兵就不可以骑马,有时步兵骑兵的前后位置已经定下,不可以超过军队来躲避危险。如果分兵行军,在约定的地方会合,不可以超过片刻。且如果在行军途中敢说困难的,一律斩首。”所以三军害怕律法而 齐心协力,都能以一当百,所以后梁王朝攻取了天下却不能统治,最终为其所灭,的确有些原因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