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无人驾驶技术的兴起与演进,是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双重驱动力交互作用的深刻体现。技术层面而言,无人驾驶领域的快速发展根植于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平台等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深度融合。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显著提升了驾驶行为的预见性与安全性,为公众出行安全构筑坚实的技术屏障。同时,无人驾驶技术通过实时收集并分析海量的交通数据,能够动态调整行驶策略,优化路线规划,实现车辆间的协同调度与交通流的智能管理。这一特性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与整体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还将促进绿色出行理念的实践,通过减少车辆怠速、优化行驶轨迹等方式,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与排放,对于缓解环境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技术条件得以满足的基础上,社会接纳度无疑构成了衡量无人驾驶技术普及与推广可行性的核心标尺与关键驱动力。社会公众对于新技术的认知与接受过程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与理性考量,特别是针对无人驾驶技术这样涉及生命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高敏感领域。研究表明,公众对高度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车辆的接受度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完全自动化车辆带来的好处大于高度自动化车辆。民众对完全自动化车辆普遍持开放但不失谨慎的态度,认为在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审慎把握其节奏,确保技术进步与现有资源、法律框架及公众接受度之间的有效对接与和谐共生。有受访者说道:“无人驾驶是市场趋势,我们无法抵抗。但总要规划好吧,节奏太快、一下涌入市场的话,失业司机的生计问题保障了吗,交通安全问题保障了吗,法律规范完善了吗等等问题都要解决了,我们才能放心啊。”
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与推广,不仅依赖于一系列坚实的可行性条件,更是技术革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迭代、国际竞争以及文化互动等多重博弈交织下的必然产物。
在无人驾驶技术的尖端竞争领域,以激光雷达技术、FSD技术为代表的多种发展路线相互角逐,其核心竞争点在于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从而抢占市场先机,催生规模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抢占无人驾驶技术的先机,一国可以引领产业发展潮流,掌握市场主导权,进而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中,传统汽车制造业与新兴科技产业的激烈交锋,推动着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无人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试点,亦是传统工业社会与先进人工智能系统之间复杂博弈的自然演进与必然产物。在城市发展中,无人驾驶技术的崛起,不仅是科技领域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更是赛博城市(Cybercity)——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未来城市构想——与传统城市之间深刻博弈的重要领域之一。赛博城市的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而无人驾驶技术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之一。
(摘自李含伟 李梦圆《“堵”还是“促”:无人驾驶的社会诉求与政策回应》)
材料二:
今年以来,萝卜快跑在武汉加速落地,由此激发的无人驾驶相关讨论空前激烈。自5月份起,便有武汉市民吐槽自动驾驶车辆“开得慢”“停滞不动”,武汉交通拥堵情况因此加剧;此外,网上也有声音称,武汉的出租车司机对萝卜快跑的投放感到不满,认为其是在“抢饭碗”。
对于前者,多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主要是自动驾驶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自动驾驶车辆将安全设为最重要的判断因素,其他车辆稍微一别就可能将其逼停”;另据记者在广州黄埔实际乘坐无人驾驶车辆的感受来看,自动驾驶车辆速度较慢,时速大多保持在三四十公里,遇到行人和其他车道车辆靠近时有明显的减速操作。
