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跳水 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跳水 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2 17:39:43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
●为什么跳水?
●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
●经过怎样?
●结果又如何?
……
目录
任务一:借助预学,理清故事内容
任务二:分组辩论,寻找情节推手
任务三:聚焦“跳水”,品悟形象
任务四:巧借情境,将思维语言化
PART 01
借助预学,
理清故事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作家,出身贵族。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
作者简介
字音

wéi


liě













miáo


字词积累
图片识字:桅
字谜识字:
虎口边

桅杆
换一换:例








sōu hánɡ sì mào wéi sī dòu
hǔ ɡōu niǔ liě cānɡ ōu miáo







书写指导
sōu
左窄右宽。右上部分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注意左边不要写得太宽。
háng
书写指导
gōu
注意避免把右半部分错写成“勺”。
书写指导
cāng
注意避免把右半部分错写成“仑”。
书写指导
dòu
半包围结构,内外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图示。
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_________
孩子气急了,
去追猴子。
全部
吓呆了
已经跳进了海里
故事情节
水手反应
结合图示,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拿孩子帽子
孩子爬到桅杆顶端,陷入危险。
船长逼孩子跳水
哈哈大笑
又哈哈大笑
笑得更欢了
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
船长逼孩子跳水
依据内容要点,找到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并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结果
经过
起因
第1自然段
第2-4自然段
第5、6自然段
课文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写的
PART 02
分组辩论,
寻找情节推手
默读课文,找出从哪儿看出孩子陷入了危险的境地的句子,画出句子,初感危险。
初感危险
“孩子气急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初感危险
说一说读到哪个词让你有心为之一颤的感觉?
初感危险
桅杆究竟有多高?
一般环游世界的船只,桅杆有二三十米,相当于三四层楼的高度。
想象: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这桅杆上,感觉怎么样?
心惊胆战
头皮发麻
脚都软了
初感危险
你从这两组关联词中读出了什么?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刻,你会用什么词?
千钧一发
十万火急
刻不容缓
寻找情节推手
思考:孩子陷入了如此危险的境地,如果船长事后追责,他会追究谁的责任呢?为什么?
水手?
孩子?
猴子?
寻找情节推手
分组辩论,寻找情节推手。
辩论要求:
①发言时要举牌,亮出自己的观点;
②表达观点时,要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观点一:猴子不该拿孩子帽子。
依据: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
情节推手——猴子
观点二:猴子不该逗孩子生气。
依据: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观点三:猴子不该把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依据:(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
情节推手——孩子
观点:孩子不该去追猴子,爬上桅杆项端,让白己陷入危险。
依据: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情节推手——水手
观点一:水手不该逗猴子。
依据: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观点二:水手不该笑孩子。
依据: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笑得
更欢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水手——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
水手
猴子
孩子
①逗猴子
②笑孩子
①拿帽子
②逗孩子
③挂帽子
①追猴子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
思考:水手们的“笑”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水手们的笑
猴子的行为
孩子的心情
开心
恼怒
愤怒
哭笑不得
生气
在人群中钻来钻去
摘下帽子戴在头上并爬上桅杆
撕得更凶
爬到最高的横木上,把帽子挂在一头,做怪样子
又大笑起来
哈哈大笑
笑得更欢
——
撕咬帽子
——
推波助澜
PART 03
聚焦“跳水”,
品悟形象
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概况小男孩被解救的过程。
解救办法——
“跳水”
聚焦“跳水”情节
“跳水”这个办法好不好?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那一天风平浪静,有利于跳水。
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又是精通水性之人,能在第一时间下海救人。
小孩子已经在横木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失足摔死在甲板上的危险,跳水才有生的希望——虽然这么高跳到海里也存在着危险。
聚焦“跳水”情节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船长让孩子跳水的呢?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将写船长的言行词句摘录在图表内,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动作
语言
船长
品悟船长形象
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语言
短句更能展现人物形象
品悟船长形象
在这命悬一线、万分危险的关头,你从船长的动作中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立刻瞄准”
“喊道”
“又喊道”
动作
沉着冷静、机智胆大
PART 04
巧借情境,
将思维语言化
这艘环游世界的帆船终于顺利地回到了港湾,《星光日报》的记者听说了此事,来采访船长:
当您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横木上时,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船长,你来说说。(要求:把船长的思维通过情境讲好。)
