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校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下面是小冀在活动中分享的文字,请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邯郸市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抗日战争期间,邯郸是八路军一二九师依托太行、经营华北的重要战略阵地,是抵御日军的主战场,是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关键屏障。
邯郸军民为消灭敌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 ① 学会了武装自己, ② 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游击战争形式。比如伏击战、敌后战、进攻战、麻雀战,还有就是地道战。为了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使得许多村建成了村村相连、能打能藏能转移的地道网,打得敌人狼狈不堪。
邯郸,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在抗日抗争的烽火岁月里,成为热血与勇气的汇聚之地。当侵略者的铁蹄踏近,邯郸军民齐心协力,以无畏的姿态坚守防线。无论是前方冲锋的战士,还是后方支援的百姓,都以 甲 (顶天立地/盛气凌人)的姿态,书写着属于邯郸的抗战史诗。
听,旌旗猎猎,是邯郸抗日军民冲锋陷阵时震天的呐喊声在风中回荡□看,山石(lín xún),是邯郸抗日军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如磐石化作守护山河的壁垒。
他们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将 乙 (俯仰生姿/永垂不朽),永远(juān kè)在邯郸的历史长卷之上。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ín xún) ②(juān kè)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侵略(luè) 旌旗(jīn) B.侵略(lüè) 旌旗(jīn)
C.侵略(luè) 旌旗(jīng) D.侵略(lüè) 旌旗(jīng)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横线处。
甲: 乙:
(4)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 就 B.不仅 还 C.虽然 但是 D.即使 也
(5)填入文段中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是“”,其次是“。”。
(6)文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二、语言表达
2.请根据下图对“朿”的本字、形似字的释义及解说,推测“策”字的意思并填写在横线上。
解说:策,金文=(“竹”的变形)+(朿)。《礼记》中说“则仆执策立于马前”。《过秦论》中说“振长策而御宇内”。
三、名句名篇默写
3.中国是“崇诗尚文”之邦,众多优秀诗文在中华文化史上蔚为壮观。学校举办“诗文之韵,谐生共鸣”主题活动,下面是主持人赵燕为活动拟写的开场白,请你帮她补全内容。
中华古诗文具有永恒的魅力和时代价值,不同年龄的人们总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少年天真烂漫,陶醉于“常记溪亭日暮,①”的纯真野趣。青年意气风发,有的怀揣“②。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不断奋进;有的一心报效国家,投身军营,欲“报君黄金台上意,③”。中年经历世事,有了杜甫“感时花溅泪,④”的深沉情感,有了杜牧“⑤,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哲思领悟,也有了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⑥”般的人生感慨。晚年老当益壮,也能拥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豪情。
走过人生四季,便懂得月有盈亏、木有荣枯、人有乐悲的自然规律与人生百态,从而得以处世宠辱不惊。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采菊
陆游
秋花莫插鬓,虽好亦凄凉。
采菊还挼却,空余满袖香。
4.甲、乙两首诗的作者在写作时均调动了感官。甲诗第七、八句,主要从觉角度描绘景物,展现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图;乙诗最后一句,则从觉角度来写“采菊”的心境。
5.赵燕认为陶渊明的知音必然能够领会“此中有真意”中传达的“真意”,请说说你领会到的“真意”。
6.小冀与你围绕本诗进行交流,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冀:甲、乙两首诗都写到“采菊”,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我:小冀,我不认同你的看法。两首诗虽然都写到诗人“采菊”,但寄寓的情思却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江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不然。考其理,菊性介烈①高洁,不与百卉同其盛衰,必待霜降草木黄落而花始开,岭南冬至始有微霜故也。……所宜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陶渊明植于三径,采于东篱,浥露掇英②,泛以忘忧。
