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作业1
【基础检测练】
1.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1960年4月2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东风号”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造的载重一万零五百吨的“西风号”远洋货轮,花了四个月零九天时间。这体现了中国( )
A.经济建设盲目追求高速度
B.人民快速实现现代化的愿望
C.船舶制造技术已领先世界
D.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高速化
解析:由材料“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日本……花了四个月零九天”可知,建造速度比船舶工业发达的日本还要快,体现了人民建设的积极性和实现现代化的愿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盲目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制造技术领先世界,也不能体现自动化水平,故排除C、D两项。
答案:B
2.1950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开辟了三条中苏国际航线。1952 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和苏联民航总局签订了联运合同,至1953年,联运航线不仅可通达中苏两国的首都,还可联运到东欧各国的首都,1954年,联运进一步扩展到欧洲其他许多城市和南北美洲许多国家。这表明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
A.其成立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民航技术人才
C.建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条民用航空线
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了封锁禁运等措施,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不仅开辟了通往苏联的航线,还通过与苏联民航总局签订联运合同,开通了通往东欧各国的首都、欧洲其他城市和南北美洲国家等的航线,这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故选D项。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技术人才培养,故排除B项;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民用航空线,故排除C项。
答案:D
3.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商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
A.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B.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这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大众传媒的变迁,故C项错误;旧的交通工具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答案:A
4.1901年,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对模型机翼进行准确试验的风洞,使用风洞进行了200多次各种类型翼面试验,取得了一整套科学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制造的飞机于1903年飞行成功。这说明( )
A.大资本引导技术发展
B.不断实验科学才能发展
C.技术研发靠经验积累
D.科学是技术研发的基础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莱特兄弟通过实验得到了科学数据,然后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之上才研制出了飞机,反映出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莱特兄弟不断地进行科学试验,能够看出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选项中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飞机制造出来不是靠经验的总结,而是不断进行试验的结果,排除C项。
答案:D
5.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买得起的平民汽车,由此可见( )
A.机器生产助长奢侈风气
B.乡村日益喧嚣拥挤
C.工业革命改变交通方式
D.工厂制度开始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买得起的平民汽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使汽车的成本降低,农民也能买得起汽车,所以工业革命改变了交通方式,C项符合题意。机器生产助长奢侈风气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乡村日益喧嚣拥挤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工厂制度的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D项排除。
答案:C
6.邮票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如图邮票纪念的是1958年11月27日,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该邮票折射出(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B.列强对中国的水运垄断被打破
C.建国初期工业建设带来较大成果
D.中共八大路线体现急躁冒进倾向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调整是在1961年,排除A。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垄断局面,排除B项;“跃进号”远洋货轮下水,证明了我国轮船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突破,C项正确;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方向,排除D项。
答案:C
7.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生产流水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售价由1910年的950美元下降到1924年的290美元,福特汽车也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科技进步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B.汽车的设计日益人性化
C.美国政府大力发展汽车产业
D.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
解析:根据材料“推行生产流水线……福特汽车也迅速得到普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科技的进步,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实现了量产,汽车生产量增大,价格降低,这使汽车迅速得到普及,这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汽车的设计情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技进步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没有体现美国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垄断组织对产品生产的控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答案:A
8.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0.91
1988 122 645 650 473 35 032 1 442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改革开放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
解析:表格中时间是“1978~1988年”,显示了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客运量都大幅度上升,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发展,故A项正确;表格中交通方式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存在,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C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答案:A
【能力提升练】
9.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1964年建成开通运营以后,少数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都没有再出现过新的建设高潮。而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品牌”的高铁响彻世界。这反映了( )
A.我国经济和技术实力领先于世界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高铁已成为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
D.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解析:20世纪后半叶,在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对高速铁路的投入大,但利润低、收益增长缓慢,因此私人不愿出资修建高速铁路,加之资本主义国家也难以有效集中和调动社会资本投资铁路,故此后未再出现新的建设高潮。相比较而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推动铁路交通产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推不出来,排除。20世纪后半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排除D项。
答案:B
10.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
A.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B.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
C.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D.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
解析:根据材料“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可知福特在流水线上的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应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劳动力的严重短缺,排除A项;根据材料“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可知福特式“创新”是适应汽车等行业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与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标准化生产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而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场景,排除D项。
答案:C
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乘坐汽车成为时尚,有人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 )
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从材料“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给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排除A项;单从汽车一种交通工具不能显示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奢侈风气盛行,D错误。
答案:C
12.一战结束后的20世纪20年代,上海、天津、广州等大中城市相继开始了以拓展市区街道为主体的市政改革运动。当时中国的市政建设普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人力车成为近代城镇重要的交通工具
B.自行车开始出现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
C.公共汽车及汽车运输事业的日益发展
D.沿海重要城市地铁建设和运行的需要
解析:一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等大中城市相继拓展市区街道,主要是由于公共汽车及汽车运输事业的日益发展,C项正确;人力车成为近代城镇重要的交通工具与“大中城市”相继“拓展市区街道”不符,A项错误;自行车出现在大街小巷并不需要“拓展市区街道”,B项错误;地铁建设和运行的需要与“拓展市区街道”不符,D项错误。
答案:C
【综合素养练】