这样一位机智冷静、当机立断的船长,作者为什么在故事的最后才安排他出现?
[思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跳 水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3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3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2.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3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3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运动员跳水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你喜欢跳水吗?
2.跳水是中国体育运动项目的强项之一,但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跳水”却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跳水》。
(板书课题:跳水)
二、正音辨形,梳理内容
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提出要求:自由阅读课文,找一找本文写了哪些人物,想一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认识作家、作品。
(1)提示学生关注课本下方的注释。
(2)课件出示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及简介,带领学生了解列夫·托尔斯泰。
3.反馈字词预习情况,正音辨形。
(1)引导学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
识字方面,提示学生:“肆”和“律”、“瞄”和“猫”读音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在指导“放肆”“瞄准”这两个词语时,让学生先读准字音,再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放肆”和“瞄准”的行为表现,从而明白“肆”是毫无顾忌、任意妄为的意思,“瞄”的动作与眼睛有关。“桅”“龇”“咧”这几个字,学生可能会犯“读半边”的错误,因此,教学“桅杆”一词时,可以结合图片,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桅杆,然后指导学生关注声调,读准“桅”字。教学“龇牙咧嘴”一词时,可以结合猴子逗孩子生气时所做的怪样子,指导学生理解和读准“龇”“咧”。“唬”单字读第三声,在“吓唬”一词中读轻声。
写字方面,提示学生:“艘”字右上部分的笔顺易错,正确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可以通过示范书写或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根据读音记忆字的部件,避免把“钩”字右半部分错写成“勺”,把“舱”字右半部分错写成“仑”。本课左右结构的字居多,其中“艘”“航”“肆”等字都是左窄右宽,写的时候要注意左边不要写得太宽。“逗”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内外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
(2)选取三个易错字,讲解笔画顺序,带领学生书写。
① “艘”:共有15画,笔画顺序为: 撇、撇、横折钩、点、横、点、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横钩、捺。
② “肆”:共有13画,笔画顺序为: 横、竖、横、横、横、撇折、点、横折、横、横、横、横、竖。
③ “钩”:共有9画,笔画顺序为: 撇、横、横、横、竖提、撇、横折钩、撇折、点。
4.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提问: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
预设:水手们、小孩、船长、猴子。
(2)课件出示示例:水手拿猴子取乐。
(3)组织学生交流。根据事例,用一句话说清楚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
相机出示: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而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
(4)指导学生根据概括的内容,在文中找一找对应的段落。
预设:第1段是水手拿猴子取乐;第2-4段是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第5-6段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5)相机点拨:第1段是事情的起因,第2-4段是经过,第5-6段是结果,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三、体会情感,探究原因
1.联系故事的起因,体会孩子的“开心”及原因。
(1)指名读第1段,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孩子此时的心情。
预设:开心、愉悦……
(2)引导学生说一说此时孩子开心的原因。
相机点拨:一开始孩子很开心,是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
(3)相机指导:让学生理解“取乐”是指寻求快乐;“放肆”在这里是指猴子毫无顾忌,行为任意。
2.联系故事的经过,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1)让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找一找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想一想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他当时的心情。
(2)组织学生交流。
相机出示:他也笑得很开心——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极了——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3)引导学生说说孩子“哭笑不得”的原因,提示:抓住猴子的动作和水手们的反应。
预设:是因为猴子摘了孩子的帽子戴在头上,水手们又大笑起来。
(4)指导学生交流“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极了”。
1 引导学生抓住猴子的动作和水手们的反应,交流“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的原因。
预设:猴子撕咬帽子更凶了,水手们也笑得更欢,这让孩子越来越生气。
2 让学生继续抓住猴子的动作,交流“孩子气极了”的原因。
预设:猴子越来越放肆,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
3 课件出示原句。
前: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他脱了外套,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后:“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
