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腊八粥
2
老舍《北京的春节》
沈从文《腊八粥》
老舍 VS 沈从文
食材
食材
+
人物
+
做法
+
味道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小说《长河》《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唾沫 沸腾 嘟囔 筷子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甜腻腻
tuò
nāng
kuài
jiǎo
zhǒng
gāng
nú
nì
cāi
湘西地区对男孩子的称呼
孥孥
学习字词,夯实基础
腊
粥
咽
匙
là
zhōu
zhǎn
yàn
chí
盏
jiǎo
搅
chóu
稠
熬
褐
缸
脏
肿
áo
hè
ɡānɡ
zānɡ
zhǒng
kuài
筷
学习字词,夯实基础
hè
不要把衣字旁写成示字旁。
学习字词,夯实基础
zhōu
书写时注意将两个“弓”和“米”写得窄一些,三个部件要写匀称。
学习字词,夯实基础
品民俗
——有滋有味赏文化
1、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线索,分清详略。
品民俗——有滋有味赏文化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人人爱粥
腊八粥
猜粥
第1自然段
第( )到第( )自然段
第13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人人爱粥
第1自然段
八儿等粥
第2到17自然段
家人喝粥
第18到19自然段
详写
八儿等粥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第2-8自然段
第9-12自然段
第13自然段
第14-17自然段
人人爱粥
腊八粥
八儿等粥
家人喝粥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第1自然段
第2到17自然段
第18到19自然段
第2-8自然段
第9-12自然段
第13自然段
第14-17自然段
详写
2、聚焦“等粥”,关注课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品民俗——有滋有味赏文化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等粥——盼粥
①八儿是怎样盼粥的?用“_____”画出相关语句, 体会八儿的心情变化。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兴奋 急切(动作神态描写)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区别:少一个“逗号”
“我饿了” 区别:少一个“那”
急切
失望
等粥——盼粥
①八儿是怎样盼粥的?用“_____”画出相关语句, 体会八儿的心情变化。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1)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 (第2自然段)
等粥——盼粥
②体会文中四个“叹气”的妙处。
(2)锅中的粥,有气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第5自然段)
(3)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第8自然段)
(4)“噗……”锅内又叹了声气。 (第12自然段)
这四个“叹气”,
既写出了锅内腊八粥沸腾的状态,
又写出了八儿等粥时的失望。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等粥——盼粥
③读了八儿盼粥这一部分内容,这个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天真烂漫
调皮撒娇
馋样可爱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等粥——分粥
八儿是怎样分粥的?用“_____”画出相关语句, 体 会八儿的馋样儿。
3+3+1+1=8
3.5+2.5+1+1=8
为什么都是八碗?
八儿认为“腊八粥”就应是“八碗”?
怎么分都是八儿分得最多
一副馋样
贪吃不足
狡黠天真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等粥——猜粥
八儿是怎样猜粥的?用“_____”画出相关语句, 体会八儿的馋样儿。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等粥——看粥
为什么栗子、饭豆、花生仁、锅巴在第13、第15自然段写了两次?
猜粥
看粥
前后呼应
写出八儿的可爱馋样儿
写出腊八粥的诱人画面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3、仿写美食
品民俗——有滋有味赏文化
学习活动一:品一品春节里的“腊八”
腊八粥
让人嘴馋
味美
料足
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仿照课文《腊八粥》第一自然段,写一种你喜爱的传统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生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腊八粥图片、腊八粥的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3生字,会写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体验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在腊八那一天,老北京家家户户要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制腊八粥,那犹如一个“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的腊八粥有没有引起你的兴趣,在你们的印象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2.今天,我们将跟随沈从文先生品尝一碗让八儿朝思暮想的腊八粥。(板书课题:腊八粥)
3.齐读课题。
4.了解作者:
沈从文(1902—1988),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作品:小说《长河》《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5.了解腊八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古人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我国喝腊八粥的传统习俗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余年。腊八粥在不同地区选用的食材有所不同,但都十分丰富,基本都包括谷类、豆类和各种干果,寓意这“合聚万物、调和千灵”。腊八粥不仅是时事美食,更是保养脾胃的养生佳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腊八粥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学生自读课文,想象画面)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字新词,注意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注意:“粥”字的三部分都要写窄长,“米”的中竖要长,两个“弓”左小右大。“熬”左部横画间距均匀,右部捺伸展;四点底的第一点为左点。“褐”字左部是“衤”,左伸右缩;右部上窄下宽,右下略向左斜。)
4.课件出示本课生词。
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猜想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褐色 嘟囔 松劲 要不然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些内容?(抓关键词)
预设:(相机板书)
生1:我从第1自然知道了大家都很喜爱喝腊八粥。
生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喝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2)课文哪些段落是在写等粥?哪些又是再写喝粥呢?
