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4 23:17:02

文档简介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作业2
【基础练】
1.[2024哈尔滨月考]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
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 D
解析 秦朝道路的修建和元朝的驿路体系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也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A、B两项;道路网的修建和驿路体系的构筑与两朝灭亡关系不大,排除C项。
2.[2023南京模拟]咸丰二年(1852年),清代漕粮海运,仅实行于江苏省。咸丰三年,清政府宣布,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白粮米,同办海运”。由上海招商船承雇, 装载海运至天津。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
A.列强逐渐控制中国航运业
B.国内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
C.政府扶持民族航运业发展
D.近代造船工业兴起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白粮米,同办海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破坏了内河漕运,使清廷原有的漕运事业难以继续维持,且太平天国运动也破坏了漕运机构,此外,运河淤塞以及近代火车、轮船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导致清代漕粮河运逐渐废止,因此材料所述变化与国内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有直接的关系,B项正确;1852年列强并未控制中国航运业,排除A项;“同办海运”指的是政府兴办海运,不是政府扶持民族航运业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近代造船工业兴起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
3.[2024浙江嘉兴统考]有人这样描写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主要反映了天津(  )
A.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交通变化的影响
B.城建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
C.城市布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D.市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可知,天津先沿河流的发展,后又沿铁道线、电车道发展,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受到交通变化的影响,A项正确;天津发展起初围绕旧城,但其后发展主要受交通变化影响,并非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排除B项;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的生活观念,排除D项。
4.[2024南宁阶段检测]公元前312年罗马人正式修建了第一条道路, 到公元前2世纪时,罗马变成整个道路系统的中心网点,势力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到2世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皆汇集于帝国之都,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壮景。材料的变化体现了(  )
A.交通发展利于帝国稳定  B.对外扩张推动交通发展
C.外贸发展推动交通发展  D.奴隶制促进帝国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罗马变成整个道路系统的中心网点,势力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到2世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皆汇集于帝国之都”体现的是罗马帝国范围扩大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即对外扩张推动交通发展,B项正确;A项因果颠倒,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外扩张对交通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外贸发展对交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奴隶制的影响,排除D项。
5.[2022.6浙江]读图阅史。下图所示系1909年上海社会之剪影。结合所学,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坐电车三更笑语”,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乘坐马车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③代步工具呈现出马车和电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
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图片反映出上海已经有了有轨电车,且存在人们“三更笑语”的现象,故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乘坐马车依然是主要出行方式,②错误。③不符合史实,错误。电车和马车体现了传统交通工具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共存,体现了近代交通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④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B项。
6.[2021.6浙江]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答案 D
解析 由“1910年,上海”“汽声”“尘似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对汽车的描述,汽车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故选D项。汽车是德国人最早发明的,故排除A项。由材料得不出这是公共交通工具,故排除B项。汽车不是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排除C项。
【提升练】
7.[跨学科·跨地理]下面为隋代运河与粮仓示意图。据图可知(  )
A.运河走势与粮食主产区相一致
B.隋代粮仓集中分布于关中地区
C.粮仓位置受经济、交通等影响
D.中原地区粮食产量居全国之首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隋代粮仓主要分布在长安、洛阳附近,这一地区是当时政治、经济中心,人口聚集,并有黄河、运河等便利的交通条件,故选C项,B项错误。隋代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河北、江南与两都的联系,运河走势与古代河道相合,与当时的粮食主产区并不一致,A项错误。图中并没有显示各个地区的粮食产量,D项缺乏材料依据。
8.[2024河南南阳检测]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答案 C
解析 材料讲述了元朝统一全国后为解决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离的问题,尤其是南方财赋北运的问题,对漕运进行大胆创新,海运和内河航运并举,这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国内漕运问题,由此推不出A项结论;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9.[2023北京]“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称为‘以邮行’”及图片上文字“居卢訾仓以邮行”可知,汉朝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故②当选;从“以邮行”“新疆……出土……简牍”可以判断出:汉朝注重交通建设,这种邮传系统甚至到达新疆地区,这说明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故④当选。因此,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以邮行”指的是官府通过“邮”传递重要文书,并不涉及中外商贸问题,故①排除;郡县制是秦汉时期在内地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西汉曾在新疆地区设西域都护,故③排除。
10.[2022辽宁]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可知,近水地区便于瓷器的运输,这体现了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南北经济状况进行比较,故A项排除;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瓷器对外贸易的规模,故D项排除。
11.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 B
解析 结合报章记载的相关内容可知,其记述的“铁轮小车”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结合所学可知,自行车在中国城市广泛出现的时间大致为20世纪初,B项正确。结合“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可知,这种交通工具不需要机械牵引,A项错误,排除;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起步的标志是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而不是自行车,C项错误,排除;D项中的“根本性改变”说法错误,排除。
