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忠诚的【甲】(A.赞颂 B.赞美)与追求gēng(1)续不绝,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忠臣义士【乙】(A.数不胜数 B.不胜枚举),忠诚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忠诚,体现为以身许党许国,是英雄模范人物的信念和特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始终把国家的需要作为个人的理想,参与完成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2)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这三件事他一干就是一辈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耕耘田野70余年,只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人民教育家”张晋藩,90多岁了每天仍然工作4到5个小时,他总以“不自满、不偷懒”要求自身,说自己是永不退休的教授……这份执着恰恰体现了忠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进伟大事业,既有风险挑战的严峻考验,也有日常工作中的平凡琐事,更需要长期的拼搏和奉献,需要千千万万个像英雄模范们一样“执着的战士”,铸炼钢铁般的意志,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1.根据语境,给语段(1)处填写汉字,(2)处填写拼音。
(1)gēng续不绝 (2)运载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甲】: 【乙】: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忠诚是力量的源泉 ②忠诚是精神的高地 ③忠诚是内心的信仰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4.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文名句。
赏自然之美,感文人情怀。《答谢中书书》中的“(1),”让我们感受到石壁五彩斑斓之美;
《饮酒》中“(2),”让我们感受到抬头与美景不期而遇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
《野望》中“(3),”让我们感受到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遂愿而归的愉悦;
《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4)”让我们感受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不禁为这瑰丽的想象而赞叹。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战?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材料二:
①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①。”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麦术丁力②赞其决,遂可其奏。
②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③,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④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⑤。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天祥从容就义》)
【注释】①枢密:枢密使,古代官名。②麦术丁力:人名,元朝参知政事。③自赞:自我总结。④庶几:差不多。⑤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材料三: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选自郑思肖《寒菊》)
【注】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
6.孟子,战国时邹人,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勇冠三军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往送之门,戒之曰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
D.居天下之广居 面山而居
8.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9.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中“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
B.祈使
C.反间
D.坚定
10.请结合材料说说文天祥为什么能够称为“大丈夫”。
11.上述三则材料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内涵“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写作手法上三则材料都各具特色,请从中任选一则分析其手法及妙处。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花开正满枝——忆汪曾祺
巫宁坤
①花开花落,一晃,曾祺走了十年了,十年了,我在异国他乡“一室一厅藏拙处”饰壁的还是他特意为我作的那幅《昆明的雨》,风神飘逸,画如其人。
②他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曾祺小时爱看他画画,心领神会,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闻名”。后来,苟全性命于乱世,久废画笔。他回忆道:重拈画笔是运动促成的,运动中没完没了地写交待,实在烦人,于是买了一刀元书纸,于写交待之空隙,瞎抹一气,少抒郁闷。这样就一发而不可收拾,重新拾起旧营生。
③曾祺也是画花卉的,他说:“我的画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真正是‘写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又说:“我的画,遣性而已,送人是不够格的。”你可别信以为真。
④一九五七年,我俩同时落难,从此天各一方,“二十余年如一梦”,直到八十年代才在北京重逢,却仍是咫尺天涯,离多会少。于是,八四年二月,我写信给他,请他给我画一张画,要有我们的第二故乡昆明的特色,我家徒四壁的墙上一挂,就见画如见人了,三月二日,他回信说:
⑤画尚未画,因为想不起能表明有昆明特点的花果可画。昆明最多的是报春花,但这花细碎,难为布局,波斯菊也不好画,美人蕉则不成样子也,圆通公园樱花甚好,但画出则成为日本的回忆了,且容思之。
⑥时隔数十年,他对昆明的百花记忆犹新,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⑦他“思”了两三个星期,画直到三月二十日才画成:“右上角画着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这幅画,从构思到布局和题词,处处可见匠心,淡治宁静,炉火纯青。
⑧他一再说“我想念昆明的雨。”淡淡片语饱含着他对花城魂牵梦绕的深情。抗战七年,他在昆明过着流亡学生的清苦生活:我在民强巷的生活真落拓到了极点,一贫如洗……没有床,我就睡在一个高高的条几上,这条几也就是一尺多宽,被窝的里面都已去向不明,只剩下一条棉絮,我无论冬夏,都是拥絮而眠。有时没钱吃饭,就坚卧不起……
⑨数十年后,“往事回思如细雨”: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⑩他不能忘情于昆明雨季的花果,雨季菌子极多,鲜美无比,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吆唤着“卖杨梅——”,那声音使他感到“昆明雨季的空气更柔和了。”“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这个雨中的花城,色、香、味、音、情俱全,正是曾祺精神世界的投影。
曾祺说:“生活,是很好玩的。”他很欣赏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的话:“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不论日子如何艰难,他都能随遇而安,苦中作乐。他经历了大波折,却认为“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他过过一段穷居独处,没有领导,不用开会,“真是神仙过的日子。”他自述道,马铃薯开花的时候,他每天趟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绘。“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他为我画的那片仙人掌,倒挂着犹能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不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吗?
