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4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冲击和挑战,学校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系列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徜徉于古诗文的网络浏览中,我们可以和古代圣贤交朋友,领略他们的智慧与人生。下面是三位同学的阅读感悟,请你把空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小菲:阅读古诗文,网络让我看世界。①“ , ”(《钱塘湖春行》),跟着白居易,我感受到了鸟儿迎春的生机勃勃:②“ , ”(《三峡》),乘着郦道元笔下的行船,我看到了三峡夏季水势极大、交通被断绝的画面。
小西:阅读古诗文,让我品情思。晏殊的③“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让我品味到繁华易尽的感伤和旧燕重来的欣喜。
小派:阅读古诗文,让我悟人生。人生,要有陶渊明④“ ? ”(《饮酒·其五》)的超然胸襟:人生,要有苏轼⑤“何夜无月? ? ”(《记承天寺夜游》)的豁达心境。
2.运用积累知识,完成下列(1)~(4)题。(12分)
学校公众号决定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本周的“网络阅读”的讲读内容。下面是阅读后,同学上传的听读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将他们的任务及对话补充完整。
(1)听读笔记中,有字词读音需要完整,请你补充完成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宪兵( ) 闲庭xìn( )步
(2)小菲对听读笔记中画线句的主干分析保留不确定,请你为她提取。(3分)
(3)下面是同学们有关上面的听读笔记的对话,请你根据情景完成填空。(7分)
小菲:你知道笔记中的“我”是谁吗?
小西:当然啦!“我”是① (国籍)的② (人名)。他在本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也塑造了一大批鲜活而立体的革命英雄形象,这些革命英雄形象既有伟人卓越的一面,也有常人普通的一面。
小菲:是啊,比如③ (在语段中加点的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作为伟人,他④ ;作为常人,他⑤ 。他的精神光耀后世,值得我们学习感悟。
3.班级开展了“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请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12月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XXX”、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上榜。
(2)下面是小安写的一段发言稿,请你帮他修改。(4分)
【甲】互联网确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随之而来。例如,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中往往裹挟着各种不良信息或病毒。在网络上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遵守有关规定,做个有“网德”的好公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现在的网站五花八门,我们在浏览时要提高警惕,选择健康的、对我们有益的信息。【乙】为了防止网络病毒入侵,我们应使用正版软件,不要轻易打开不明来源的文件或链接,对不确定的文件做到《先查后用》。我们还要学会适可而止,提高自制力,不沉迷于网络。
①【甲】处画线句用词不当,应把“_____”改为“_____”。
②【乙】处画线句有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3)活动的最后,同学们就如何利用互联网学习语文展开交流,请你根据情境补全对话。(6分)
小安:我认为现在用互联网玩游戏、追剧来学习很轻松,可以花大量精力在此,我们可以通过玩网游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追剧了解一些语文和历史知识。
小徽:这样岂不是本末倒置了?① 。(用合适的理由反驳小安的观点)(2分) 小菲:可以利用网络检索的方式了解一些名著知识,比如我搜索“《昆虫记》受我国读者喜爱的原因”,就可以马上了解到《昆虫记》在我国广泛传播并被读者接受的原因了。
你:这样可以搜索到相关资料,除了网络检索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你知道吗?
小西:我知道呀,还可以通过网络求助,比如:② 。(2分)
小皖:我想知道哪个译本的《昆虫记》更好,打算这样提问:“各位,垂询一下《昆虫记》哪个版本的翻译最合适?”