(选自史正志《史氏菊谱》,有删改)
【乙】
陶潜少有高趣③,博学,善属文;清高不群,任真自得。……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丙】
龟蒙⑥少高放,尝至饶州,三日无所诣。刺史蔡京率官属就见之,龟蒙不乐,拂衣去。
(选自《新唐书·隐逸列传》,有删改)
①介烈:耿直刚烈。②浥露掇英:采摘下沾着露水的菊花。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七),意在表现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的特征,象征着菊花坚贞高洁的品格。③高趣:高雅的志趣。④督邮:官职名。⑤束带:系带于腰,穿着整肃,表示端庄。⑥龟蒙:陆龟蒙,唐朝诗人。
7.根据提示,解释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加着重号的词语 方法提示 释义
岭南冬至始有微霜故也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无缘无故、不知何故 (1)故:
我岂能为五斗米 联系课文语句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岂:
三日无所诣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诣:①往,到;②拜访 (3)诣:
8.下列对甲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不然 B.江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不然
C.江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不然 D.江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不然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陶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2)龟蒙不乐,拂衣去。
10.从以上文章看,陶渊明和陆龟蒙是如菊花一般的人吗?请任选一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团组织“中国文化遗产”体验推广活动,下面是小冀搜集的中国传统非遗工艺品——蓝印花布的相关资料,请你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和一个姓葛的小伙子是好朋友,他俩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开始专门做染黄色布料的营生。有一次,他们晾在树枝上的布不小心被风吹到地上的一堆蓼蓝草上,等他们发现时,黄布已变成了“黄一块青一块蓝一块”的花布。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蓼蓝草上。于是两人经过多次研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也成功将黄布染成了蓝布。原来,蓼蓝草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这就是能将布染成蓝色的秘密。
资料二:
蓝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明清时已普遍流行于民间。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为明清时的作品。蓝印花布纹样十分丰富,以植物和动物的纹样为主,常常具有吉祥的含义,如喜上眉梢、龙凤呈祥等,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蓝印花布的面料现在常常用来制作居室用品,如被面、床单、枕巾、门帘等,还可以用来做成服装和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用蓝印花布设计、制作的服装以其具有回归自然的质朴之美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资料三:
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独特,其制作一般有以下几道工序。①备料:选用民间手工方法纺线织成的“土棉布”,提取或购买靛蓝、靛青染料。②刻版:刻好用来漏印防染浆的有花纹、镂空的印版。③调制防染浆:蓝印花布的防染浆一般用豆粉和石灰混合调制而成。④刮浆:将刻制好的花纹印版覆盖在铺平的白棉布上,然后用刮刀将防染浆糊刮到印版上,这样防染浆就通过印版镂空的部分刮到布坯上,形成花型。⑤晾干:将刮印好花型的布坯在通风的阴凉处晾干,以备染色。⑥染色:将布坯投入料池浸泡染色。蓝印花布的染色用浸染法,一般要经过多次浸染,布坯才能染成沉稳的青蓝色。⑦刮白:将浸染好的布料晾晒干后,用刮刀刮去防染浆。再经过漂洗、晾晒,一块蓝底白花的蓝印花布就完成了。