而针对无人驾驶是否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饭碗、是否会取代司机等问题,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7月9日回应称,“武汉市(出租)汽车行业比较稳定,网上谣言比较多。”该负责人介绍,“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放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不是网传的1000辆。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也认为,现阶段无人驾驶汽车尚不会对传统出租车构成挑战,因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更多还是一项体验项目,尚未形成有效运力。出租车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网约车和出租车行业内部。从经济全局上看,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增量,如车路协同建设、车上娱乐设施和车辆智能化带来的汽车产业的产值增长等。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表示,长期来看,自动驾驶也许会令行业对出租车司机、货运司机等传统驾驶员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然而,这种替代并非简单的岗位消失,而是就业结构升级,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深刻转型。
(摘自沈钊《在挑战与机遇中前行的无人驾驶:多地试点显成效 未来发展可期》)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平台等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深度融合是无人驾驶领域发展的根本原因。
B.无人驾驶技术通过实时收集并分析海量的交通数据,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与整体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
C.社会接纳度是衡量无人驾驶技术普及与推广可行性的核心标尺与关键驱动力,所以社会公众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不可忽视。
D.在无人驾驶技术的尖端竞争领域,核心竞争在于谁能率先实现大面积应用,从而抢占市场先机,催生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下列选项与材料二观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已非常成熟,很快就会全面取代传统的出租车。
B.无人驾驶汽车在武汉运力较低,尚未对出租车行业构成重大挑战。
C.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已经为传统产业劳动者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D.武汉出租车行业比较稳定,无人驾驶汽车不会引发任何社会风险。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从公众接纳度的层面,举例子说明了民众持开放但不失谨慎的态度,论证了无人驾驶的必要性。
B.材料一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后文立足更宏观的国际形势、时代背景,论证了无人驾驶的可行性。
C.从材料二“萝卜快跑”在武汉落地的相关讨论中可以看出,材料一对社会接纳度的调查并不准确。
D.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可以看出,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和推广是大势所趋,但还有很多矛盾和争议,不可冒进。
4.针对“无人驾驶网约车”在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5.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课中,恩格斯指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请你结合课文与材料说说发展“无人驾驶技术”的社会意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杂论做学问
鲁迅
昨天下午我从沙滩回家的时候,知道王品青来访过我了。这使我很高兴,因为我是猜想他进了病院的了,现在知道并没有。而尤其使我高兴的是他还留赠我一本《现代评论增刊》,只要一看见封面上画着的一枝细长的蜡烛,便明白这是光明之象,更何况还有许多名人学者的著作,更何况其中还有陈源教授的一篇《做学问的工具》呢?这是正论,至少可以赛过“闲话”的;至少,是我觉得赛过“闲话”,因为它给了我许多东西。
我现在才知道南池子的“政治学会图书馆”去年“因为时局的关系,借书的成绩长进了三至七倍”了,但陈翰笙却还“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十个字形容当今学术界大部分的状况”。这很改正了我许多误解。我先已说过,现在的留学生是多多,多多了,但我总疑心他们大部分是在外国租了房子,关起门来燩牛肉吃的,而且在东京实在也看见过。所以,我看见回国的学者,头两年穿洋服,后来穿皮袍,昂头而走的,总疑心他是在外国亲手燩过几年牛肉的人物,而且即使有了什么事,连“佛脚”也未必肯抱的。现在知道并不然,至少是“留学欧美归国的人”并不然。但可惜中国的图书馆里的书太少了,据说北京“三十多个大学,不论国立私立,还不及我们私人的书多”云。这“我们”里面,据说第一要数“溥仪先生的教师庄士敦先生”,第二大概是“孤桐先生”即章士钊,因为在德国柏林时候,陈源教授就亲眼看见他两间屋里“几乎满床满架满桌满地,都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德文书”。现在呢,想来一定是更多的了。这真教我欣羡佩服。记得自己留学时候,官费每月三十六元,支付衣食学费之外,简直没有赢余,混了几年,所有的书连一壁也遮不满,而且还是杂书,并非专而又专,如“都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德文书”之类。