你:这样提问不是很恰当哦!因为③ 。(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父亲的石柱(23分)
●周廷国
①走进我的老家,一眼便可瞧见立在堂屋门旁的两根石柱。左边那根,如母亲,光滑而温润;右边那根,如父亲,粗犷而坚韧。
②他们默默地支撑着家。小时候,老屋翻新,为物色两根粗壮而硬实的木头做柱子,父亲提着斧头,跑遍了自家的山林。山林中的树,要么粗,但不硬。要么硬,不粗。找了几天,没有满意的。无奈之下,父亲便想到:自己就是石匠,何不打两根石头的柱子?父亲找来大小锤、錾子便到沟里动起手来。大概才五六天工夫,两根柱子便成了——长3米,粗约25厘米,还和石柱凳连体。父亲甚是满意,村民见状,赞不绝口。完工当天下午,父亲迫不及待找来十多个邻居,把石柱抬回家。立石柱那天,父亲摸着石柱,转了三圈,拍着石柱,说了一句:石柱撑起三间房,幸福生活万年长。这句有些“刺耳”,但石柱听进去了,此后我家的日子真是一年比一年好过起来。
③别人家的木柱子,轻,是立在石柱凳上的,不能左右用劲抱着摇晃。我家的是石柱,与石柱凳连为一体,重,可以双手搂着转圆圈。童年时,我同龄的小朋友羡慕极了,经常跑到我家来,我们围着石柱转圈圈。转几圈,手一放,比谁站得稳。几乎每次我都赢,小朋友们常常抱怨:这柱子都认人,硬是他家的了!我甚是得意。得意有时会忘了形。记得有一次,我按照约定转了10圈后,刚放手,头一晕,身子一歪,撞在石柱上,蹲在地上,眼泪直转。父亲见状,匆忙走过来,拍拍我的背,摸摸我的头,仅象征性地扇了石柱几下:“要像这石柱一样硬实,勇敢点。”他没有抱我,我很懊恼,蹲了一会儿,不得已只能独自依着石柱站立起来。
④“像石柱一样硬实”,人身是肉,柱身是石,在当时,我哪能理解?
⑤工作后,生活的环境愈加复杂,多次回老家,向父亲请教“硬实”之道。父亲总是一笑而过,每次都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你慢慢去体会!”他的话像蜻蜓点水般从我胸口划过。渐渐地,我对“硬实”二字有了些体悟,便请一个教书法的同事,写成苍劲有力的书法字,装裱后挂在床头。睡觉思“硬实”,睁眼见“硬实”。“硬实”像盏明灯,散发着希望之光。
⑥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父亲因为饮酒过多,医生诊断为胃穿孔引起感染性休克,做完手术就住进重症监护室。在探望的时间里,每一次看到插在父亲身子里各种管道,看着他憔悴的面容,看着他纤瘦的身躯,心如刀绞。坐在父亲的身旁,握着他的手,小声地鼓励和安慰他,“硬实点!会好起来的”!他潜意识里也回应着,用微弱的手,捏紧我的手,似乎告诉我:“放心,我还硬实着。”父亲这种坚信,像一根扎根在沙漠中白杨,挺着身板,傲立在狂风暴雨中。12天,整整12天。肉身哪能像石柱?病魔这锈迹斑斑的钝刀,在父亲这石柱般的身体上磨蹭,搜刮。父亲倒下了。
⑦父亲这根石柱倒下了。他的石柱,依然挺立,硬实。它们不畏惧阳光暴晒,不畏惧风雪肆虐。
⑧一到假期,我会带着孩子回到老家,与石柱为伴。同孩子拉着手,背对背,围靠在石柱上,照着父亲的样子,念一念:像这石柱一样硬实,勇敢!孩子应声附和:要像石柱一样硬实!要像石柱一样硬实!……声音坚定有力。
(选自2024年第12期《家庭文摘》,有删改)
4.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父亲与石柱的对比,突出了“硬实”这一品质对作者生活的深远影响,并表达了父亲对家庭的巨大支撑作用。
B.父亲生病时,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情感,文章着重描写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力,暗示父亲的“硬实”品质在病中也得到了体现。
C.文章结构上运用了对比和回环的手法,通过石柱与父亲的关系,展现了父亲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D.文章语言生动、简洁,通过具体细节展现情感,特别是在描述父亲病情时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深切的痛苦与无奈。
5.文章围绕“父亲的石柱”展开,“父亲”“我”“石柱”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4分)
6.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请你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6分)
(1)刚放手,头一晕,身子一歪,撞在石柱上,蹲在地上,眼泪直转。(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2)父亲这种坚信,像一株扎根在沙漠中的白杨,挺着身板,傲立在狂风暴雨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7.有同学提出,文章前面提到“人身是肉,柱身是石”“肉身哪能像石柱”,结尾又说“要像石柱一样硬实”,前后矛盾。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8.文中父亲的话颇具教育意义,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请你将下面“我”的启示、感悟补充完整。(5分)
“要像这石柱一样硬实,勇敢点”,教会“我”(1) (2分)
“打铁还需自身硬!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教会“我”(2) (3分)
【二】(16分)
【材料一】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据估计,全球范围内每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患有心理障碍。而在中国,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同样相当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诸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随着社会变迁,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物质欲望、人际关系等等。
现代科技的发展同样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尤其是社交媒体。研究表明,青少年对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负面情绪和辱骂等负面消息过于敏感,这可能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严重影响。此外,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也会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刊载于2024年9月19日“健康门户”,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青少年抑郁,几乎无一例外都和养育有关!”心理咨询师邹敏称,目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抑郁,几乎无一例外都和养育有关。换而言之,即跟父母的教养过程、父母的性格以及家庭的互动因素有关。