学生汇报:2—17自然段是“等粥”部分,18—19自然段为“喝粥”部分。
(3)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
学生汇报:“等粥”是详写,“喝粥”是略写。
四、深入文本、研读赏析
1.默读“等粥”(第2—1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些场景?(出示课件)
盼粥(2—8自然段);分粥(9—12自然段);猜粥(第13自然段);看粥(14—17自然段)
2.研读赏析
(1)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圈画你喜欢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汇报交流:
“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以点代面,表现人们提到腊八粥时的反应,侧面说明了腊八粥是老少咸宜、大众都喜爱的美食。
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的样子,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3.教师小结:读完第1自然段,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的腻腻的”味道,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使人仿佛真切地看到、闻到、品到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
4.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方法指导:①可描述这种美食的制作过程,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方法都可进行描述。②可从视觉、味觉、嗅觉等方面进行描述。③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仿写示例:牙齿刚长齐的小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的少年,须发皆白的老人,提到热干面,谁都觉得鼻子里涌起一阵芝麻酱的浓郁香气。把面条烫熟,加一点盐、酱油、醋、蒜泥、酸萝卜丁,再浇上一大勺浓稠的芝麻酱,撒上少许葱花,一碗正宗的武汉热干面就成了。拿起筷子,一边搅拌,一边闻着热腾腾地往上跳跃的香气,面还没开始吃,口水已经流了三尺长,何况,这一碗面,够顶半天饿呢!
五、随堂演练
1.给下面的标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沸腾(fú fèi) 唾液(tuò tù ) 甜腻(nì lì)
汤匙(chí shí) 栗子(sù lì ) 浓稠(diāo chóu)
2.根据下列解释写词语。
(1)混合、掺杂;扰乱。 ( )
(2)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 ( )
3.填空。
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 》《 》,散文集《 》等。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详略得当的好处。
2.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腊八粥多么香甜美味呀!住方家大院的八儿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腊八粥,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腊八粥》。
二、深入文本、研读赏析
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自由朗读课文第2—8自然段,圈画描写八儿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边读边想象八儿的几种馋样儿。
指名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
②“进进出出”这是对八儿动作的描写,可见他对吃腊八粥特别期盼,都迫不及待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八儿的两声连叫“妈,妈……”,我可以想象八儿娇憨的情态和急切的心情。 “那我饿了!” 我从这个“那”字,体会到八儿在发泄不满、赌气撒娇的意味。
④ “眼睛可急红了”这是对八儿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八儿的急切的心情。
(2)讨论交流:八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引导学生找出这部分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语句。)
● 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
●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 就听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通过写腊八粥不断地“叹气”,一方面写出了腊八粥逐渐黏稠、咕嘟咕嘟冒泡的样子;另一面写出了八儿好奇心总得不到满足的失望。
(3)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
●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表现出他的无可奈何。)
(4)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八儿的心理—兴奋、好奇、急切。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儿给他来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分粥”这一部分。
2.分粥。
(1)自由朗读第9—12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你读出了什么?
(2)汇报交流:
●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
●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用语言描写把八儿的人小鬼大,活泼机灵,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再分角色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他看到的粥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看粥”这两部分。
3.猜粥、看粥。
(1)自由朗读第13—1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八儿猜测的各种食材的语句,并想象八儿垂涎欲滴的样子。
●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2)讨论交流:这段猜想说明了什么?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一个“妙极了”概括了腊八粥带给八儿的美好体验。)
(2)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自己心心念念垂涎欲滴的腊八粥时,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内心?(板书:惊异)
(3)那么八儿猜想的腊八粥和看到的腊八粥一样吗?
●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
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
● 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
饭豆会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 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不用说)的事
●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
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 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一圈
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出乎意料的是颜色不对,原来是妈妈把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3)分角色朗读。
4.喝粥。
(1)默读第18、19自然段,思考:喝到妈妈煮的腊八粥的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圈画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2)师生交流。
● 锅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我从这里感受到八儿的心满意足和家庭生活的温馨。(板书:家庭生活温馨)
三、感悟表达、主题概括
1.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写喝粥的结果,描绘喝粥后的家庭场景?
(这样写能突出一家生活的温馨。)
教师小结(结尾写作的特色):作者通过详细描写喝粥后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2.联系整篇课文的详略安排,思考:详写等粥而略写喝粥,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这样安排, 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既以点带面地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图景。)
3. 主题概括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儿童八儿的视角写了腊八节时“人与粥”的故事。课文写了
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留给人无限的回味,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念。
四、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思维导图。
2.请大家读一读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并比较老舍、沈从文、冰心笔下的腊八粥有何不同。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2 腊八粥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 )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 )为了供佛,( )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 )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 )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 “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 )(多选)。
A.糯米 B. 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
C. 各种豆子和芝麻 D.各种糖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 不但 不是 而是 虽然 但是 2.A B C 3.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 4.对母亲的怀念。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选自“中国在线” 2010-09-16有改动)
1.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
2.连一连。
太师饼 汉代
胡饼 宋
月饼 殷、周
宫饼、小饼 唐
3. 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 “始祖”称为 ,真正称为月饼是在 ,逐渐流传是在 ,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古诗吧。
答案:1. 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2. 太师饼——殷、周 胡饼——汉代 月饼——唐宫饼、小饼——宋 3. 太师饼 唐朝 宋朝 清朝 4. 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5.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