1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公里。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缓解制约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大力支持该法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汽车工业的发展、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借鉴德国的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以及政策法律的延续性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起步时间及成就、投资主体、形式及规模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生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政策法律的延续性。(8分)
(2)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4分)
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6分)
1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二战”的巨大军事需求刺激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从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二战”后,军用航空订货锐减,同时飞机由活塞动力向喷气动力跨越。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地甩在后面。美国飞机工业在1960年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合,重要飞机制造业企业从26家合并成为4家。从19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摘编自赵长辉《从莱特兄弟突破到跨国整合——飞机制造业百年简史》
材料二 新中国的诞生为航空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951年,一个中国工业代表团前往苏联寻求支持。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了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多型飞机后开展仿制工作,并在1954年成功首飞了初教5(初级教练机)。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即歼击机教练1型)。1973年,中国订购了第一架波音707飞机。同时,美国民用飞机制造公司麦道也提出了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的提议。但1999年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关闭了中美合作的MD—90飞机的生产线,空客停止了与我国合作的AE100的项目,中国民航产业陷入了困境。在民航产业遭遇挫折的情况下,2000年,国家决定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
——摘编自张静波《大国崛起,需要真正的“中国制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有何不同,并简析其意义。(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这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军事)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美国飞机工业在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把苏联远远地甩在后面”“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创立、发展、转型和竞争等方面归纳其特点。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提供的时间及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飞机制造业在起步、发展,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地位、科技水平、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特点:飞机制造业体现了科技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为飞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遇;美国的飞机制造业实力最强;二战后飞机制造业经历了从军用到民用的转型;飞机制造业曾是美苏冷战竞争的组成部分;航空制造业的资本和生产日益社会化,出现了跨国公司。(6分)
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一战、二战期间得到发展,美苏冷战时期转型,当今世界全球化加快时期,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强。(2分)
(2)不同:中国航空制造业起步晚;从仿制、自行设计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的飞机制造业经历了落后、发展到领先世界,从国外引进技术、参与国际合作到服务国际市场。(6分)
意义: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2分)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作业1
【基础检测练】
1.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1960年4月2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东风号”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造的载重一万零五百吨的“西风号”远洋货轮,花了四个月零九天时间。这体现了中国( )
A.经济建设盲目追求高速度
B.人民快速实现现代化的愿望
C.船舶制造技术已领先世界
D.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高速化
2.1950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开辟了三条中苏国际航线。1952 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和苏联民航总局签订了联运合同,至1953年,联运航线不仅可通达中苏两国的首都,还可联运到东欧各国的首都,1954年,联运进一步扩展到欧洲其他许多城市和南北美洲许多国家。这表明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
A.其成立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民航技术人才
C.建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条民用航空线
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
3.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商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
A.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B.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4.1901年,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对模型机翼进行准确试验的风洞,使用风洞进行了200多次各种类型翼面试验,取得了一整套科学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制造的飞机于1903年飞行成功。这说明( )
A.大资本引导技术发展
B.不断实验科学才能发展
C.技术研发靠经验积累
D.科学是技术研发的基础
5.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买得起的平民汽车,由此可见( )
A.机器生产助长奢侈风气
B.乡村日益喧嚣拥挤
C.工业革命改变交通方式
D.工厂制度开始确立
6.邮票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如图邮票纪念的是1958年11月27日,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该邮票折射出(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B.列强对中国的水运垄断被打破
C.建国初期工业建设带来较大成果
D.中共八大路线体现急躁冒进倾向
7.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生产流水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售价由1910年的950美元下降到1924年的290美元,福特汽车也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科技进步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B.汽车的设计日益人性化
C.美国政府大力发展汽车产业
D.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
8.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0.91
1988 122 645 650 473 35 032 1 442
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改革开放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
【能力提升练】
9.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1964年建成开通运营以后,少数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都没有再出现过新的建设高潮。而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品牌”的高铁响彻世界。这反映了( )
A.我国经济和技术实力领先于世界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高铁已成为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
D.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10.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
A.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B.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
C.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D.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
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乘坐汽车成为时尚,有人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 )
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12.一战结束后的20世纪20年代,上海、天津、广州等大中城市相继开始了以拓展市区街道为主体的市政改革运动。当时中国的市政建设普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人力车成为近代城镇重要的交通工具
B.自行车开始出现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
C.公共汽车及汽车运输事业的日益发展
D.沿海重要城市地铁建设和运行的需要
【综合素养练】
1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公里。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缓解制约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10分)
1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二战”的巨大军事需求刺激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从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二战”后,军用航空订货锐减,同时飞机由活塞动力向喷气动力跨越。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地甩在后面。美国飞机工业在1960年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合,重要飞机制造业企业从26家合并成为4家。从19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摘编自赵长辉《从莱特兄弟突破到跨国整合——飞机制造业百年简史》
材料二 新中国的诞生为航空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951年,一个中国工业代表团前往苏联寻求支持。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了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多型飞机后开展仿制工作,并在1954年成功首飞了初教5(初级教练机)。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即歼击机教练1型)。1973年,中国订购了第一架波音707飞机。同时,美国民用飞机制造公司麦道也提出了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的提议。但1999年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关闭了中美合作的MD—90飞机的生产线,空客停止了与我国合作的AE100的项目,中国民航产业陷入了困境。在民航产业遭遇挫折的情况下,2000年,国家决定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涡扇支线飞机。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
——摘编自张静波《大国崛起,需要真正的“中国制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有何不同,并简析其意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