孩子气极了;
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4 组织学生交流。提问: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孩子的这两处心情?
相机提示:孩子的生气程度是递增的。
预设:生气、恼怒、愤怒……
恼怒、愤怒、暴怒……
5 点拨:“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和“孩子气极了”这两处都是在说孩子“生气”。但“生气”的程度是有递增的。从“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外套,爬上桅杆去追猴子”等句子来看,孩子已不是一般的“生气”,而是“恼怒”了;之后,“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此时的孩子已经失去了理智,变得“愤怒”。
(5)指导学生交流“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并探究原因。
1 引导学生抓住水手们的反应,交流原因。
2 预设:这时水手们都吓呆了,有的人还大叫起来,惊醒了孩子,孩子此时意识到了自己危险的处境。
3 引导学生联系孩子的处境,用词语概括孩子此时的心情。
预设:害怕、恐惧、惊恐……
4 相机点拨:比较“害怕、恐惧、惊恐”等词语的区别,让学生知道此时用“惊恐”更恰当。
(6)小结和过渡:孩子的情感变化是开心——哭笑不得——恼怒——愤怒——惊恐,孩子的情感变化与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反应密切相关。
四、提炼句子,体会作用
1.指导学生结合孩子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描写水手们“笑”的语句。
预设1: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预设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预设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2. 作者为什么要写水手们的三次“笑”?提示:结合孩子的情感变化。
3. 组织学生交流。
相机出示:“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的大笑刺激了孩子的情绪。“水手们笑得更欢了”,他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了,致使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4.小结:正是因为水手们的笑,才使得猴子更加放肆,拿孩子取乐,孩子的自尊心被笑声伤害,才一直追赶猴子。可见:水手们的三次“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发展顺序讲述故事。
2.能说出船长所用的办法好在哪儿?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堂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合作完成表格。
猴子 水手 孩子的心情
在人群中钻来钻去 哈哈大笑 开心
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头上 又大笑起来 哭笑不得
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 生气
不理孩子,撕帽子更凶,爬到更高的桅杆上 笑得更欢 恼怒
爬到最高的横木上,把帽子挂在一头,龇牙咧嘴做怪样子 \ 愤怒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感知猴子、孩子、船长之间的精彩片段,领悟船长的智慧。
二、推测思维,领悟智慧
1.让学生默读第5-6段,结合船长所观察的情况,揣摩内心想法。
(1)组织学生交流,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相机出示:
客观情况(有利条件) 孩子的情况(不利条件)
船长所看到的情况 海面风平浪静 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
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自己手里有枪
(2)指导学生结合已提炼的信息,说一说在这个危机时刻,船长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预设:孩子站得这么高,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现在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只有让孩子跳进水里,才会有一线生机,还是用枪逼他跳水吧。
2.领悟船长的智慧。
(1)引导学生说一说船长逼孩子跳水的好处。提示:船长是通过观察实际情况后做出的决定。
(2)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他综合考虑了孩子所处险境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状况,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让孩子跳水的决断,使孩子不会因为摔伤而有性命之忧,而且水手也能及时去救孩子,这样,孩子生还的可能性就很大。
(3)你认为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能急中生智、当机立断的人,对孩子有着深切的爱。
3.小结:要想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就要结合他当时观察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三、串联情节,讲述故事
1.课件出示情节图示。
2.引导学生结合图示,完整讲述故事。
(1)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提示学生在讲述故事时要注意这几点:
① 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故事讲完整。
② 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
③ 讲清楚船长在危险时刻是如何做的。
(3)小结: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水手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反过来逗孩子。孩子因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而生气,爬上桅杆去夺帽子。后来,孩子在猴子的挑衅下失去理智,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去取帽子,从而陷入险境。在水手和孩子都吓呆的关键时刻,船长机智、果断地用枪逼着孩子跳入大海而化险为夷。
四、交流启示,布置作业
1.全班交流学习本文后获得的启示。
预设1:做事不要鲁莽,不计后果。
预设2:遇到问题要沉着应对,冷静思考,临危不乱,才能解决问题。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课后摘抄三条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进行积累学习。
[教学板书]
命令跳水
放肆——逗
取乐
孩子
船长
猴子
水手

