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文言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自相矛盾
田忌赛马
跳水
目录
壹
复习激趣,初识“矛”“盾”
情境诵读,夸耀“矛”“盾”
想象内心,深思“矛”“盾”
拓展积累,回味“矛”“盾”
贰
叁
肆
复习激趣,
初识“矛”“盾”
壹
猜一猜
《司马光砸缸》
《守株待兔》
猜一猜
《精卫填海》
《铁杵磨针》
揭示课题
《自相矛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贤圣哲的智慧闪烁着光芒,读文言文,增长智慧、给人启迪。
初识“矛”“盾”
矛:古代战争中善于攻击的长柄兵器。
盾:古代打仗时善于 防御的盾牌。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又称“韩非子”。
代表作品:《韩非子》。
其中著名的寓言故事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老马识途》等。
fú
其人弗能应也
f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吾盾之坚
wú
字音
多音字
夫
fū
fú
农夫
夫不可陷之盾
与无不陷之矛
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
指成年男子,丈夫。
丈夫
书写指导
书写时不要漏了
第二笔点。
里面是个“目”。
书写指导
yù
笔画较多,把握笔画的长短变化和间距。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笔要变为捺。
书写指导
wú
笔画较少,先关注笔画组合的协调性,再确定每一笔在方格中的书写位置。
情境诵读,
夸耀“矛”“盾”
贰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语气。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yù
yù
wú
fú
fú
读通句意,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卖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人
坚固
刺破
锋利、锐利
·
没有什么
称赞
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楚国人,夸耀他的盾牌说:“我的盾牌坚固得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
卖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人
坚固
刺破
锋利、锐利
·
没有什么
称赞
又夸耀他的长矛说:“我的长矛锋利得什么东西都能刺破。”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有的人
用
怎么样
·
不
无言以对
应答
上文:有的人说:“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么样呢?”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
存在
句意:刺不破的盾牌和什么都能刺破的长矛, 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朗读指导
读出卖者夸耀他的盾和矛时的得意心理
读出围观者质问中所带的嘲讽语气
读出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的语气
想象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
想象内心,
深思“矛”“盾”
叁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根据路人的提问,会出现几种可能性?请填写在下表内。
可能性 盾 矛
可能性1
……
不可陷之盾 PK 无不陷之矛
可能性 盾 矛 结论
可能性1 盾陷 矛完好 盾质量不好
可能性2 盾完好 矛不利 矛质量不好
可能性3 盾完好 矛完好 矛没有刺破盾
可能性4 盾陷 矛不利 盾和矛质量都不好
学习活动一:想象内心,了解路人思维
吾盾之坚,___________
吾矛之利,___________
路人听后心生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二:想象内心,了解楚人思维
_______________,何如?
楚人听后“弗能应也”,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一句是议论,揭示课文寓意,点明楚国人自夸海口将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
拓展积累,
回味“矛”“盾”
肆
有一楚人,曰:“吾欲发明万能溶剂,以溶天下万物。”或曰:“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
挑战:尝试用文言文表达,完成《新自相矛盾》。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相矛盾”的事例,并思考:同学们所说的事例,哪些是真正说明自相矛盾的?
课后用自己的话向家人讲述这个故事,讲完后请家人打星。并背诵课文。
根据文意,把故事的过程讲清楚;(★)
通过想象,加上人物的思维过程;(★★)
联系生活,讲述从中懂得的道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重点)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 课时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大意。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猜一猜分别对应哪一个成语?
预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2)揭示课题。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说起寓言故事,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2.理解课题中的“矛”和“盾”。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矛”和“盾”:矛和盾是古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矛多用来进攻,盾则用来防御。
二、朗读课文,把握停顿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要求:结合已有的文言文学习经验,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了解课文大意,试着在句中停顿处做记号。
2.认识作者、作品。
(1)提示学生关注课文注释①。
(2)课件出示补充资料:①韩非子又称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善于运用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警策世人。②《韩非子》是收录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及其弟子的作品集。其中记载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正音辨形,带领书写。
(1)引导学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
识字方面,提示学生:“吾”的读音易和“语”或“悟”混淆,“弗”的读音易和“佛”或“费”混淆。多音字“夫”,“夫”字指“成年男子”“丈夫”时读第一声,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时读第二声。文中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因此应读“fú”。
写字方面,提示学生:书写时不要漏了“矛” 的第二笔点;“盾”字里面是个“目”;“誉”字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笔要变为捺。此外,“矛”和“吾”的笔画数较少,要注意笔画组合的协调性,“誉”的笔画数较多,要注意把握笔画的长短变化和间距。
(2)选取三个易错字,讲解笔画顺序,带领学生书写。
① “矛”:共有5画,笔画顺序为: 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竖钩、撇。
② “盾”:共有9画,笔画顺序为: 撇、撇、横、竖、竖、横折、横、横、横。
③ “誉”:共有13画,笔画顺序为: 点、点、撇、横、撇、捺、点、横、横、横、竖、横折、横。
4.朗读课文,把握停顿。
(1)课件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② 其人弗能应也。
③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相机指导:第一句“鬻”读“yù”,结合注释理解“鬻”是指“卖”;第三句“夫”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因此应读“fú”。
(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边听边在课本上划分节奏。
(4)指导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三、结合语境,理解词意
1.引导学生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猜意思……
2.初步理解文意。
(1)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方法,再读文章,自主理解文章大意。
(2)组织学生交流,合作理解文章大意。
3.结合现代汉语,理解字词。
(1)课件出示第一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坚”“应”“利”的意思。
① 吾盾之坚
② 其人弗能应也。
③ 吾矛之利
(2)指名回答。
预设:“坚”是坚固;“应”是应答;“利”是锋利。
(3)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这三个词的解释有什么特点?
