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扁平人物”这一概念出自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美学著作《小说面面观》。他在其中将小说人物分为“圆形”和“扁平”两种,认为:“扁平人物就是17世纪所谓的‘气质类型’,有时也称为类型人物,有时也叫漫画人物。其最纯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当其中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时,我们得到的就是一条趋向圆形的弧线了。”伴随着《小说面面观》的经典化,人物二分法(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成为叙事文学人物形态划分的重要依据,也不断引起学者的质疑和探讨。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福斯特对人物形象的划分过于宽泛、依据不足导致实际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从而对扁平人物形成刻板印象。
实际上福斯特并没有贬低扁平人物、抬高圆形人物,而是这一二元对立的划分容易给扁平人物贴上标签,导致误读,进而遮蔽扁平人物的文本功能。从定义来看,福斯特对扁平人物的概括确实较为宽泛,对两种人物的区分也不那么明显。然而,《小说面面观》是脱胎于演讲稿,这种模糊的界定方式,和演讲赋予其随意的语言形式不无关系。除此之外,福斯特在叙述完扁平人物的概念之后,便重点对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特点、功能和具体人物在作品中的表现展开分析,并没有执着于人物形态的划分。有学者也曾提到福斯特提出人物二分法的本意,“只是试图从现象分析入手,总结小说家们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及其产生的不同效果”。当人物形态得到分类,我们就容易辨析不同人物形态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在人物形态的对比中,更容易挖掘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不同人物形态的特点、功能及表现。
福斯特对扁平人物的理解和认识是多层次的、丰富的。
扁平人物有“容易辨认”“容易为读者所记忆”的鲜明性特征。圆形人物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二者的倾向不同。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残暴奸诈,却又求贤若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圆形人物,这一鲜明人物形象意在呈现人的多面性、生活的多义性;刘备长厚而近伪,性格被有意进行了提纯,“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他是统治者“仁”的象征,是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的愿望表达,这也是扁平人物赋予文本主题的独特优势。
圆形人物是多层次的,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其性格发展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扁平人物的形象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他们“从不会跑掉,不必被大家关注着做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一出场就能带出他们特有的气氛……绝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说明扁平人物身上具有强烈的稳定因子,能满足大多数受众的期待视野。
从审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角度看,扁平人物的美学意味自然不如圆形人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扁平人物身上呈现的片面性。相互对立、矛盾的品质绝不会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与选定材料不相容的必须丢弃”,这就是扁平人物的片面性。片面性指的是扁平人物身上不会出现辩证性因素,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种片面性才使得多重品质的扁平人物维持“扁平”。
在红楼群像中不乏福斯特笔下的扁平人物,如门子、贾环、香菱、秦可卿,虽然他们是次要人物,但在文本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门子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过场式人物,但如果没有门子,没有门子的眼色、提示和护官符,《红楼梦》的结构就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没有门子介绍四大家族的联系,曹雪芹可能要花费更多笔墨铺垫全书的线索,安排后续情节;门子如果没有左右贾雨村断案,宝、黛、钗三人也许无法相见,香菱的命运也许不会如此悲惨,贾雨村的作为也许会有所收敛……
贾环是贾宝玉的庶弟。在形貌上,贾环“人物委琐,举止粗糙”,宝玉则“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在才学上,两人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元春作灯谜给兄弟姐妹们玩乐,众人都猜中谜底,只有迎春和贾环猜不对。在人品上,贾环因为嫉妒之心,推倒蜡烛烫伤了宝玉。而宝玉人品风流,温柔和气中又有大胆反叛的一面。在对待女子的态度上,贾宝玉对女子极为爱护,贾环的所作所为和贾宝玉大有不同。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最后一位离场的女子,隐喻了全书女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惨命运。香菱身上的悲剧,也是众女子的遭遇。林黛玉、三春、王熙凤、晴雯……这些花样年华的女儿们,均含恨早逝,与香菱实属同病相怜。香菱“起结全书”,其悲剧命运具有典型性,既是全书女子命运悲剧的缩影,又是腐朽、黑暗的封建大家庭终于堕入悲惨命运的象征。
秦可卿乳名“兼美”,她的美“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探索”,然而,她的早逝使她的“兼美”品质与生命一同被销毁,隐喻“青春、爱情和生命的美以及这种美的被毁灭”的主题;她临终托梦王熙凤,告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的道理,教王熙凤置办祭祀产业,好在家败后叫子孙读书务农;又说盛筵必散,“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秦可卿将家族的兴衰看得十分透彻,“预示贾家最终‘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明清统治阶级轻“情”重“理”,曹雪芹在人生浮沉后认识到沦陷于“情”带来的致命后果,在《红楼梦》中借秦可卿追求“情”与“理”的融合。
(摘编自韩芸华刘思贤《“扁平人物不扁平”——以〈红楼梦〉中几位人物为例》)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作者对“人物二分法”产生质疑,认为这种分法给扁平人物贴上标签,进而遮蔽了扁平人物的文本功能。
B.福斯特对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界定是模糊的,这是因为演讲赋予了《小说面面观》随意的语言形式。
C.“人物二分法”的意义是让读者在人物形态共性和个性的对比中,挖掘人物异同,认识其特点、功能及表现。
D.扁平人物身上不会出现辩证性因素,缺乏相互对立、矛盾的品质,因而他们的美学意味不如圆形人物。
