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寒食 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寒食 课件+ 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2 18:24: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寒食
◆课时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中《寒食》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1.本课三首古诗均与传统节日或传说有关,说到传统节日,相信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谁能来说一说?(出示《元日》春节和《清明》清明节)
2.今天,韩翃笔下的寒食节又是如何描绘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3.齐读课题。
2、初读古诗,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寒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指名读。
(2)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3)关注容易混淆的字。
“侯”,易写错成“候”。从字音、字义进行区分,书写时注意中间不加一竖。
提示: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圈注勾画重点词,标注疑点。
2.利用注释,大致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师:结合注释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大概的意思。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注释和同伴们的交流,很快就了解了诗句的字面意思。那除了诗句的
意思,我们还要关注“寒食节”,来更好地把握诗的写作背景和内容。
3、资料链接,丰富理解
1.诗人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2.资料链接:寒食节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亦称“禁烟节”“冷节”,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有观点认为,寒食节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传说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重耳复国后,介子推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介子推母子被焚身亡。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节。(出示节日风俗图片)
师:刚刚我们通过借助课外资源的方法,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诗意,为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打下了基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诗句抒发的情感。
四、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读出节奏。
(2)讨论交流:
①圈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②哪两个词语点明了时节?(“春城”、“飞花”点明是暮春时节。)
③“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改成“落花”好不好呢?为什么?
(诗人不说“无处不落花”,而说“无处不飞花”,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④除了“飞”字用的好,还有哪个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呢?
(很好,一个“斜”字与“东风”相呼应。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3)有感情朗读。
指导朗读: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想象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
过渡: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讨论交流:
①这两句诗中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的词分别是什么?(“日暮”是时间指夜幕降临,“汉宫”是地点,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传蜡烛”是事件。)
②“传蜡烛”是一件什么事情?(引导学生交流寒食节赐火的习俗。)
师: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把新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汉宫传蜡烛”是寒食节里的一个特殊情形。
③讨论交流:寒食节,顾名思义不能生火,为什么还会有“轻烟散入五侯家”呢?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天子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④诗人明明看到的是唐朝的长安城,为什么说是“汉宫”?
(这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借汉喻唐,讽刺了唐代专权的权贵豪门。)
(2)有感情朗读。
指导朗读:想象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和王侯贵族戚们的府第间流动,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最后一句,可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轻烟袅袅的感觉。
五、朗读全诗,背诵积累
1.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指名背诵。注意背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
六、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资料了解一下。
2.随堂演练:
(一)默写古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寒食》这首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古讽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3 古诗三首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
银汉:
玉盘:
2. 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
A. 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吧。
答案:1.银河 月亮 2. A 3.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4.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解释词语。
莫: 彻:
闻: 闲:
2. 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 )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3.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 。
4.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答案:1.不要 整,通 看 悠闲 2. C 3. 且莫催 4. 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因景色迷人,令人不得不前往的意思表达得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5. 元宵夜,没有哪一家人看见月亮还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共13张PPT)
寒 食
寒 食
(唐)韩翃
解诗题
寒 食
(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即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在这一天吃冷食,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其诗工整清丽、笔法轻巧,多写送别唱和题材,流传名句甚多。因作《寒食》一诗获唐德宗赏识,被提拔为中书舍人。留有《韩君平集》3卷等。
说作者
韩 翃
我会读
我会读

“轻烟散入五侯家”
动词,读sàn
一片片金黄的落叶在微风中迈着闲散的步子,散落了一地。
闲散
散落
sàn
sǎn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明诗意
春天的京城。
表现了花的强烈动态,使春天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
“无处不飞花”:双重否定,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的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明诗意
点出了时间是在寒食节。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里的柳树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皇城里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诗意
交代了夜晚的景象。
指宫中传赐新火。
日暮时分,皇宫里开始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权贵豪门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得到这份恩典。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 散
走马传烛图
如见蜡烛之光
如闻轻烟之味
明诗意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的点蜡烛。这首《寒食》既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又暗含了诗人对特权阶级的讽刺。
寒食
总结拓展
习俗
来历
看注释
查阅资料
边读边想象
走进了古诗
理解了古诗
总结拓展
寒 食
唐·王建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