但是很可惜,据说当民众“再毁”①这位“孤桐先生”的“寒家”时,“好像他们夫妇两位的藏书都散失了”。想那时一定是拉了几十车,向各处走散,可惜我没有去看,否则倒也是一个壮观。
所以“暴民”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绝,也实在有理由,即如这回之“散失”了“孤桐先生”夫妇的藏书,其加于中国的损失,就在毁坏了三十多个国立及私立大学的图书馆之上。和这一比较,刘百昭司长的失少了家藏的公款八千元②,要算小事件了,但我们所引为遗憾的是偏是章士钊刘百昭有这么多的储藏,而这些储藏偏又全都遭了劫。
在幼小时候曾有一个老于世故的长辈告诫过我:你不要和没出息的担子或摊子为难,他会自己摔了,却诬赖你,说不清,也赔不完。这话于我似乎到现在还有影响,我新年去逛火神庙的庙会时,总不敢挤近玉器摊去,即使它不过摆着寥寥的几件。怕的是一不小心,将它碰倒了,或者摔碎了一两件,就要变成宝贝,一辈子赔不完,那罪孽之重,会在毁坏一座博物馆之上。而且推而广之,连热闹场中也不大去了,那一回的示威运动时,虽有“打落门牙”的“流言”,其实却躺在家里,托福无恙。
现在是收藏洋书之富,私人要数庄士敦先生,公团要推“政治学会图书馆”了,只可惜一个是外国人,一个是靠着美国公使芮恩施竭力提倡出来的。“北京国立图书馆”将要扩张,实在是再好没有的事,但听说所依靠的还是美国退还的赔款,常年经费又不过三万元,每月二千余。要用美国的赔款,也是非同小可的事。想到这里,我们就更不能不痛切地感到“孤桐先生”独力购置的几房子好书惨遭散失之可惜了。
总之,在近几年中,是未必能有较好的“做学问的工具”的,学者要用功,只好是自己买书读,但又没有钱。听说“孤桐先生”倒是想到了这一节,曾经发表过文章,然而下台了,很可惜。学者们另外还有什么法子呢,自然“也难怪他们除了说说‘闲话’便没有什么可干”,虽然北京三十多个大学还不及他们“私人的书多”。为什么呢?要知道做学问不是容易事,“也许一个小小的题目得参考百十种书”,连“孤桐先生”的藏书也未必够用。陈源教授就举着一个例:“就以‘四书’来说”罢,“不研究汉宋明清许多儒家的注疏理论,‘四书’的真正意义是不易领会的。短短的一部‘四书’,如果细细的研究起来,就得用得了几百几千种参考书”。
这就足见“学问之道,浩如烟海”了,那“短短的一部‘四书’”,我是读过的,至于汉人的“四书”注疏或理论,却连听也没有听到过。但我所参考的,自然不过是通常书,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就有,见闻寡陋,也未可知,然而也只得这样就算了,因为即使要“抱”,却连“佛脚”都没有。由此想来,那能“抱佛脚”的,肯“抱佛脚”的,的确还是真正的福人,真正的学者了。
(有删改)
【注】①1925年5月7日国耻纪念日,章士钊镇压学生纪念国耻的爱国运动,学生赴章宅质问,并起冲突。7月28日,他被段祺瑞重新任命为教育总长,一上任就出面支持杨荫瑜镇压女师大。11月28日,北京民众为要求关税自主和推翻段祺瑞执政府举行示威游行,曾到章宅示威。②1925年11月28日的示威过程中,刘宅也曾受到冲击,刘百昭乘机吞没存放家中的公款八千元,捏词呈报教育部说公款全数被劫,无法赔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翰笙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来形容当时学术界大部分人懒惰的状况作者也十分认同这个观点。
B.图书馆里的书少,而私人的书多,作者虽在文中说欣羡佩服,其实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感到很不满,心怀郁愤。
C.文中画横线的段落中用了“偏是”“偏又”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藏品偏偏被章士钊、刘百昭这类人收藏的遗憾和讽刺。
D.作者称自己“见闻寡陋,也未可知”,原因之一是作者没有几百几千种参考书可看,连“佛脚”都没有,并非因懒于研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作者看见的回国学者的肖像、动作,简洁又生动地写出了有些学者出国留学回国后并不做学问的现象。
B.文章称呼语能传情,画横线句子用“正人君子”和“孤桐先生”来表达作者对品行端正、博览群书的章士钊先生的尊敬。
C.作者写老于世故的长辈的告诫和逛火神庙不敢挤近玉器摊的事件,看似闲笔,实则暗指警惕反动派的诬赖讹诈行径。
D.文章语言亦庄亦谐,辛辣犀利;结构看似零散,实则神聚;选材丰富,话题却紧紧围绕当时学者做学问这个中心。
8.《杂论做学问》和《记念刘和珍君》都是出自鲁迅先生的《华盖集续编》,或议或叙,都谈到青年学者们做学问之事理。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谈谈青年学者该如何做学问?
9.鲁迅先生在杂文《什么是讽刺?——答文学社问》中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鲁迅先生写文章是如何进行艺术地讽刺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别离,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选自王逸《离骚经序》)
材料二: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
材料三:
屈原之心,其为忠清洁白,固无待于辩论而自显,若其为行之不能无过,则亦非区区辩说所能全也。故君子之于人也,取其大节之纯全,而略其细行之不能无弊。则虽三人同行,犹必有可师者,况如屈子,乃千载而一人哉!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此观人之法也。夫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故论原者,论其大节,则其它可以一切置之而不问。论其细行,而必其合乎圣贤之矩度,则吾固已言其不能皆合于中庸矣,尚何说哉!