预设:这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意思相对应。
(4)小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
4.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
(1)课件出示第二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誉”“弗”“立”的意思。
①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② 其人弗能应也。
③ 不可同世而立。
(2)理解“誉”的意思。
① 指导学生查字典,查一查“誉”在字典中有哪些义项?
预设:“誉”在字典中的意思有:称赞、赞美;名誉、声名。
② 读一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结合“陷”的注释,试着翻译这句话。
预设: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可以刺破它。
③ 相机点拨:从楚国人说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在夸自己的盾。这里的“誉”也就是指“称赞”。
(3)理解“弗”的意思。
①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这个楚国人和和围观者的对话,猜测意思。
② 相机点拨:这句话是指这个楚国人回答不上围观者的问题,“弗”的意思就是“不”。
(4)理解“立”的意思。
1 提问:结合前文,说一说“不可同世而立”的东西是什么?
预设:是“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
2 组织学生交流,思考“立”的意思。
预设:“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这两种事物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立”的意思是“存在”
5.小结:在理解文言文时,我们不仅可以结合现代汉语来理解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猜测大意。
四、总结所学,布置作业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熟读了课文,而且知道了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理解文章的大意。
2.布置作业:熟读《自相矛盾》。
第2课时
◆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背诵全文。
一、复习检查,引入课堂
1.指导学生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相机指正。
2.本堂课我们将走进人物,感受他们的内心想法,并展开合理的想象,讲一讲“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讲述故事,合理想象
1.逐句翻译,弄清文意。
(1)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课件依次出示句子及注释,指名学生翻译,教师相机指正、补充。
1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预设: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
2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预设: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刺破。”
3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预设: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4 其人弗能应也。
预设:那个楚国人回答不出来。
5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预设:不能被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合理想象,揣摩楚国人的心理。
(1)让学生找一找写楚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的句子。
预设: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文意,想象楚国人说话的神态和语气。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为什么?
预设:洋洋得意、自吹自擂的语气,因为楚人卖矛和盾时满口夸耀,夸大其词。
(3)引导学生揣摩此时这个楚国人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可能在想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如果我告诉大家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我的盾,那就说明我的盾坚不可摧,这样大家都会来买我的盾了。如果我说我的矛非常锋利,可以刺破任何东西,大家听了也会来买我的矛。这样,我的矛和盾都可以卖上好价钱!
3.合理想象,揣摩围观者的想法。
(1)让学生找一找写围观者提出质疑的句子。
预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提问:读这句话时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
预设:这是围观者对楚国人的反问,要读出怀疑、质问的语气。
(3)组织学生交流。提问:如果你是这个围观者,你会想什么?
预设:这个人满口大话,不可信,我倒要看看他如何自圆其说。
(4)组织学生继续交流。提问:面对围观者的质疑,这个楚国人可能会有什么表现?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
预设:尴尬、难堪、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 引导学生串联故事内容,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争取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
相机出示: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大声吆喝:“快来看!快来看!此地有举世无双的矛和盾啦!”众人听他这么吆喝,都围了过来。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这盾坚固得很,无论你拿什么兵器来都戳不穿它。”接着,他又挥舞起长矛,夸耀说:“我这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戳穿。”人群中就有人问道:“那拿你的矛刺向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周围的人听了纷纷向楚国人投去疑惑的目光。那个楚人张口结舌,无从回答。什么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5.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走进人物内心,理解人物想法,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具体。
三、揭示道理,领悟寓意
1.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1)提问:围观者是如何问这个楚国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在文中找一找这句原文。
预设:围观者问的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因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追问:面对他人的质疑,楚国人意识到了什么?思考“弗能应也”的原因。
预设:这个楚国人说任何东西也无法刺破自己的盾,又说自己的矛可以刺破任何东西,他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前后冲突了,因此被别人质问后,他无言以对。
2. 理解本文寓意。
(1)组织学生交流。学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说话做事要前后对应,不要像这个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交流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
四、总结所学,布置作业
1.总结:本堂课我们通过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人物想法,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此外,也知道了说话做事要前后对应,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自相矛盾》。
[教学板书]
楚人:誉盾——物莫能陷
誉矛——于物无不陷
旁人疑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经过
勿言过其实
应实事求是
自相矛盾
弗能应
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
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
(2)掘于谷而得其斧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1)看 (2)挖
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
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
答案:
1.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