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甚至远远高出孩子的实际能力。例如对于一个不能上学的孩子而言,接受咨询之后,他从不能完全上学恢复至可以上学,并能够参加正常的考试测验,这就是进步,但孩子成绩出来之后,父母往往会觉得孩子成绩还可以更好,甚至考虑花钱再给孩子报个培训班以此“强化”,再次以“高期望值”去要求孩子,直至将孩子逼至崩溃,陷入“恶性循环”。
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倾听者”,倾听孩子为何不能上学 为何抑郁 孩子内心发生了什么 我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很多父母认为“我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对此,邹敏建议,家长应参与到孩子身心健康的建设中来,比如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或者看一些关于心理学的科普节目,从而对自己有一个觉察、自省的过程。
对于如何去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邹敏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家长要做到对孩子有更多的倾听、看见。比如看见孩子的努力,了解其各个年龄阶段的需求:不仅是生理,更是心理。同时,还要关注到他心里的渴望,渴望认可、渴望互动,良好的家庭氛围一定是平等的,而非控制的。
(2024年11月19日“中国教育网”,有删改)
【材料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连续20多年调查的结果都显示,在中小学生心目中,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有温暖的家,其次是有知心朋友。
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家长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精神环境:①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不要一味加压。父母要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创造更多家人共处的美好时光,这是他们的幸福之源。父母需要更多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②从小帮助孩子培养伙伴关系。在13~18岁的成长阶段,青少年有玩伴至关重要。父母要多鼓励、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玩,一起游戏、聚会、野餐,鼓励孩子参加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③培养孩子兴趣爱好,鼓励多阅读。在趣味、故事和潜移默化中开阔孩子的视野,帮助他们形成多角度认知的思维习惯,避免“一根筋”,这对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2024年11月13日“腾讯网”,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其中社会环境变化和现代科技发展是主要原因。
B.目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抑郁几乎都和养育有关,突出表现为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并且不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C.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连续多年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最幸福的事情只有拥有温暖的家和知心朋友,与其他因素无关。
D.家长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精神环境只需做到提供情感支持、培养伙伴关系和鼓励孩子多阅读这三点。
10.【材料二】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1.“良好的家庭氛围一定是平等的,而非控制的”,请你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2.假设处于青春期的你也被家长的各种认知误区所困扰,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链接材料】的内容,以孩子的视角给自己的父母提几点建议,希望父母能够做出改变。(6分)
【链接材料】家长在保护孩子心理健康上的五大误区:①误以为孩子学习好最重要,其他都没关系;②误以为孩子小时候表现好,后面就会一帆风顺;③误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能是最优秀的,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④误以为如果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学校的责任;⑤误以为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病,不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和吃药。
【三】(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元祐八年十一月,知定州①苏轼言:北边久和,河朔②无事。沿边诸郡,军政少驰③,将骄卒惰,缓急④恐不可用;武艺军装,皆不逮陕西、河东远甚。虽据即目边防事势,三五年间必无警急,然居安虑危有国之常⑤备事不素讲⑥,难以应变。臣观祖宗以来,沿边要害,屯聚重兵,止以壮国威而消敌谋,盖所谓先声后实,形格势禁之道耳。若进取深入,交锋两阵,犹当杂用禁旅⑦。至于平日保境,备御小寇,即须专用极边土人。此古今不易之论也。
(节选自《宋史·苏轼评战》)
【注释】①知定州:指定州知州。②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③驰:驱马进击。此处指紧急情况。④缓急:危急之事。⑤常:规律。⑥素讲:预先谋划。⑦禁旅:禁军。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拂:
(2)而后喻 喻:
(3)止以壮国威而消敌谋 止:
(4)此古今不易之论也 易: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然 居 安 虑 危 有 国 之 常 备 事 不 素 讲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至于平日保境,备御小寇,即须专用极边土人。
16.有同学认为【乙】文《苏轼评战》可以作为【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实论据,你赞同吗 请说明理由。(4分)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孙颖莎在题为《有我》的演讲中说:“我们永远奔赴热爱,不害怕梦想有多高,远方有多远,我们永远坚定执着,有着打不倒的倔强。从向往光到理解光,从追逐光到用力发光,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荣光。”