(节选自朱熹《楚辞后语·反禺骚第十六》)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使诱楚A与俱B会C武关D遂胁E与俱归F拘留不遣G卒H客死于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文中指《国风》,多是民歌,《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丰富,是《诗经》中的精华。
B.迁,放逐,与《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含义相同。
C.恻怛,文中指“悲痛”,与《屈原列传》中“疾痛惨怛”的“惨怛”含义相同。
D.固,文中指“本来”,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固”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B.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希望国君能醒悟并回到正道上来,从而实现君王自己的人生价值。
C.朱熹认为屈原的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足为训,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其作品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有不足但仍有可取之处。
D.屈原之“忠”使他在“大节”上无可挑剔,他的“过”只是言行过激,没有很好掌握“忠”的尺度。相对于“大节”,这些“细行之弊”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2)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14.请根据教材上《屈原列传》的内容和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王逸和朱熹对屈原作品的评价。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此词是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悼念亡妻所作。阊门:苏州著名的城门。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旧地重游,想到已故的妻子,悲从中来,诘问妻子为何同来不同归,看似无理,实则情深。
B.三、四句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抒发自己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C.“原上草,露初晞”形成对比,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
D.苏轼的《江城子》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皆情深辞美,字字血泪,堪称“悼亡词双璧”。
16.有人评“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联自己与妻子,其情之深已浸入词句当中”,请就此突出特点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诗人将春、江、月、夜、花、人巧妙结合,使其构成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从而生发出“,”的人生感慨。
(2)《将进酒》中李白因酒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不羁,用“,”来收束全诗,有水到渠成之效。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写出了屈原“怨”的具体内容和原因。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这难道还不是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吗?
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 A 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意味深长,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这种魅力,正是 B 的快餐式阅读、 C 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
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 D 的精神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些失眠并非真失眠,如昼夜颠倒导致的失眠、焦虑情绪所导致的失眠、不良认知导致的睡眠结构紊乱等都是“伪睡眠”。
大多数患者的失眠都是由于不良习惯引起的,只需调整睡眠习惯,无需用药治疗。改善睡眠习惯,可尝试以下方法。
A。衣着宽松平躺在床上,进行深长的腹式呼吸,同时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对身体的每一块肌肉进行放松。自己想象可以正躺在狂风徐徐的海滩上,心旷神怡,天空湛蓝,体会并记忆这种放松的感觉。研究表明肌肉的放松可以带动大脑皮层放松,有助于快速入眠。
B。在准备睡觉之前,将自己目前的担心及对于这些担心所设想的计划写在日记里,把纷乱的思维以有逻辑性的文字呈现出来,一切就会变得更有条理,心理的焦虑也会随之减轻。
C。中医著作中有“心藏神”之说,神藏穴邻近心脏,是心神所藏之所。按揉神藏穴具有宽胸理气的功效,尤其可以收敛神气,安神定志,对失眠有不错的缓解效果。按摩时平躺,尽量使双肩打开,采用按揉的方法,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在神藏穴的位置,然后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量,进行旋转按揉,力度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每次按揉5~10分钟即可。
20.根据文意,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短语或句子。(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几处语病,请指出并作修改。
22.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伪睡眠”的引号使用功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医著作中有“心藏神”之说。
B.人工智能的“智能”更多是一种理性能力。
C.“严谨”的Chat GPT不时也会产生不正确的信息。
D.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鸟叔”,因为他擅长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工智能会让机器拥有像人类那样的思维能力。机器像人并不可怕,怕的是人只会像机器一样思考。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贵州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A 选项,原文提到无人驾驶技术兴起是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双重驱动,核心技术融合不是唯一根本原因,A 错误。C 选项,两句话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 错误。D 选项,原文是 “规模化应用”,不是 “大面积应用”,D 错误。B 选项与材料一内容相符。
2.答案:B
简析:A 选项,材料二指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不成熟,不会很快全面取代传统出租车,A 错误。C 选项,文中说的是未来可能带来就业结构升级,不是 “已经” 提供很多就业机会,C 错误。D 选项,“不会引发任何社会风险” 太绝对,D 错误。B 选项符合材料二观点。
3.答案:D
简析:A 选项,材料一第二段论证的是社会接纳度对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影响,不是 “必要性”,A 错误。B 选项,后文从多个方面论述无人驾驶技术发展是多种因素博弈的产物,不只是 “可行性”,B 错误。C 选项,“萝卜快跑” 在武汉的情况不能说明材料一对社会接纳度的调查不准确,C 错误。D 选项综合了两则材料的观点,正确。
4.