曾祺慧眼童心,喜看百花齐放,人花合一。仙人掌花也好,马铃薯花也好,一花一世界,千姿百态,每朵花都绽放着造化的神奇。满怀“润物细无声”的温情,一拈画笔,得心应手,他的“写意”就“下笔如有神”了。
曾祺热爱生活,但是他深谙“一年春尽又是一年春”的自然规律:“七十岁了,只能一年又一年,唱几句莲花落。”晚年,大江南北,游踪所至,他为众多求画者留下了一幅又一幅佳作,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他却一挥手走了,潇洒如浮云,花开正满枝。
(选自散文集《孤琴》,有删改)
12.纵观全文,文中写了汪曾祺先生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昆明的雨》中的语段,请你品读第⑩段画线句子的独特韵味,体会汪曾祺散文语言风格特点。
14.本文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作者是怎样将看似零散的材料组织到一起的?
1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他却一挥手走了,潇洒如浮云,花开正满枝”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三代“太空水稻”熟了
①在广袤的宇宙与无垠的大地之间,一场关于水稻的奇妙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中国空间站的第三代“太空水稻”已然成熟,这不仅是农业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人类向宇宙探索粮食生产的重要里程碑。
②2022年,在神舟十四号乘组任务期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获得了珍贵的太空水稻种子,这如同在宇宙中播下了希望的火种,开启了太空水稻的传奇之旅,这些种子在太空的独特环境中,经历了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条件的洗礼。它们像是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变异,最终成为了与众不同的存在。
③从空间站返回地面的59粒水稻种子是第一代,随后在人工气候室繁殖获得的近1万粒是第二代。而如今,在农场大田里茁壮成长、迎来丰收的便是第三代太空水稻。
④与普通水稻相比,太空水稻展现出了诸多令人惊叹的独特之处,从外观上看,太空水稻的株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地面上,水稻植株长得较为紧凑,叶子之间的夹角相对较小。然而,在太空环境中生长的水稻,叶子夹角变得特别大,犹如张开的翅膀,想要拥抱整个宇宙。这种形态的改变,虽然给光合作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植物在特殊环境下生长规律的绝佳样本。
⑤除了株型,太空水稻的稻壳也变得与众不同。在地面上,种子一旦授粉,稻壳便会迅速关闭,如同一个守护宝藏的卫士。而太空水稻的稻壳到成熟时都不能关闭,主要是因为外稃的尺寸变得细长,这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却隐藏着深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待着科研人员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⑥更为重要的是,太空水稻的营养成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太空水稻中葡萄糖、果糖的含量高于地面的种子,几乎高出5至6倍。淀粉的组成也有所不同,蛋白质含量也更丰富,这些变化使得太空水稻在口感和营养价值上都可能与普通水稻大不相同,如果将其煮成饭,或许会散发出别样的香甜。
⑦太空种植水稻跟地面来比难度大了很多。首先太空是真空环境,所以在太空中种水稻一定是人造的环境,就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来种水稻。光、气、水都是要人工来保障,尤其是光,因为水稻要进行光合作用。水稻对太阳光的要求还是比较高,在太空中种水稻用的是人工光源,所以太空种水稻还要经过一定的筛选,对水稻进行一些改造,让水稻能够适应人工光照环境。
⑧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实现在太空种水稻,并且实验证明,这些水稻的种子回到地面也具有繁殖能力。未来,科研团队将围绕空间粮食安全保障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
(选自《中国日报》,有删改)
16.太空水稻“最终成为了与众不同的存在”原因有哪些?
