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8.5 美 国
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半球和 半球;
2.海陆位置:本土东临 洋,西临 洋,东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 (国家)接壤,南部与 (国家)相邻;
3.纬度位置:本土位于 (五带),阿拉斯加被 (纬线)穿过,有一部分位于 (五带),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被 (纬线)穿过,有一部分位于 (五带)。
自 然 环 境 地形 1.地形特征:以 地形为主,分为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 ,东部是低缓的 。
2.地势特征: 。
气候 以 气候为主
河流 河是世界第四长河,自 向 注入 。
结合《地理图册》42页、43页完成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自主学习
唯一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国家。
美国沿36°N地形剖面图
澳大利亚沿30°S地形剖面图
结合下图,说出美国、澳大利亚的地形地势特征异同
合作探究1
相同点:
不同点:
东西高 中部低
南北纵列分布
美国西部地势更高;
澳大利亚东部地势更高。
地区 气候类型 影响因素
西部太平洋沿岸 北段
南段
西部高山
中部平原及西部高原
东南部
北冰洋沿岸
温带海洋性气侯
地中海气候
高原山地气侯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寒带气候
海陆
纬度
海陆
纬度
地形因素
海陆
纬度
海陆
纬度
纬度
合作探究2
1.结合《地理图册》42页、44页相关地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2
2.结合下图及《地理图册》44页相关地图,完成以下问题:
1)概括美国本土降水分布规律
2)西部太平洋沿岸降水较多,你能说出原因吗?
降水由东南向西部内陆递减
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合作探究2
1)美国本土分布最广的气候是什么?
2)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面积狭小,且南北狭长,你能说出原因吗?
西部的落基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大陆内部
3.结合下图及《地理图册》44页相关地图,完成以下问题
温带大陆性气候
1)美国本土分布最广的气候是什么?
河流与湖泊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航运价值高。
在美国与加拿大的交界处有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群。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发达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2022年,美国对全球市场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总额为1,96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量占全球20%,排名第一;大豆出口占全球67%,排名第一;玉米出口占全球70%,排名第一。
美国农产品出口结构
结合教材91页及《地理图册》相关内容,试概括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热量充足
2.地形方面:
平原面积广大,
土壤肥沃(黑土)
3.气候方面:
气候温和
水热条件较好
河湖众多
水资源丰富
4.水源方面:
自主学习
自然条件优越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水平高
从业人员素质高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美国本土主要农业带(区)分布区
合作探究3
1.结合教材92页图8-6-4,举例说明美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图
玉米生长条件:
1.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2.降水量500~700mm
3.有河流灌溉
4.最适纬度40°N左右
根据玉米的生长条件,选择合适的地图,帮助美国农民选取玉米带的分布区域。
南棉北乳西灌溉
玉米两边种小麦
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的生长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市场需求量大
城市和人口分布密集
美国本土主要农业带(区)分布区
合作探究3
1.结合教材92页图8-6-4,举例说明美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传统工业: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附近(以钢铁、机械为主)
新兴工业:西部和南部(以石油、电子、航天为主)
传统工业分布规律?
靠近矿产地
“硅谷”:位于旧金山东南部。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气候宜人 环境优美 交通便捷 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硅谷”的兴起有利的区位条件?
1.建国之初的十三个州
2.英国割让大西洋沿岸大部分土地
3.从法国手中购买
4.从西班牙手中购得佛罗里达
5.西部大片领土的获取
6.阿拉斯加的获取
美国领土的由来
1961年10月,美国警察竖起一块“州内乘客白人专属等待室”的标识。
2021年2月,美国得州首府奥斯汀因暴雪遭遇大规模停电。停电DE 大部分为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的社区(左),而无人上班的市中心高楼大厦和富人区(右)仍然灯火通明。
美国号称是没有封建等级传统的“移民国家”,实际上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才是美国真正的主人。有色人种,不过是寄人篱下、等而下之的仆人、外人。可以说,白人至上、种族歧视是藏在美国文化最深层的基因密码。
东风浩荡
巨浪滔天
所到之处
皆为真理
美国“以疆制华”的大杀器——“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即将于6月21日生效。这意味着,美国将以所谓担忧“强迫劳动”为借口,全面禁止自新疆进口产品,美国企业的供应商也不得采购新疆产品和原料。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