资料四: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已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小布发展成印制宽幅布。不仅如此,为了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博物馆还邀请现代设计师与传统工艺人合作,共同开发新的蓝印花布产品,并应用于现代家居装饰、时尚服饰等。但是,在保持传统技艺核心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仍是传承中的一大难题,未来如何提高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识与欣赏能力,进而在需求上促进发展,将有望成为传统手工艺品重焕新生的突破点。
11.从以上材料看,蓝印花布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2.社团准备开展“蓝印花布”制作体验活动。请根据材料,补全下面的材料清单。
制作“蓝印花布”材料清单
所需材料 数量 用途
土棉布 一块 蓝印花布的原材料
厚卡纸 一张 用来刻制漏印防染浆的花纹印版
刮刀 一把 ①
靛蓝或靛青染料 若干 给布料染色
木桶 两个 盛放染料,浸泡布料及漂洗花布
② 若干 制作防染浆
13.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料一”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蓝印花布的发明过程,富有趣味性。
B.“资料二”从历史、纹样、面料用途等方面介绍蓝印花布,富有条理。
C.“资料三”介绍了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使读者对其制作工艺的理解更系统。
D.蓝印花布的传统制作技艺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须彻底摒弃才能实现创新突破。
14.小冀在将以上材料分享到班级公众号时对内容做了删改,你不认同他的修改。请从以下修改内容中任选其一,说明不能删改的理由。
序号 原文语句 小冀的修改意见
①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为明清时的作品。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为明清时的作品。(删去“多”)
② 蓝印花布的染色用浸染法,一般要经过多次浸染,布坯才能染成沉稳的青蓝色。 蓝印花布的染色用浸染法,要经过多次浸染,布坯才能染成沉稳的青蓝色。(删去“一般”)
选择语句(填序号),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包子铺
①立冬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正适合吃热气腾腾的包子。车子穿过熙攘的街道,我来到“慢娃儿”包子铺。包子铺门面被涂成淡黄的暖色调,掩映在行道树的绿荫之中,明亮而温馨。
②我最早是从朋友圈知道这家包子铺的。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的店员有一定程度的听力或智力障碍,他们的动作比常人慢一些。包子铺的负责人周延清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副校长,几年前,为了帮助学生们就业,便开了这家店。他从零开始学习面点技术,再手把手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
③现在这家店主要售卖生坯包子,其中生坯牛肉包的销量最高,买回家蒸熟,白色的面皮浸透着红油,一口下去,面皮松软,肉馅鲜美,满口生香。我便是这家店牛肉包的“忠实用户”。
④前台小柳有听力障碍,只能听到微弱的声音。经过刻苦练习,她能通过辨认口型与人正常交流,于是由她负责前台销售工作。
⑤寒暄过后,小柳说周老师也在。透过小柳身后的玻璃窗,只见生产操作间里的员工们正忙碌着,周延清在教小谢包包子。
⑥小谢今年33岁,有轻度智力障碍。周延清的耐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让小谢很快适应了这份新工作。虽然手眼的协调度不高,但通过慢慢练习,小谢已经能够擀出标准的面皮了,但包的包子总是“露馅”。
⑦小柳低声告诉我,小谢学包包子快两个月了,还没达到售卖标准,最近有些气馁。但只要大家一鼓励,他就又充满了干劲。
⑧小谢对面的女生叫小唐,还有残余听力,可以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小唐已在包子铺工作3年了,是一个熟练工。只见她指尖灵动,如同绣娘穿梭于经纬之间,左手拇指轻轻按住馅料,右手拇指与食指捏起面皮一角,逆时针方向轻轻旋转,边转边捏,只需几秒钟,一个圆润饱满的包子便轻松成形。这均匀漂亮的褶皱背后,小唐一定进行了不知多少次的练习。
⑨有周延清这个“大家长”在,这群“慢娃儿”眼神里就多了些笃定和从容。不过,周延清还记得包子铺刚开业时大家的慌乱,那时店里主要售卖熟食包子。这边给顾客拿错了包子,那边找错了钱,面没发好,蒸熟的包子像死面疙瘩,员工与顾客之间沟通也很困难……接踵而至的问题,让周延清愁白了头发。
⑩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学校和包子铺之间奔忙。经过一两个月的思考及反复尝试,周延清决定采用生坯包子技术。自此,员工们就可以专注制作生产,销售和配送由专人负责。技术改进了,分工明确了,包子铺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包子卖得越来越好。
如今,找到生存之道的包子铺,还尝试制作鱼糕、粽子等季节性产品,吸引了一大批稳定客户。
只见操作间里,6名员工配合默契,一切井然有序。外面的顾客络绎不绝,前台小柳应对自如。
这时,一对年轻夫妻来买包子。他们前不久从朋友那里听说这家包子铺,专程驱车一个多小时从隔壁县赶来。小柳细心打包好包子后还不断叮嘱,让这对夫妻脸上洋溢着笑容。