17.第④段画波浪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8.请结合第⑥段画横线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9.与普通水稻相比,太空水稻展现出了哪些令人惊叹的独到之处?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
20.下面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B.《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写了两个层面的现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C.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D.《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21.8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由衷地赞叹,共产党人身上展现出一种“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一闪即逝的,而是一种坚实牢固的根本活力。”但他不清楚,这种天命的力量究竟来自何处。请你在“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成果展示会上结合作品中的某位人物,概述其经历、成就并分析其革命精神,帮斯诺先生解开谜团。
七、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22.2024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学校组织开展评选优秀文化遗产项目活动,以下是八年(5)班筹备开展的活动,请你参与。
(1)【任务一 拟标语】请为班级此次开展的综合性活动设计一条主题标语。
(2)【任务二 创活动】请结合吉林省的文化遗产,设计两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3)【任务三 邀嘉宾】班级于6月11日召开筹备会,班主任委托你去邀请青年剪纸艺术家张老师,于明天下午在班级教大家剪纸,见到张老师,你会怎么说?
(4)【任务四 做采访】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活动一: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中新闻报道的核心事件。(25字以内)
活动二: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两个问题,对负责此项目的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进行采访。
八、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
23.题目:身后,一直有你
作文要求:
(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所在学校名。
24.自古以来,人们对“担当”有自己的探寻和解读。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吾辈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周恩来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贵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作文要求:
(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所在学校名。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基础知识综合
1.答案:(1)赓 (2)zài
简析:“赓续” 意为继续,“赓” 易错写成 “庚” ;“载” 是多音字,“运载” 中表示装载、运送,读 zài。
2.答案:【甲】A 【乙】B
简析:“赞颂” 更强调歌颂赞扬,庄重感更强,符合对忠诚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品质的表述;“赞美” 侧重夸奖。“数不胜数” 侧重于多得数不过来,“不胜枚举” 侧重于无法一个一个列举,这里强调忠臣义士多到难以逐一列举,“不胜枚举” 更合适。
3.答案:B
简析:从逻辑关系看,先有内心把忠诚当作信仰,才能上升为精神层面的追求,成为精神高地,进而转化为力量源泉,所以顺序为③②①。
4.答案:忠诚成为基因
简析:句子中 “忠诚” 是主语,表示陈述对象;“成为” 是谓语动词 ;“基因” 是宾语,“早已” 是状语,“中国人的精神” 是定语,去掉定状补后,句子主干就是 “忠诚成为基因”。
二、名句名篇默写
5.答案:(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云生结海楼
简析:默写时要依据语境准确填写,注意 “壁” 不要写成 “璧”,“篱”“悠”“犊”“禽” 等字的正确书写,避免错别字。
三、文言文阅读
6.答案:儒
简析:孟子是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尊为 “亚圣”,这是常见文学常识,需牢记。
7.答案:D
简析:A 项中,“丈夫之冠也” 的 “冠” 是举行加冠礼,“勇冠三军” 的 “冠” 是位居第一;B 项,“往之女家” 的 “戒” 是谨慎,“往送之门,戒之曰” 的 “戒” 是告诫;C 项,“岂不诚大丈夫哉” 的 “诚” 是真正、确实,“帝感其诚” 的 “诚” 是诚心;D 项,“居天下之广居” 和 “面山而居” 的 “居” 都是居住的意思。