12.[2023辽宁模拟]1849—1870年,英国第三级铁路客运(为下层人民提供运输服务)人数增长了6倍,而其他两级客运人数只增长了4倍。1846—1870年,第三级客运人数的比重由不足一半提高到65%,客运收入的比重则由不足20%提高到44%。这表明铁路客运(  )
A.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B.实现了交通运输的商业化
C.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平等化
D.加速了交通服务的大众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846—1870年”“英国第三级铁路客运(为下层人民提供运输服务)人数增长了6倍”“第三级客运人数……提高到65%”“客运收入……提高到44%”可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下层民众中选择火车出行的人数比重不断增加,这加速了交通服务的大众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排除A项;交通运输的商业化在此之前就已经实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观念的平等化,排除C项。
13.[2022·江苏苏州高二调研](14分)交通运输在英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英国从中世纪晚期开始重视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根据法律,由教区的住户每年义务工作6天,或提供代理人服务。16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进入18世纪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在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道路系统的完善对于商品运输能力、商品流通速度以及商业效率和扩张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自1825年至1835年年底,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 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管理上的措施,并说明英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爆发的影响。(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认识。(3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根据法律,由教区的住户每年义务工作6天,或提供代理人服务。16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得出住户义务工作或提供代理人服务;征收通行税;据材料一“进入18世纪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在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得出实行商业化运作;逐步加强相关法律法令的制定。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提高运输能力,促进市场拓展,加快资金、技术、劳动力的流动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府和国家立法在交通运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方面回答。
答案 (1)措施:住户义务工作或提供代理人服务;征收通行税;商业化运作;逐步加强相关法律法令的制定。(4分)
影响:提高了商品运输能力;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拓展;加快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流动。(3分)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议会立法的保障;股份制提供了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4分)
(3)认识:政府应在交通运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立法的手段能有力促进交通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3分)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作业2
【基础练】
1.[2024哈尔滨月考]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
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2.[2023南京模拟]咸丰二年(1852年),清代漕粮海运,仅实行于江苏省。咸丰三年,清政府宣布,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白粮米,同办海运”。由上海招商船承雇, 装载海运至天津。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
A.列强逐渐控制中国航运业
B.国内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
C.政府扶持民族航运业发展
D.近代造船工业兴起的影响
3.[2024浙江嘉兴统考]有人这样描写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主要反映了天津(  )
A.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交通变化的影响
B.城建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
C.城市布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D.市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2024南宁阶段检测]公元前312年罗马人正式修建了第一条道路, 到公元前2世纪时,罗马变成整个道路系统的中心网点,势力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到2世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皆汇集于帝国之都,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壮景。材料的变化体现了(  )
A.交通发展利于帝国稳定  B.对外扩张推动交通发展
C.外贸发展推动交通发展  D.奴隶制促进帝国的发展
5.[2022.6浙江]读图阅史。下图所示系1909年上海社会之剪影。结合所学,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坐电车三更笑语”,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乘坐马车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③代步工具呈现出马车和电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
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1.6浙江]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提升练】
7.[跨学科·跨地理]下面为隋代运河与粮仓示意图。据图可知(  )
A.运河走势与粮食主产区相一致
B.隋代粮仓集中分布于关中地区
C.粮仓位置受经济、交通等影响
D.中原地区粮食产量居全国之首
8.[2024河南南阳检测]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9.[2023北京]“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2022辽宁]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11.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12.[2023辽宁模拟]1849—1870年,英国第三级铁路客运(为下层人民提供运输服务)人数增长了6倍,而其他两级客运人数只增长了4倍。1846—1870年,第三级客运人数的比重由不足一半提高到65%,客运收入的比重则由不足20%提高到44%。这表明铁路客运(  )
A.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B.实现了交通运输的商业化
C.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平等化
D.加速了交通服务的大众化
13.[2022·江苏苏州高二调研](14分)交通运输在英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英国从中世纪晚期开始重视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根据法律,由教区的住户每年义务工作6天,或提供代理人服务。16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进入18世纪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在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道路系统的完善对于商品运输能力、商品流通速度以及商业效率和扩张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自1825年至1835年年底,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 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管理上的措施,并说明英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爆发的影响。(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认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