奔赴“热爱”,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多可能,让成长过程更加大放异彩。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奔赴热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3)不少于600字。
100
200
100
200
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⑤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xiàn 信
(2) 街上断绝了交通
(3)①美国 ②埃德加·斯诺 ③毛泽东 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⑤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比如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同时也关心下属和群众。
3.(1)2024年十大流行语公布
(2)①【甲】处应把“确定”改为“确实”。
②【乙】处“《先查后用》”, 应该把“书名号”(《》)改为“引号”(“”)。
(3)示例:①我们应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重点,互联网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不能过度依赖甚至沉迷于游戏和追剧,而忽视了真正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②示例:在知乎、豆瓣等社区平台上提问,或者加入相关的学习群组,向里面的专家或同学请教。
③“垂询”是敬辞,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不能用于自己向别人提问。
二、阅读(55分)
【一】父亲的石柱(23分)
4.A (选项A,文章通过描述父亲为家打造石柱并以其坚韧品质影响“我”,确实突出了“硬实”品质对作者生活的深远影响,也体现了父亲对家庭的巨大支撑作用。但文章并未明确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这一点,而是更多地通过“象征”手法,将石柱视为父亲坚韧品质的象征。故选项A分析错误。)
5.(1)父亲要“我”像石柱一样硬实;(2)父亲病重时觉得自己还依然硬实。
6.(1)画线句子从动作描写的角度,生动地展现了“我”在转圈后头晕目眩、失去平衡的情景,同时也突出了石柱的坚硬和“我”的脆弱,为下文父亲鼓励“我”要像石柱一样硬实、勇敢做铺垫。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扎根在沙漠中的白杨”,形象地描绘了父亲在病中依然坚强不屈、坚信自己能战胜病魔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7.不同意这一观点。首先,文章前面提到的“人身是肉,柱身是石”“肉身哪能像石柱”是在描述“我”小时候对父亲话语的不理解,以及肉身与石柱在物质属性上的本质区别。其次,结尾处的“要像石柱一样硬实”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象征和比喻,指的是要学习石柱的坚韧、硬实和勇敢的品质,而不是说肉身要像石柱一样坚硬无比。因此,这两句话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8.(1)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韧不拔、勇敢无畏。
(2)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环境。
【二】(16分)
9. B
解析:
选项A,材料一提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诸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同样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并未说社会环境变化和现代科技发展是“主要原因”,只是列举了两个影响因素,故选项A错误。
选项B,材料三提到“目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抑郁,几乎无一例外都和养育有关”,并指出“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同时材料三还提到父母应倾听孩子内心、看见孩子的需求,而材料四也提到要关注孩子心里的渴望,这说明不关注孩子内心需求是养育中的一个问题,与心理抑郁有关,故选项B正确。
选项C,材料四提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连续20多年调查的结果都显示,在中小学生心目中,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有温暖的家,其次是有知心朋友”,但并未说“最幸福的事情只有拥有温暖的家和知心朋友,与其他因素无关”,故选项C错误。
选项D,材料四提到家长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精神环境需要做到“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从小帮助孩子培养伙伴关系”“培养孩子兴趣爱好,鼓励多阅读”,但这并不是全部,只是一个概述,故选项D“只需做到……”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因此,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三】(16分)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3.(1)拂:违背(2)喻:明白,了解(3)止:仅仅,只是。(4)易:改变。
14.然/居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
15.(1)通过这些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至于平时保卫边境,防备抵御小股的敌人,就必须专门任用边境地区的当地人。
16.示例:赞同,理由如下:
《苏轼评战》中,苏轼指出北宋与北边长久和平后,沿边各郡军政松弛,将骄卒惰,边备空虚,但苏轼仍居安虑危,提出加强边防以备不虞的建议。这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观点相吻合。苏轼面对和平局面,没有沉迷享乐,而是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机,并提出应对措施,这正是“生于忧患”的体现。因此,《苏轼评战》可以作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实论据,进一步证明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国家的重要性。
三、写作(55分)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