8.答案: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简析:“俄” 是不久;第一个 “使” 是使者,第二个 “使” 是让、命令;“止” 是停止;“至” 是到达,按照字词对应翻译,再调整语序使句子通顺。
9.答案:D
简析:文天祥面对劝降,坚决拒绝,表明除死之外绝不屈服的决心,“坚定” 的语气最能体现他这种态度,平淡、祈使、反问都不符合语境情感。
10.答案: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符合孟子所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 “大丈夫” 标准,所以文天祥可以称为大丈夫。
简析:元世祖以高官劝降,文天祥不为所动,体现 “富贵不能淫”;面对死亡威胁,从容赴死,体现 “威武不能屈” ,完全符合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
11.答案:示例一:材料一《富贵不能淫》①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反驳论点,表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形象、生动。②运用对比论证,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③排比句式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材料二中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体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示例三:材料三《寒菊》这首诗托物言志(象征),借描写寒菊,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操和胸襟情怀,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坚韧、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简析:材料一通过景春与孟子对话展开,把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对比,且用排比阐述大丈夫标准;材料二正面写文天祥言行,如语言 “一死之外,无可为者”,侧面写围观者反应 “见闻者无不流涕” ;材料三借寒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的特点,象征诗人坚守气节、不向元朝屈服的精神。
四、现代文阅读
12.答案:借画画抒发郁闷;落难中为 “我” 画怒放的倒挂的仙人掌;流亡中坦然面对清苦的生活;下放时穷居独处,一心作画。
简析:在文章第②段找到他在运动期间借画画抒郁闷;第④ - ⑦段写为 “我” 作画;第⑧段体现流亡清苦生活;第 段呈现下放时专注作画,提炼概括即可。
13.答案:汪曾祺的散文,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使我的心软软的”,口语化,却给人留白的空间,看似与雨无关,实则是以此衬托,将昆明的雨季写得饱满而形象具体。
简析:从语言风格看,句子表述自然质朴;“使我的心软软的” 口语化且留下想象空间,通过写缅桂花给自己的感受侧面烘托昆明雨季的魅力。
14.答案:示例一:围绕 “我” 对汪曾祺的敬佩和怀念之情,选取表现汪曾祺不同的性格特点的典型材料,将材料组织在一起。示例二:由他为我作的那幅画《昆明的雨》引出汪曾祺爱画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的叙述,将材料组织在一起。
简析:从情感线索看,作者对汪曾祺的情感贯穿全文;从画作线索看,《昆明的雨》这幅画串联起汪曾祺画画、对昆明的情感以及生活态度等相关内容。
15.答案:“花开正满枝” 一方面指汪曾祺先生爱作画,擅花卉,他为众多求画者留下一幅幅佳作,画幅之上,繁花似锦,开满枝头;另一方面指汪曾祺先生虽已离世,但他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及其慧眼童心、潇洒的生活态度却感染着众人,这些如同开满枝头的花朵,馨香远播,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简析:从字面看,对应他的画作繁花;从深层看,象征他的精神品质和生活态度影响深远,结合作者情感,体现对他的赞美怀念。
16.答案:这些种子在太空的独特环境中,经历了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条件的洗礼。
简析:文章第②段明确提到太空水稻种子经历太空特殊环境的洗礼,这是其与众不同的原因,直接提取信息即可。
17.答案: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太空水稻中变得特别大的叶子夹角比作张开的翅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空水稻株型的独特。
简析:“犹如张开的翅膀” 运用比喻,将叶子夹角比作翅膀,作用是生动形象地突出太空水稻株型与普通水稻不同的特点。
18.答案:“几乎” 表示估计,起限制作用,说明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太空水稻中葡萄糖、果糖的含量显著高于地面的种子,差不多高出 5 至 6 倍”,但不是绝对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简析:“几乎” 限制了葡萄糖、果糖含量高出倍数的准确性,表明不是确切的 5 至 6 倍,符合实际研究情况,体现语言严谨准确。
