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人文主题:民风民俗
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要求: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你和家人过春节会做什么呢?
贴对联
吃年夜饭
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呢?跟着老舍先生去感受吧
放鞭炮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北京的春节
老舍(1899-1966)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学习字词,概括内容
京味儿
杂拌儿 零七碎八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腊七腊八 冻死寒鸦 逛庙会 逛天桥 火炽 闲在
多音字
万象更新 间断 正月 白云观 分外
gēng
jiàn
zhēng
guàn
fèn
读guàn时,专指道教的庙宇
醋
饺
拌
眨
宵
燃
贩
摊
贺
骆
驼
恰
jiǎo
cù
zhǎ
bàn
xiāo
hè
tān
fàn
luò
tuó
qià
蒜
suàn
彼
bǐ
轿
jiào
学习字词,概括内容
左半部分不要少一横。
cù
学习字词,概括内容
注意中间的“又”写得窄而短,左右疏密均匀。
tān
学习字词,概括内容
左半部分的“火”比右半部分的“然”略短,但不能写到“灬”的上方。
rán
学习字词,概括内容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品民俗——有滋有味赏文化
展风情——大显身手我代言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寻年味
——妙趣横生迎新春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一:走进“我”家的春节
1、聊一聊“我”家的年夜饭
今年春节的年夜饭。我最喜欢的菜是_________,因为它看起来_________(色),闻起来_________(香),吃起来_________(味)。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一:走进“我”家的春节
2、家乡年俗寻访记
年俗 美好寓意
聊一聊家乡有哪些年俗,它们有哪些美好的寓意?
过年吃鱼
“年年有余”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一:走进“我”家的春节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家乡年俗,写下你的参与过程与感受。
我最喜欢的家乡年俗是_________,
我看着_____,听着_____,我自己动手____(参与过程)。
我觉得_________(感受)。
3、家乡年俗参与记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1、“画时间轴”
圈画课文《北京的春节》中的时间词,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1、“画时间轴”
6
2
3
4
5
1
7
8
9
10
11
12
13
14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1、“画时间轴”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腊月
二十三
除夕
初一
正月
初六
元宵节
正月
十九
时间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2、“填民俗”
读课文,对照“时间轴”的日期,填写课文中描写的民俗活动。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2、“填民俗”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腊月
二十三
除夕
初一
正月
初六
元宵节
正月
十九
微信公众号:小语匠
时间
民俗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为过年作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
守岁
拜年、逛庙会
铺户开张、放鞭炮
赏灯、
吃元宵
春节结束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3、“析详略”
作者详写了哪几天?是如何根据重要的日子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的?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腊月
二十三
除夕
初一
正月
初六
正月
十九
时间
民俗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为过年作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
守岁
拜年、逛庙会
铺户开张、放鞭炮
赏灯、
吃元宵
春节结束
3、“析详略”
详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八
腊月
二十三
祭灶王、吃糖
除夕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
守岁
初一
拜年、逛庙会
元宵节
元宵节
赏灯、
吃元宵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3、“析详略”
作者如何根据重要的日子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的?
腊八节里的年味
①腊八节有哪些风俗习惯?(阅读第1和第2自然段)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②用“_____”画出介绍腊八粥的语句,并找出腊八粥的特点。
食材多
排比句
一 一列举
比喻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腊八节里的年味
③用“_____”画出介绍腊八蒜的语句,并找出腊八蒜的特点。
色如翡翠 色味双美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腊月二十三里的年味
①腊月二十三有哪些风俗习惯?(阅读第6自然段)
祭灶王
②用“_____”画出祭灶王的相关语句,表达人们什么愿望?
灶王送上天——尽说吉利话
企盼幸福
美好愿望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嗅觉
视觉
听觉
除夕里的年味
①除夕有哪些风俗习惯?(阅读第8自然段)
做年菜 贴对联 贴年画 灯火通宵 穿新衣 放鞭炮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②请划出本段的中心句,并找出作者的描写方式。
中心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初一里的年味
1、初一有哪些风俗习惯?(阅读第9和第10自然段)
男人们:拜年
女人们:待客
孩子们:逛庙会
详写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初一里的年味
1、初一有哪些风俗习惯?