天色晚了,包子铺准备打烊了。周延清从操作间走出来,和我交谈了一会儿。他告诉我,市有关部门批准在包子铺现有位置扩建“慢生活广场”,包子铺的旁边,还会开咖啡馆、书店等,全部用于安置残疾人创业就业。如今,“慢娃儿”也不再只是一家包子铺,还成了市残联的一个残障人士公共服务品牌。
外面下起了小雨,有两名员工没带伞,家离得稍远,周延清决定送他们回家。我目送他们离开,一辆载着温暖和希望的汽车,缓慢地驶入川流不息的街道,融进了这座小城。
(作者:田雪莲。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8日,有删改)
15.请围绕“慢娃儿”包子铺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几年前——周延清为帮助特殊学生就业开“慢娃儿”包子铺,自学面点技术并传授学生
开业初—①
一两个月后—②
现今——员工配合默契,井然有序;拓展鱼糕、粽子等季节性产品,吸引了一大批稳定客户;成为残障人士公共服务品牌
16.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只见她指尖灵动,如同绣娘穿梭于经纬之间,左手拇指轻轻按住馅料,右手拇指与食指捏起面皮一角,逆时针方向轻轻旋转,边转边捏,只需几秒钟,一个圆润饱满的包子便轻松成形。(任选角度赏析句子)
(2)我目送他们离开,一辆载着温暖和希望的汽车,缓慢地驶入川流不息的街道,融进了这座小城。(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17.阅读文章后,你认为周延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交代了“慢娃儿”包子铺名字的由来,引出了本文的关键人物周延清。
B.文章中详写“慢娃儿”包子铺创业初期问题频出,意在突出周延清缺乏管理能力。
C.文章标题“包子铺”不仅直接明确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文章旨在通过讲述“慢娃儿”包子铺的故事,展现出对特殊群体就业帮扶的关爱。
七、名著阅读
19.班级准备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依托,开展以“寻找精神榜样,引领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名著短视频制作大赛。下面是赵燕确定的“视频主角”的相关语段,请你品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语段一:
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
语段二: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
(1)从以上语段可知,赵燕确定的“视频主角”是。
(2)赵燕说自己很喜欢这位人物,对他的很多事迹印象深刻,比如(任一具体情节)。
(3)你认为赵燕选择的这个人物符合短视频主角“引领我们精神成长”这一标准吗?请结合名著内容说明理由。
20.法布尔的《昆虫记》是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小语展示了下面两个语段,请你判断哪个语段出自《昆虫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甲]
蝈蝈是直翅目螽斯科鸣螽属节肢动物,身体呈扁或圆柱形,体色通常为草绿或褐绿色;前翅较短,后翅极小。……它是杂食性昆虫,主要栖息于灌丛、矮林、庄稼地或高位枝条上。
[乙]
全身淡绿色,身体两侧有两条淡白色的饰带。它体形优美,身轻体健,一对罗纱大翅膀,是蝗虫科昆虫中最优雅美丽的。……它们果然在啃咬,但是吃得极少,而且不屑吃的样子。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边是题目为《发现身边的美好》的漫画。请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基础知识综合
1.(1) 答案:①嶙峋 ②镌刻
简析:“嶙峋” 形容山石峻峭、重叠,注意 “嶙” 是山字旁 ;“镌刻” 意为雕刻,“镌” 不要误写成 “隽”。
2.(2) 答案:D
简析:“侵略” 的 “略” 读 lüè ,“旌旗” 的 “旌” 读 jīng,这两个字的读音需准确记忆,避免习惯性误读。
3.(3) 答案:甲:顶天立地 乙:永垂不朽
简析:“顶天立地” 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用于形容邯郸军民抗战姿态恰当;“盛气凌人” 含贬义,不符语境。“永垂不朽” 指事迹和精神永远流传,适合形容邯郸抗日军民的光辉事迹;“俯仰生姿” 用于形容姿态美,与语境不搭。
4.(4) 答案:B
简析:“学会武装自己” 和 “创造多种游击战争形式” 是递进关系,“不仅…… 还” 表递进;“如果…… 就” 表假设,“虽然…… 但是” 表转折 ,“即使…… 也” 表假设让步,均不符合语境。
5.(5) 答案:分号(;)
简析:“听,旌旗猎猎……” 和 “看,山石嶙峋……” 是并列的两个分句,且分句内已有逗号,所以两者间用分号隔开,使层次更清晰。
6.(6) 答案:删去 “使得”。
简析:原句 “为了…… 使得” 同时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删去 “使得” 后,“许多村” 成为主语,句子结构完整。
二、语言表达
2.答案:示例:竹鞭或马鞭(或 “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古代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马的身体,使它奔跑”)