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学者关于福斯特提出人物二分法本意的论述,意在说明人物形态的划分不是福斯特分析的重点。
B.秦可卿身上虽然具有多重意蕴,但是她的“兼美”形象是一直保持稳定的,这充分体现了扁平人物的稳定性特点。
C.选文在阐述福斯特对扁平人物多层次、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D.由选文可知,圆形人物彰显人性的深度和主题的深刻,扁平人物倾向于呈现人的多面性、生活的多义性。
3.根据选文中福斯特对“扁平人物”的论述,下列属于“扁平人物”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
B.《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C.《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
4.请简要分析选文使用的论证手法及其效果。
5.作者于文中说:“在红楼群像中不乏福斯特笔下的扁平人物,如门子、贾环、香菱、秦可卿,虽然他们是次要人物,但在文本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请根据文本归纳概述其体现出来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波
鲁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有删改)
【注】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
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
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D.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主要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具有鲁迅式的幽默,如“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既幽默又深刻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足见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
D.小说中有些看似简单的叙述,实则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多大影响。
8.请依据“现代文阅读Ⅰ”中有关“扁平人物”及“圆形人物”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分析本文中七斤的人物形象。
9.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Ⅰ赴于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绌,同“黜”,指罢免官职,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罢”“夺”“去”“署”“出”“除”等词语。
B.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
C.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字意思不相同。
D.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人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材料一概括具体事例。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②,令人长忆谢玄晖③。
[注]①这首诗作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受同侪排挤而被赐金放还之后。金陵城西北的覆舟山上建有西楼,是观景佳处。②谢玄晖当年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中“澄江静如练”成为流传后世的名句。解道:懂得。③谢玄晖:南朝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夜深人寂,金陵城下凉风乍起,诗人独上西楼,登高而望远,营造出宏阔的境界。
B.第三句写诗人俯瞰江面,但见云影与城垣的倒影随波摇曳,仿佛整座城垣在摇荡。
C.三、四句中,两个“白”字渲染了月光的皎洁;“空”字渲染了气氛,令人感到月夜特别静寂。
D.五、六句写秋月高悬,诗人伫立月下,不肯归去,诗人感慨这样美好的月夜稀少,难得一见。
16.本诗最后四句与李白《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
(2)遥对明月,李白《将进酒》中有“”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3)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两句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下列四句中,违反了同一律的一项是( )
A.科代表催王同学:“就缺你的,别老缺交”。王同学说:“天天交作业的,成绩未必比我好。”
B.上次张同学转发十次“锦鲤”图片,考出好成绩。这次我也转发了,我也一定能考好。
C.你们说的明星人设崩塌、带货主播被罚,我从不关心,我只知道某带货主播被罚13.41亿。
D.吴京主演的电影《长津湖》票房大卖,他应把片酬捐给志愿军老兵,才能证明自己爱国。
1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这个结论是真,则下面哪一项必定是假的( )
A.虎子自己跑出虎穴并被猎获。 B.若未得虎子,则必定未入虎穴。
C.若入虎穴,则必得虎子。 D.若已得虎子,则必定已入虎穴。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早期的孔孟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的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任也;道无不理,义也。”(乙)如果老庄真如他们所说的完全弃尘绝世,就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丙)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他们与孔孟是一样的。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但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却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本同末异,殊途同归。(丁)
下面对原文的几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欠妥,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
B.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是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
C.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解释说明,作用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D.丁处前面的句子是病句,病因是“本同末异”和“殊途同归”矛盾,应删掉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说,一个山西人一辈子最不能少的两样,是醋和午觉。在外地朋友们困惑“这个觉难道就非睡不可吗”的时候,山西的朋友们竟然也在感慨“午睡居然不是全国统一的?”