19.答案:从外观上看,太空水稻的株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太空水稻的稻壳也变得与众不同;太空水稻的营养成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简析:文章第④ - ⑥段分别从株型、稻壳、营养成分三方面阐述太空水稻与普通水稻的不同,提炼关键语句即可。
五、选择题
20.答案:C
简析:《红星照耀中国》中 “大迁移” 指红军长征,不是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C 选项表述错误。
六、名著阅读
21.答案:示例 1: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和很多其他领导人不一样的是,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共产主义,1927 年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后组织广州公社。为了民族解放而背弃封建官僚阶级,体现出他坚定的革命决心。示例 2:彭德怀出生于贫苦家庭,经历了许多苦难。他曾为了家人生计,13 岁就到煤窑做工,闲暇时喜欢读书,在苦难中形成了倔强性格和反抗的志向。领导平江起义,创建红五军。他性格刚烈、不向恶势力低头,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示例 3:徐海东自幼生活贫苦,卖瓦盆冻饿晕倒。离开鄂豫皖参加长征的时候,亲属被蒋介石杀害 66 人。率红二十五军长征,为中央红军打开局面。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 —— 善良、勇敢、无私、诚实,而有钱人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他要为消灭这一切坏事而奋斗。大胆无畏,英勇善战。
简析:从《红星照耀中国》选择人物,如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简述他们的出身、重要革命经历,分析从中体现的革命精神,如坚定决心、反抗精神、勇敢无畏等,以此解释 “天命的力量” 来源。
七、综合性学习
22.(1) 答案:示例一: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示例二: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精神
简析:紧扣文化遗产主题,语言简洁有感染力,从感受、保护、传承等角度思考,突出文化遗产价值和传承意义。
(2) 答案:活动一:探秘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探秘六鼎山清祖祠文化) 活动二:感受东北二人转文化
简析:结合吉林省文化遗产,从物质文化遗产如雕塑公园、清祖祠,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北二人转等方面设计活动,增强对本地文化遗产的了解。
(3) 答案:张老师您好,我是八年(5)班的同学,我们班级将于明天下午开展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主题活动,想邀请您来班级教我们剪纸,您是否方便?
简析:邀请时要有礼貌,先表明身份,说明活动背景、目的和时间,诚恳邀请,询问对方是否方便,语言简洁明了。
(4)活动一: 答案:“北京中轴线 —— 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申遗成功
简析:概括新闻核心事件,抓住关键信息,即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语言简洁准确。
活动二: 答案:示例一:问题一:您认为北京中轴线在申遗过程获得了什么? 问题二:您认为,如何让更多人领略北京中轴线之美?示例二:问题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6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评审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问题二:您回来后感觉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大家反响如何?示例三:问题一:在世界遗产大会召开之前,你们对北京中轴线能够申遗成功有多大信心? 问题二:在正式准备申遗之前,外国专家眼里的北京中轴线是怎样的?
简析: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从申遗收获、宣传推广、评审过程、大众反响、国际视角等方面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深度。
八、作文
23、24 题答案为示例作文,可从审题立意、思路选材等方面进行简析。
23. 简析:以命题作文 “身后,一直有你” 为例,审题要理解 “身后” 和 “你” 的内涵,“你” 可指人或抽象事物。立意可从感恩亲情、歌颂友情、坚守梦想等方面着手。思路上适合记叙文,开篇引入主题,中间选取典型事例,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情感,结尾抒情升华,表达感恩等情感。
24. 简析:材料作文需从材料提炼观点,围绕 “担当”,可从个人、国家、青春等角度立意,如担当从小事做起、青年肩负国家富强责任等。思路选材可回顾历史人物担当事迹,也可列举现代青年担当的事例,还可联系自身成长谈担当,最后呼吁担当责任,振兴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