简析:从字形看,“策” 由 “竹” 和 “朿” 组成,“竹” 表明与竹子有关,“朿” 有尖锐之意 ;再结合文中《礼记》和《过秦论》中 “策” 的语境,推测其意为竹制马鞭,有尖刺可驱马。
三、名句名篇默写
3.答案:①沉醉不知归路 ②九万里风鹏正举 ③提携玉龙为君死 ④恨别鸟惊心 ⑤东风不与周郎便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简析:根据不同语境填写对应诗句,注意 “沉醉”“鹏”“携”“郎”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避免错别字。
四、诗歌鉴赏
4.答案:视 嗅
简析:甲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视觉描绘傍晚山间气象和飞鸟归巢景象;乙诗 “空余满袖香”,通过嗅觉感知采菊后衣袖留香,体会诗人心境。
5.答案:示例:“真意” 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既表现为山水自然的具体之美,又指悠然自得的心境。
简析:结合全诗,诗人在田园生活中,从采菊、看山、望飞鸟等场景中领悟到自然之美和生活的真谛,“真意” 是对这种自然、闲适生活的高度概括。
6.答案:示例:甲诗通过写在南山采菊时的所见所感,衬托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乙诗通过写日常采菊的细节和感受,展现出诗人内心淡淡的哀伤。
简析:甲诗营造出悠然的氛围,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享受;乙诗从 “虽好亦凄凉”“采菊还挼却” 等语句可看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哀伤。
五、文言文阅读
7.答案:(1) 缘故,原因 (2) 表反问,难道、怎么 (3) 拜访
简析:(1) 由 “无缘无故”“不知何故” 的 “故” 义可推知;(2) 参照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中 “岂” 表反问;(3) 根据词典义及语境 “三日无所诣”,应取 “拜访” 义。
8.答案:B
简析:“江南地暖” 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百卉造作无时” 主谓结构,“无时” 补充说明 “造作” 的时间,“而菊独不然” 与前文形成转折,所以应在 “时” 后断开,答案选 B。
9.答案:(1) 陶潜年少时就有高雅的志趣,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2) 陆龟蒙不高兴,一甩袖子就离开了。
简析:(1)“少” 是年少,“高趣” 为高雅志趣,“善” 是擅长,“属文” 即写文章;(2)“乐” 是高兴,“拂衣” 指甩袖子,“去” 是离开,按字词对应翻译并调整语序。
10.答案:示例一:陶渊明是如菊花一般的人。从品性方面来看,菊花 “性介烈高洁,不与百卉同其盛衰”,而陶渊明 “清高不群,任真自得”,他因不愿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儿”,选择 “解绶去职”,这种高洁、坚守自我的品性与菊花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相似。而且,他 “植于三径,采于东篱,浥露掇英,泛以忘忧”,他在东篱下采菊的悠然生活状态体现出他如同菊花一样,在田园中保持自身的高洁品性,追求精神的超脱。示例二:陆龟蒙是如菊花一般的人。菊花 “性介烈高洁”,陆龟蒙 “高放”,他在饶州时,不仅 “三日无所诣”,而且在 “刺史蔡京率官属就见之” 时 “不乐,拂衣去”,表现出他的高傲和不迎合权贵的态度,就像菊花 “不与百卉同其盛衰” 一样。
简析:结合菊花 “性介烈高洁,不与百卉同其盛衰” 的特点,陶渊明 “清高不群,任真自得” 且不为五斗米折腰,陆龟蒙 “高放”“拂衣去”,分别从他们的品性和行为分析与菊花的相似之处。
六、现代文阅读
11.答案:示例:①历史悠久;②制作工序多且复杂,印染工艺独特;③纹样丰富多样,以植物和动物的纹样为主,且纹样有吉祥的含义;④成品用途广泛,可用于制作各类居室用品、服装及工艺品,具有质朴之美;⑤经创新发展,品类多样,有单面印花、双面印花,单色、复色,小布、宽幅布。
简析:从资料二可知其历史悠久、纹样特点和用途;资料三体现制作工序和工艺独特;资料四展现创新发展成果,据此提炼概括。
12.答案:①用来刮浆和刮白(或 “用于给印版刮上防染浆及刮去防染浆”) ②豆粉和石灰
简析:依据资料三蓝印花布制作工序,刮刀用于刮浆和刮白;调制防染浆需要豆粉和石灰,直接提取信息。
13.答案:D
简析:资料四表明蓝印花布传统制作技艺在创新发展,并非要彻底摒弃,D 选项说法错误。
14.答案:示例一:① “多” 表示大部分,说明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大部分是明清时的作品,但不是全部。如果删去 “多”,就变成全部是明清时的作品,与实际情况不符。“多” 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示例二:②“一般” 表示通常情况下,说明用浸染法将蓝印花布染成沉稳的青蓝色通常情况下需要经过多次浸染,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若删去 “一般”,就变成绝对要经过多次浸染,与实际情况不符。“一般” 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简析:“多” 和 “一般” 都起到限制作用,“多” 限制蓝印花布样式所属年代的范围,“一般” 限制浸染次数的普遍情况,删去后表述绝对,不符实际,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