① ?最常听到的解释是:山西人以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导致了他们更容易出现饭后困倦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现象被称为餐后嗜睡, ② 。
关于“晕饭”,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解释:吃得太饱之后, ③ ,大脑供氧不足了,就会开始犯困。遗憾的是,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类似于消化胃中的食物,有氧运动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血液涌向肌肉,如果上述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人应该会越跑越困,但实际上,有氧运动反而让人头脑清醒。另外,已经有研究证明,人体在用餐后,颈动脉的供血量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除了“供氧”假说,还有被“酸碱论”爱好者推崇的解释:饭后由于胃酸的消耗,血液碱化,导致了碱中毒,让人晕乎。这种说法当然也不对,因为人体中有非常稳定的缓冲体系,并不会一顿饭的工夫就改 变了血液的pH值,再者说,如果这个逻辑真的成立,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在《逻辑的力量》单元中,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那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间接论证的方法来反驳“酸碱论”?请简要写出其推理的过程。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多年以来,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先秦诸子散文,甚至整单元、大篇幅都是这类文章。对此,有的同学很是反感,认为先秦诸子散文太深奥,艰涩难懂,太耗精力;有的同学认为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章,距离我们现实太遥远,而且这里的文言知识在高考基本上考不到;还有人厚今薄古,数典忘祖,甚至崇洋媚外,认为学习这类文章就是与国际大融合脱轨,毫无意义。
作为一名在读的高二学生,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根据你的理解和阅读感受,针对以上同学的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谈一下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C
简析:A 项,对 “人物二分法” 产生质疑的不是作者,而是其他学者,且 “遮蔽扁平人物的文本功能” 的原因是二元对立划分导致误读,并非作者观点,A 错误。B 项,福斯特对人物界定模糊,不仅因为演讲语言形式,还与他阐述重心有关,B 错误 。D 项,从审美丰富性和多样性角度,扁平人物美学意味不如圆形人物,但选项未提及这一限定条件,说法绝对,D 错误。
2.答案:D
简析:依据原文,圆形人物倾向于呈现人的多面性、生活的多义性,扁平人物蕴含人性深度和主题深刻,D 选项表述颠倒。
3.答案:A
简析:A 选项中,《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形象鲜明单一,是 “硬汉子” 形象,符合扁平人物特点。B 项聂赫留朵夫、C 项贾宝玉、D 项林冲,性格都有复杂变化,不符合扁平人物特征。
4.答案:
①举例论证,举《三国演义》《红楼梦》人物,证明圆形、扁平人物特点及 “扁平人物不扁平” 观点,使论证具体有力。
②引用论证,引用福斯特和学者言论,增强论证权威性和吸引力。
③对比论证,对比贾环和贾宝玉,突出差异,使观点更鲜明。
5.答案:
①推动情节,门子影响《红楼梦》情节安排与发展。
②衬托主要人物,贾环衬托贾宝玉。
③暗示悲剧主题,香菱体现全书女子悲剧命运和封建家庭结局。
④隐喻多重主旨,秦可卿隐喻青春、爱情等主题,揭示道理。
6.答案:C
简析: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变化是 “尊敬 — 幸灾乐祸 — 回避 — 尊敬”,没有 “嘲讽” 阶段,C 错误。
7.答案:C
简析:赵七爷走到七斤家桌旁,是为恫吓七斤,并非重视,C 错误。
8.答案:七斤属于 “扁平人物”。他愚昧、麻木、落后,缺乏觉悟,胆小怕事。关注奇谈,对革命和复辟认识不足,性格单一,符合扁平人物特征。
9.答案:
①交代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复辟时期。
②塑造国民形象,村民受封建奴役,愚昧麻木。
③推动情节,风波因皇帝传言而起,因传言结束。
④反映主题,体现辛亥革命与民众脱离。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CGH
简析:“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 表意完整,“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 中间不能断开,“不宜” 单独成句表意完整,所以在 C、G、H 处断句。
11.答案:A
简析:“署” 是代理、暂任官职,“出” 是离京为官,“除” 是授予官职,与 “绌” 意思不同,A 错误。
12.答案:D
简析:是秦人送回楚怀王灵柩,且 “楚国” 应为 “诸侯国”,D 错误。
13.答案:
(1)(张仪)到了楚国,又趁机送丰厚的礼物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
(2)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
14.答案:
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
②轻信张仪与齐绝交。
③怒而轻率攻秦,导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
④受宠姬和宠臣迷惑,放走张仪。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D
简析:“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感慨的是知音难觅,并非美好月夜稀少,D 错误。
16.答案:
①都表达怀才不遇。
②本诗中,李白与谢玄晖遭遇相似,借怀念谢玄晖叹自己知音难觅、怀才不遇。
③《将进酒》中,李白借酒抒情,感慨圣贤寂寞,表达怀才不遇的郁愤。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莫使金樽空对月,江畔何人初见月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
简析:A 项王同学的回答转移话题,违反同一律。B 项强加因果,违反充足理由律。C 项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D 项结论缺乏充足理由,违反充足理由律 。
19.答案:A
简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表明得虎子需入虎穴,A 选项虎子自己跑出被猎获,意味着没入虎穴得虎子,与原结论矛盾,必定为假。
20.答案:A
简析:“不学无术” 用于此处恰当,无需改为 “胸无大志”,A 错误。
21.答案:
①是什么导致了山西人非午睡不可呢
②也被调侃为 “晕饭”
③血液都流到了胃中
22.答案:运用归谬法。假设酸碱论正确,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会改变血液 pH 值导致中毒,这与事实不符,所以酸碱论错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材料二:
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为秦王,在武关伏下重兵,楚怀王一到便闭上关门,把他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又命令怀王朝拜秦国章台宫,行属国使臣的礼节,并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怀王要求举行盟誓,秦王却坚持楚国先交出割地。楚怀王十分愤怒地斥责说:“秦王欺骗了我,还强迫我割地!”因而不再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