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
基础过关练
1.默写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
(2)《无衣》中“ , ”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士气。
(3)《无衣》中“ , ”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参考答案:(1)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2)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3)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反问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与后文中的“与子……”的句子呼应,洋溢着不怕困难的豪情,富于鼓动性。
B.作品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C.作品内容上不断递进。首章“同仇”,是情绪上有共同的敌人。二章“偕作”是开始行动。三章“偕行”,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诗是一首战歌。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说法错误。全诗慷慨激昂,却没有“战斗的残酷”,也没有表现了主人公“保卫家园”的信息。故选D。
3.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①热情互助的精神:“同袍”“通泽”“同裳”这不仅仅是和战友共享衣物,而且是在艰难的作战条件下与战友的团结互助,有难同当。②同仇敌忾的思想:“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当君王一声令下,大家一齐为国效力,携手奔赴战场,去对付共同的敌人。③舍生忘死的勇气:在大敌当前之际,他们一呼百诺,“同仇”“偕作”“偕行”,忘生轻死上前线杀敌,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善哉行》①节选
曹叡
我徂我征,伐彼蛮虏。练师简卒,爰正其旅。
轻舟竟川,初鸿依浦。桓桓猛毅,如罴如虎。
发炮若雷,吐气如雨。旄旌指麾,进退应矩。
百马齐辔,御由造父②。休休六军,咸同斯武。
兼涂星迈③,亮兹行阻。行行日远,西背京许④。
游弗淹旬,遂届扬土⑤。奔寇震惧,莫敢当御。
[注]①乐府瑟调曲名。②造父,古之善御者。③星迈:超过星星。犹言连夜急行。④京许:京城地方。⑤扬土:扬州的疆土。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徂我征,伐彼蛮虏”交待了这次出征的性质是讨伐蛮虏,并且以此统领全篇。
B.“练师简卒,爰正其旅”写整备军旅,“练”“简”两字简要概括了整备的内容。
C.“百马齐辔,御由造父”写御手们熟练驾驭百马并辔驰奔的场景,突出战斗激烈。
D.“休休六军,咸同斯武”,“休休”一词写出六军将士情绪乐观精神饱满的风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突出战斗激烈”错。“百马齐辔,御由造父”写的是征战准备时骑兵的操练,原野正百马嘶鸣、并辔驰奔,御手们个个技艺纯术,身手不凡;从后文“休休六军……遂届扬土”简述行军概况也可看出。故选C。
5.《善哉行》和《无衣》(《诗经·秦风》)都是战争题材的诗歌,都运用了相同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铺陈手法。②《善哉行》从整备军旅、水军阵容、军队士气、装备精良等方面大量铺陈,描写了大军出征的盛况,表现了诗人讨伐蛮虏的必胜信心;③《无衣》中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在铺陈复唱中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小题。
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6.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B.“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故选B。
7.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无衣》
①采用了重章复沓的形式。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
②《无衣》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
《从军行》
①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
②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形容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反衬出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
③直抒胸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无衣
基础过关练
1.默写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
(2)《无衣》中“ , ”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士气。
(3)《无衣》中“ , ”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反问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与后文中的“与子……”的句子呼应,洋溢着不怕困难的豪情,富于鼓动性。
B.作品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C.作品内容上不断递进。首章“同仇”,是情绪上有共同的敌人。二章“偕作”是开始行动。三章“偕行”,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诗是一首战歌。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3.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善哉行》①节选
曹叡
我徂我征,伐彼蛮虏。练师简卒,爰正其旅。
轻舟竟川,初鸿依浦。桓桓猛毅,如罴如虎。
发炮若雷,吐气如雨。旄旌指麾,进退应矩。
百马齐辔,御由造父②。休休六军,咸同斯武。
兼涂星迈③,亮兹行阻。行行日远,西背京许④。
游弗淹旬,遂届扬土⑤。奔寇震惧,莫敢当御。
[注]①乐府瑟调曲名。②造父,古之善御者。③星迈:超过星星。犹言连夜急行。④京许:京城地方。⑤扬土:扬州的疆土。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徂我征,伐彼蛮虏”交待了这次出征的性质是讨伐蛮虏,并且以此统领全篇。
B.“练师简卒,爰正其旅”写整备军旅,“练”“简”两字简要概括了整备的内容。
C.“百马齐辔,御由造父”写御手们熟练驾驭百马并辔驰奔的场景,突出战斗激烈。
D.“休休六军,咸同斯武”,“休休”一词写出六军将士情绪乐观精神饱满的风貌。
5.《善哉行》和《无衣》(《诗经·秦风》)都是战争题材的诗歌,都运用了相同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小题。
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6.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7.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