15.答案:①主要售卖熟食包子,却面临拿错包子、找错钱、面发不好、沟通难等诸多问题 ②售卖生坯包子,分工明确,员工专注制作生产,同时改进技术,生产效率提升
简析:根据文章第⑨段开业初的描述和第⑩段一两个月后的变化进行概括,提炼关键信息。
16.(1) 答案:示例一:句子运用动作描写。句子中 “按住”“捏起”“旋转”“边转边捏” 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致地描绘出小唐包包子时动作的娴熟与优美,体现出她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扎实功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示例二: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唐包包子的动作比作绣娘穿梭于经纬之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唐包包子时手法的精巧、灵动,也暗示出小唐对待工作认真、专注的态度,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简析:从动作描写角度,分析动词对表现小唐技艺娴熟的作用;从比喻修辞角度,阐述其对手法描绘和人物态度体现的作用。
17.(2) 答案:示例:“温暖” 指周延清雨天送员工回家的关怀及包子铺内和谐的氛围,也指周延清以及人们对残障人士的爱心。“希望” 指 “慢娃儿” 包子铺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教授面点技术,使其能立足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也指以 “慢娃儿” 包子铺为代表的残障人士事业光明的未来,表达了对残障人士的关爱和美好祝愿。
简析:结合文章内容,从周延清的行为、包子铺的作用以及对残障人士事业的展望等方面分析 “温暖” 和 “希望” 的含义。
18.答案:示例:①热心残障人士事业,心怀大爱。作为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副校长,他心系有听力或智力障碍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就业,专门开了 “慢娃儿” 包子铺,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安身立命的机会,充分展现出他对学生深切的关爱。②敢想敢干,勇于创新,责任感强,勇于担当。他零基础学习面点技术,并耐心教给学生;在遭遇开业初期的混乱局面后,他积极探寻解决方案,彰显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③坚韧不拔。开业初期困难重重,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无论是反复尝试生坯包子技术,还是持之以恒地培训、教导学生,都展现出他坚韧不拔的毅力。
简析:从周延清开包子铺的初衷、面对困难的做法以及长期坚持等方面,分析其热心、创新、坚韧等品质。
19.答案:B
简析:详写创业初期问题是为突出周延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并非突出其缺乏管理能力,B 选项理解错误。
七、名著阅读
19.(1) 答案:朱德
简析:根据文段中 “沉默谦虚、说话轻声”“身材不高但结实”“生活和穿着跟普通士兵一样” 等描述,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内容,可判断是朱德。
20.(2) 答案:示例:他曾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
简析:从书中选取朱德相关事迹,如吃苦方面的事例即可,体现其坚韧品质。
21.(3) 答案:示例:符合。朱德有着坚定的信仰、不畏艰难的精神,在决心寻找中国共产党和新的革命道路之后,他毅然放弃原有的军衔和地位,选择了一条当时一些人看来清贫、艰苦、漂泊的道路。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崇高事业。他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引领我们不忘初心,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简析:结合朱德的革命经历和精神品质,如坚定信仰、无私奉献等,阐述对青少年精神成长的引领作用。
22.答案:示例:乙语段出自《昆虫记》。乙语段中,“淡白色的饰带”“体形优美,身轻体健”“优雅美丽”“不屑吃” 等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蝈蝈,行文活泼,语言诙谐,符合《昆虫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特点。
简析:《昆虫记》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乙语段运用修辞描写蝈蝈,语言生动有趣;甲语段纯客观描述,所以乙符合《昆虫记》特点。
八、作文
21.答案:示例:(见解析中的例文)
简析:以《身边的美好,点亮生活》为例,文章紧扣漫画主题,先阐述追求梦想易忽略身边美好,接着列举生活中美好事例,再讲述自身经历体现美好带来的力量,最后强调发现珍惜美好对生活和梦想追求的意义,层次清晰,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