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花丛
B.江天一色无纤尘纤尘:细小的灰尘
C.皎皎空中孤月轮 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
D.昨夜闲潭梦落花 闲潭:安静的水潭
3.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江花月夜》韵律节奏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________,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①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
②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③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
④也不是急管繁弦
⑤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
A.①②③⑤④
B.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①②④
D.③⑤④①②
4.《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感情不包括( )
A.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B.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C.真切的生命体验。
D.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
5.《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7.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名高且风行,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即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同样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发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恰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歌、与琵琶、与乐器,已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也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说:“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后人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搞定形式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观舞姿而进书法,也是一再流传的著名故事:“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从而笔势益振”。当时舞蹈特征是甚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也是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即所谓“纵横跳动”“旋转如风”。盛唐的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
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高峰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与诗歌到唐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
B.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的优美意境体现了初唐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C.以张旭为代表的狂草展现了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注重表现和抒情,呈现出一种音乐性的美。
D.盛唐时期的舞蹈对于书法有着促进作用,草书的线条、布局与情感气势与舞蹈特征一致。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冯、虞、褚、陆各种兰亭摹本风行,成为初唐书法美的典型。
B.孙过庭在书法理论上对传统的继承和大胆的突破,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在盛唐,只有绝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进入乐谱,被大家传唱,因其它诗都不具音乐性。
D.反映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的绝句、草书、音乐、舞蹈,构成了“盛唐之音”。
10.以下作品可以作为本文阐述盛唐之音风格特点的例证的一项是( )
A.王勃的《滕王阁序》(被称为“古今第一赋”)
B.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C.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D.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11.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证特点。
12.结合文本,谈谈《蜀道难》如何体现“盛唐诗歌”音乐性的美。春江花月夜
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A项,“海上明月共潮升”的“升”应改为“生”。B项,“江流婉转绕芳甸”的“婉”应改为“宛”。C项,“应照离人装镜台”中的“装”应改为“妆”。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花丛
B.江天一色无纤尘纤尘:细小的灰尘
C.皎皎空中孤月轮 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
D.昨夜闲潭梦落花 闲潭:安静的水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本题:A项,“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译为: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
3.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江花月夜》韵律节奏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________,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①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
②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③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
④也不是急管繁弦
⑤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
A.①②③⑤④
B.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①②④
D.③⑤④①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本题:结合上文“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是说“感情旋律”的,所以,下一句承接“旋律”而来,选择①句,排除CD两项;依据①句中“既不是”的关联词语,与之相配的是“也不是”和“而是”,由此判断④句在前,②句在后,排除A项;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①④②③⑤。故选B。
4.《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感情不包括( )
A.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B.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C.真切的生命体验。
D.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D项,“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错误,《春江花月夜》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月圆人聚的向往。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但其中没有抒发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之情。故选D。
5.《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句子是“ , ”。
答案: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7.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答案: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望月怀远》中的“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的“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名高且风行,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即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同样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发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恰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歌、与琵琶、与乐器,已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也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说:“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后人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搞定形式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观舞姿而进书法,也是一再流传的著名故事:“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从而笔势益振”。当时舞蹈特征是甚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也是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即所谓“纵横跳动”“旋转如风”。盛唐的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
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高峰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与诗歌到唐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
B.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的优美意境体现了初唐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C.以张旭为代表的狂草展现了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注重表现和抒情,呈现出一种音乐性的美。
D.盛唐时期的舞蹈对于书法有着促进作用,草书的线条、布局与情感气势与舞蹈特征一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材料第一段“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说明体现出盛唐风貌的不是所有的书法艺术,而是书法中的草书,特别是狂草。
故选A。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冯、虞、褚、陆各种兰亭摹本风行,成为初唐书法美的典型。
B.孙过庭在书法理论上对传统的继承和大胆的突破,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在盛唐,只有绝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进入乐谱,被大家传唱,因其它诗都不具音乐性。
D.反映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的绝句、草书、音乐、舞蹈,构成了“盛唐之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错,原文“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并没有说明兰亭摹本的风行是因为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
B.“对传统的继承和大胆的突破,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错,孙过庭的书法理论的突破才预示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对传统的继承没有起到预示作用。C.“只有绝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进入乐谱,被大家传唱,因其它诗都不具音乐性”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故选D。
10.以下作品可以作为本文阐述盛唐之音风格特点的例证的一项是( )
A.王勃的《滕王阁序》(被称为“古今第一赋”)
B.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C.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D.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王勃是初唐诗人,《滕王阁序》是一篇赋,“骚、赋难入乐 ”,显然并非作者所说具有音乐性的诗歌;B.王昌龄的《出塞》无论从诗人所在时代,还是诗歌特点都符合盛唐之音的特点。
C.杜甫虽然是盛唐后期诗人,但《登高》是律诗,也不在本文侧重讲的绝句与七言之列;D.王维虽是盛唐诗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绝句,但缺乏本文提到的盛唐浪漫、创造、天才的特点。故选B。
11.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证特点。
答案:(1)在论证结构上,采取分总的形式,分别阐述了书法、音乐、诗歌、舞蹈在盛唐的发展及特色,总结出盛唐之音的意蕴,结构清晰,论证严密。(2)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盛唐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阐释,形式多样,说理充分。(3)在论证语言上,本文显得精美深隽,生动典雅,情感浓厚,很有感染力。大量形容词和反问句的运用,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诗文的引用,让文章显得精美典雅。它们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12.结合文本,谈谈《蜀道难》如何体现“盛唐诗歌”音乐性的美。
答案:(1)音乐性的美指的是“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和强烈的抒情性是 基本特征。(2)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蜀道的神秘、高耸、危险、难行的特点,体现了音乐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3)以反复的咏叹和直接的抒情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对蜀道的赞叹、对友人的担忧、对时局的忧心,体现了音乐强烈的抒情性。(4)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至十一言,在语言形式上充分体现了灵活多变、洒脱自由的特点,与音乐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相契合。(5)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到情感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充分体现出音乐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