男人们:拜年 女人们:待客 孩子们:逛庙会
2、读读孩子们逛庙会的相关语句,说说其中都有哪些乐趣?
乐趣多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元宵节里的年味
1、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阅读第12和第13自然段)
赏花灯
吃元宵
详写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元宵节里的年味
2、画一画:文中写了哪些花灯?花灯有什么特点?
种类多
数量多
街上、店铺、家里,到处都是灯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3、“析详略”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这五天呢?
学习活动二:赏老北京春节画卷
3、“析详略”:
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这五天呢?
北京地区 独特习俗 春节高潮 最热闹 最美好 最具有代表性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三:同“年”不同样
1、对比阅读一:阅读《除夕(节选)》,比较闽南春节、北京春节、我们家乡春节风俗的异同点。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三:同“年”不同样
2、对比阅读二:阅读《除夕(节选)》,了解不同作者描写春节的写法特色。
不同地域
不同年俗
写法特点
寻年味——妙趣横生迎新春
学习活动三:同“年”不同样
3、完成“各样年俗对比录”
闽南
北京
家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3. 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 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春节的图片、习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3. 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板书:春节)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寒假里我们也刚刚过完春节,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谁能来说一说你家是如何过春节的?
2.师:老舍先生也有一篇文章,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吧。(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3.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拥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录在《老舍文集》里。
资料链接:本文写于1951年1月,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几个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之情。
三、预习反馈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会写字)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注意:“醋”字左边里面有一短横(一种调味品,起源于中国。古时用酒作为发酵剂酿制食醋,所以从“酉”。“燃”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火”比“然”略短,但不能写到“灬”的上方。)
4.全班齐读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四、整体感知
1.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的北京的春节前后一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标记。(可结合课本插图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初旬:一个月份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的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五、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
(1)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2)指名发言,相机填写表格。
农历时间 节日名称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腊八节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小年 过小年,祭灶王,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腊月三十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逛庙会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放鞭炮
正月十五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2.提出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老北京的春节的?(时间顺序)
3.分清详略:说说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
汇报交流。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几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至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几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4.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内容,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5.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中国的春节是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能让“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就让我们下节课揭晓。
六、随堂演练
1.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1)我吃jiǎo zi( )最喜欢蘸suàn( )和cù ( )bàn hǎo( )的酱汁。
(2)春节时,人们通常会tōng xiāo ( )守岁, rán fàng ( )爆竹,bǐ cǐ ( )之间互相祝hè( )。
2.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万( )更新 万不得( )
悬灯( )彩 ( )然不同
(1)“ _________”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新年时,家家户户________,街道上打 扫得干干净净,显出一派________的气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2. 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 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喜庆、热闹。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这节课,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找出你最喜爱的一个部分。仔细研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写批注。
2.学生默读,圈画、批注。
3.交流讨论:
(1)腊八(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课件)
出示语句:
●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指名朗读。
②引导学生交流勾画的相关语句。
农业产品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果特别多,多得似乎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多有意思啊!作者用比喻,把腊八粥比作农业产品展览会,写出了腊八粥什么特点?(食材丰富)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这是制作方法。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课件演示,腊八蒜的图片),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和奇妙。写出了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
③你发现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腊八写得详细的?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老舍先生在写“腊八”这天,选取了最具特色的食品,一个是粥,一个是蒜,而介绍这两样食品时选取的角度也是不同的。熬腊八粥是从食材的丰富描写的,泡腊八蒜是从制作方法、色泽和味道来写的。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相机板书)
(2)腊月二十三
出示交流勾画的语句:
● 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批注感受:这里将过小年说成是春节的“彩排”,表现了过小年时热闹非凡的景象,也预示着过春节时将会更加隆重。)
●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批注感受: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也很多)
● 按照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批注感受:每个习俗都有它的来历,从吃糖习俗的来历,我们也发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①教师小结:老舍先生在写“腊月二十三”这天时,抓住了“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以及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②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3)除夕
①指名朗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②教师提问:除夕给你什么感觉?(除夕真热闹,这也是本段的中心句)
③教师提问: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的热闹呢?