救上甲板——孩子得救
水手逗猴子——猴子放肆
起因(第1自然段)
猴子逗孩子——孩子难堪
水手笑孩子——孩子气恼
孩子追猴子——爬上横木
跳水
经过(第2-4自然段)
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海
孩子跳海后获救
结果(第5-6自然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17 跳水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便下令返航。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
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现代文阅读100篇》
1. 解释下面词的意思。
不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豫:
2.试着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 )——( )——( )
3.第四五自然段中写其他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4.“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船长这一席话的意思是( )。(多选)
A.是孩子对船长的信任让船长感到耻辱的。
B.实际上并不是船长救的这个孩子。
C.如果当时船长毫不犹豫地去拯救小男孩,他就不会感到耻辱。
5.你觉得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不小心。 拿不定主意。
2.孩子掉入海中 孩子拼命求生,船长发现孩子失踪,决定返航 船长救起了孩子
3.通过对比,反衬船长的善良和负责任。
4.AC
5.他是一个慈祥、善良、负责的人。
温暖的雪书
清晨出门,才惊喜地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积起了厚厚的一层。
这几年,杭州难得下雪,即使下雪,落地就融化了。这场意外的大雪,立即引起了早起的人们一阵阵的惊呼。
雪景很美,可是,一出门,我开始担心起来,路上的积雪已经冻结,很滑,不知道汽车还能不能开。开了几年车,还从没有在雪地上行驶过,我担心自己的技术和安全。
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 找到自己的小车,挡风玻璃上,也都积上了一层厚雪,必须先将积雪铲掉。忽然发现,我的车前挡风玻璃上,有人在积雪上写了一个字,细细分辨,是个“慢”字。字写得歪歪扭扭,估计是用树枝写的。他是在提醒我吗?他会是谁呢?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发动了车子,打开暖气。乘预热的时间,将车上的积雪,一点一点慢慢铲除。
这时候,小区里陆续有人走出来。
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呼,谁在我的车上画画了,回头一看,是停在我后面的一辆车。我好奇地走过去,只见她的车前挡风玻璃上,画着一幅画,是一座房子,还有一只高高的烟囱。女车主不解地看着画,这是什么意思啊?联想起我车上的那个“慢”字,我笑着对她说,这是一座房子,一个家,画画的人可能是要提醒你小心开车吧。女车主也笑了笑,对对,是得慢点。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字或者画,我突然很想知道。
一辆辆车看过去,果然,每辆车的前挡风玻璃的积雪上,都被写上了字,诸如小心、慢、安这些字;有的车上,画着一座房子、一颗心、一个孩童什么的;还有一辆车上,画着几个大大的惊叹号。
这个人,他是在提醒我们啊。
大家就此议论开来,猜着那个写字画画的人,会是谁呢?我们的一位邻居?社区里的保安?晨练的老人?路过的行人?
猜不透。大家恍然明白,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提醒和问候,是大家的安全啊。一个有经验的老驾驶员,告诉我们雪天开车的注意事项,大家听了直点头。
这是我搬到这个小区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大家离得这么近,是大雪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啊。
启动车子,缓慢地驶离小区,赶往单位。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1.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2.对于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件事情令“我”和邻居的关系更加亲近,令人难以忘怀。
B.这件事情是“我”从来不曾遇到过的,让“我”难以忘怀
C.那些写在雪上的字随积雪消融,但善意提醒传达的关爱却给“我”和其他人留下了深深的感动,永远难以忘怀。
3.“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这句话的作用是 。
4.发挥想象补充最后一自然段“我”的心理活动,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雪天,不知名的人在每辆车上提醒和问候大家注意安全,温暖了人们的心。
2.C
3.说明雪大的环境,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4.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和谐。我一定要珍惜这周围美好的一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