答案:①技术完善与升级方面:推动技术研发,优化车辆的自动驾驶算法,助力企业提升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的性能,建立更完善的交通数据共享平台,使无人驾驶车辆能够获取更广泛的路况信息。 ②就业保障方面:提前规划就业培训项目,开拓新就业渠道,挖掘与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新就业岗位。 ③法律制度保障方面:加快立法进程,明确无人驾驶车辆在不同场景下的责任主体,包括车辆制造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平台等各方的责任。同时,制定针对无人驾驶网约车运营的特殊法规。 ④监管机制方面:加强对无人驾驶网约车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查运营企业的资质,加强对数据安全的监管,对于违规运营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市场秩序。
简析:针对无人驾驶网约车应用中出现的技术、就业、法律、监管等问题,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5.
答案:①推动技术进步与革新:促使汽车产业从传统的机械制造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转变,这符合恩格斯所提及的技术推动产业进步的观点,就像工业革命时期新技术推动传统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一样;提升了驾驶行为的预见性与安全性,也为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和示范效应。②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无人驾驶技术的尖端竞争激烈,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国家能够引领产业潮流,掌握市场主导权。③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④优化就业结构:为劳动者提供了重新培训和教育的机会,适应新的就业环境,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推动就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相符。
简析:结合恩格斯关于 “技术” 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从材料中提取无人驾驶技术对技术进步、经济竞争力、经济增长点、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概括阐述。
6.答案:A
简析:作者对陈翰笙观点并非完全认同,而是从中有新认识和思考,文中有对当时学术界状况的不满和讽刺,A 选项理解错误。B、C、D 选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
7.答案:B
简析:“正人君子”“孤桐先生” 是反语和嘲讽,不是尊敬,B 选项分析错误。A、C、D 选项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
8.
答案:①青年学者做学问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从权威,要有批判精神;②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注重实践,不能空谈理论;③要有社会责任感,做学问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简析:结合两篇文章,从鲁迅对学术界现象的批判、对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赞扬等内容,归纳出青年学者做学问应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9.
答案:①鲁迅先生在《杂论做学问》中运用精炼的反讽语言,例如 “欣羡佩服” 反讽私人藏书多于公立大学;②采用夸张的描写和对比,如将私人藏书的损失比作毁坏多所大学图书馆,突出社会认知的偏差;③选取典型事例,如留学生 “燩牛肉” 和章士钊、刘百昭的事例,以小见大揭示社会现象;④运用看似随意的笔墨,实则暗含对社会弊端的讽刺,如逛庙会的情节;⑤不乏自嘲,以平和的姿态反思社会,最终艺术地展现了他观察到的当时学界和社会的 “真实”。
简析:根据鲁迅所说的 “讽刺” 的定义,从文本中找出运用精炼、夸张笔墨,选取典型事例等方面的内容,分析其如何达到讽刺效果。
10.答案:DFG
简析:“会武关” 表达完整,“武关” 后断开;“胁与俱归” 表意连贯,“归” 后断开;“卒” 作 “客死” 的状语,“卒” 前断开。
11.答案:A
简析:材料中 “风” 是委婉规劝,不是《国风》,A 选项解说错误。B、C、D 选项对词语的解说正确。
12.答案:B
简析:“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是希望国君觉悟并召回自己,不是实现君王人生价值,B 选项概述错误。A、C、D 选项对材料内容的概述正确。
13.
答案:(1)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采,哀痛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2)这就是我之所以常常对他(屈原)的言辞深有体会,而不敢径直把(《离骚》等作品)当作 “一般词人所写的辞赋” 来看待的原因啊。
简析:(1)“凡百” 是所有,“嘉” 是赞赏,“愍” 同 “悯”,同情。(2)“所以” 是…… 的原因,“味” 是品味,“直” 是径直。
14.
答案:①司马迁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指出屈原之作《离骚》文辞简约、旨意深远,其志向高洁、行为廉正,作品内容可与日月争光;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以及因谗言被逐的悲愤,认为屈原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极高的文学价值。②王逸对屈原作品的评价:《离骚》通过引类譬喻的方式表情达意,用善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恶禽臭物来比附谗佞小人,灵修美人比拟君主,宓妃、佚女来譬喻贤臣等,肯定了《离骚》在文学表现及思想传达方面的优点。③朱熹对屈原作品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将屈原的作品视为普通 “词人之赋”,而是看到了其作品既有不符合常规典范之处,又有着特殊价值与深刻内涵的特点。
简析:从《屈原列传》和材料一、二中分别提取司马迁、王逸、朱熹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15.答案:C
简析:“原上草,露初晞” 是比兴,不是对比,C 选项理解错误。A、B、D 选项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
16.