出示交流勾画的语句:
●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
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批注感受:这是从味道到色调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了除夕的热闹,也让我感受到老舍观察的细腻。)
●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批注感受: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④默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两位作者都写出了除夕当地特有的习俗。
不同之处: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教师小结:相同题材的文章,因为地域不同,作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的体验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不同体验写出不同特色的文章。
⑤指导朗读,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闹、团圆的气氛。
(4)正月初一
①朗读第9、10自然段。
②教师提问: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两天的情形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的?
●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全程都在休息。(批注感受:初一悠闲。)
③教师提问:跟除夕相比,初一“全程都在休息”,是不是就没有了节日的气氛呢?(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活动,很充实很快乐。)
④分角色朗读,正月初一不同人的语句,感受人们的悠闲和快乐。
(5)元宵节
①谁最喜爱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先不着急着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是什么?(灯)
②出示交流“灯”的语句:
●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批注感受: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一律、都、通通”,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种类之多。)
●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批注感受:到处都是灯的世界,进一步突出了元宵节的热闹。)
元宵节(正月十五)特点:红火、美丽。
③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教师小结:是呀,在这漂亮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不由自主,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3、体会写法
1. 请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比较:这些部分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
3.同学们讨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后小结:详略得当,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住重难点写出特点,突出特色。
4、感受语言特点
1.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
2.出示课后第三题的例句,交流“京味儿”的语句特点。(“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等词语京味儿十足,质朴而真实,令人倍感亲切。儿化音的语言具有北京当地特色,朴素亲切、自然。)
5、畅谈春节
1.读一读课文第4、10、13自然段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联系生活经历,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2.交流分享。
6、作业设计
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先简单概括其习俗,然后抓其最主要的一个习俗写一写。
示例: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那三角形状的粽子,看着就馋人;艾草淡淡的香味,闻着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喜欢的节日娱乐。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都透露着节日的喜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 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是三角形的,人们会根据粽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和小豆的叫豆粽,掺枣子的是枣粽。在很久以前的考试中,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粽带上,因为“枣粽”与“早中”的发音相似。剥开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的米肉,那香香的味道,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甜糯的粽子,是端午节的味道。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初旬 闹而有序
时 彩排--腊月二十三
间 第一高潮--除夕 俗而有趣
顺 第二高潮--正月初一
序 第三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 京味儿十足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凸现风俗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
春节的传说(节选)
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 山西古籍出版社 有删减 )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 读了短文,你知道春节的由来了吗?
【参考答案】
1. 叫苦连天 无济于事
2. C
3.一年有360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有十二个月。
4.示例:万年发明了万年历,让国君祖乙给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定个节,于是国君就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
春节文化的生活德育智慧(节选)
赵丽娟
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因此,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
有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祭灶日,春节的幕布正式拉开。祭灶时家家户户都要献麻糖:一方面用贿赂的手段甜了灶王爷的嘴,另一方面粘住灶王爷嘴使其只能“上天言好事。”腊月最后一天(除夕日),则是展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喷火口:红红火火的窗花、剪纸、春联,叱咤威武的门神画像,迎接诸神的神像、焚香、祭品、鞭炮,全家团聚的饺子、金鱼、花糕、公鸡,为初一准备的红包、糖果、点心、新衣服等等悉数登场。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春节狂欢的最后时刻:喧天的锣鼓、绚丽的烟花、高悬的灯笼、香甜的汤圆,渲染着热闹的节日氛围,自此春节行至尾声。
总之,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期,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以集中地形式呈现出来,是人们物质生活世界的集中反映。
(选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8期)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辛勤——( ) 祈求——( ) 呈现——( )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锣鼓 ( )的烟花 ( )的灯笼 ( )的汤圆
3.根据课文判断对错。
(1)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 )
(2)春节期间有三个重要的日子:腊八、祭灶日、除夕。( )
(3)祭灶日要吃麻糖。( )
(4)汤圆、灯笼是元宵节的标志。( )
4.为什么说“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 画出来。
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辛劳 请求 展现
2. 喧天 绚丽 高悬 香甜
3.(1)√(2)×(3)√(4)√
4. 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
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二十三这天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最重要的习俗是送灶王爷、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