答案:①“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前一句写自己所见所感,后一句抒发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②“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写失去妻子的作者自己的孤独凄凉。③“原上草,露初晞” 写妻子的坟前原草露水刚被晒干的景象,表达对妻子早逝的哀悼。④“旧栖新垅” 既写作者也写亡妻。生者和死者已经超越时间,超越生死两情依依。⑤“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前一句写作者自己,后一句写妻子。
简析:按照题干要求,从词中找出关联作者与妻子的词句,分析其如何体现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以及表达的情感。
17.
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简析:根据平时背诵积累,注意 “已”“销”“谤”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18.
答案:A. 必不可少 B. 走马观花 C. 蜂拥而至 D. 辽阔无垠 / 浩瀚无垠
简析:A 处表示思考和智慧形成过程中该环节不可缺少;B 处形容快餐式阅读的粗略;C 处形容流量化内容大量涌现;D 处形容书本中精神世界的广阔。
19.
答案:原文通过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 “一卷在手” 到 “一屏万卷” 转变的重要意义,更能引发读者深思,并增强了语气强度,从而更有效地凸显了阅读形式变化对信息储备和启发思考的影响。改写后的句子虽然传达相同意思,但缺少了反问的强调效果和语气的强烈性。
简析:对比原句和改写后的句子,从反问修辞的强调作用、引发思考和增强语气等方面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20.
答案:A:肌肉放松法。B:睡前日记法。C:穴位按摩法。
简析:分别概括三段介绍的改善睡眠习惯的方法,A 段是肌肉放松,B 段是写睡前日记,C 段是按摩穴位。
21.
答案:①“自己想象可以” 应改为 “可以想象自己”。②“狂风徐徐” 应改为 “微风徐徐”。③“心旷神怡,天空湛蓝” 应改为 “天空湛蓝,心旷神怡”。
简析:①句语序不当;②句 “狂风” 与 “徐徐” 搭配不当;③句逻辑顺序不当,应先看到天空,再感到心旷神怡。
22.答案:B
简析:文中 “伪睡眠” 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 选项是直接引用;B 选项表示特殊含义;C 选项表示强调;D 选项是特定称谓。B 选项与文中引号功能相同。
23.本题为开放性作文题,需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然后围绕立意进行写作,从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的思考差异、人应避免像机器思考的原因、如何避免等方面展开论述,如强调培养情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道别的意思;骚,是忧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仍然依照道德准则和事理来委婉地劝谏君主啊。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使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氏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
《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拙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霄凤宋托喻君子,用驾驭风云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醇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采,哀痛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材料二:
屈原为人,他的思想和行为虽然超出了中庸之道,不合于君臣的规范,然而这都源于他忠君爱国的诚恳的心意;屈原写文章,它(这些文章)的言辞意旨虽然有时会趋向于跌宕起伏、怪异神奇,充满怨愤、愤激之情,因而不能把它们当作典范来遵循,然而(这些文章)都是产生于情意恳切、悲痛忧伤、自己无法控制的深厚情意之中。虽然他不知道向中原学习,探究周公、孔子的学说,却只是在《诗经》中变风、变雅的末流里纵横驰骋,因此,醇厚的儒者和庄重的士人有时羞于称道它们。如果让世上被放逐的大臣、遭到遗弃的孩子、心生怨恨的妻子、被丈夫休弃的妇女吟诵屈原的作品,擦着眼泪在下面吟唱(诗歌等),如果国君有幸而听了他的建议,那么在彼此之间,(通过这些作品所展现出的)天性与民众所遵循的伦理道德中的美好之处,难道还不足以让人们在相互交流中有所启发,并且增加三纲五常的分量吗?这就是我之所以常常对他(屈原)的言辞深有体会,而不敢径直把(《离骚》等作品)当作 “一般词人所写的辞赋” 来看待的原因啊。
材料三:
屈原的内心,一定是忠诚清廉洁白的,本来就无需辩论而自然显现,如果说他的行为则不能没有过错,那也不是简单的辩论所能保全的。所以君子对于人的评价,取其大节的完美,而忽略其细节的不能没有弊端。即使三人同行,还必须有可以学习的,何况像屈原,乃是千载一人啊!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这是观察人的方法。屈原的忠诚,忠诚而太过分了。屈原的过错,就在于过分的忠诚。因此,评论屈原,要论其大节,那么其他可以一切置之而不需问。评论他的小事却一定要求符合圣贤的规矩,我本来已经说他们不能都合乎中庸了,还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