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必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和表现。
读图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景观特征
通过观察图表,描述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树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的观念。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归纳
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课时五
拓展延伸
地带性指自然带沿某一方向延伸和按某个方向更替的现象;
非地带性指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干扰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使自然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区域的两种属性,也是区域性的具体表现。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或不明显。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自然界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各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其所处自然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在没有海拔差异的理想大陆上,各自然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理想大陆北半球大陆东岸,自然带遵循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
理想大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自然带遵循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东西两岸向内陆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北半球理想大陆西岸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比东岸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纬度偏高。
地方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表现
举例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
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为温带荒漠带
“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且沿海岸南北向延伸很长
“块状”
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南美洲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热带雨林带
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热带草原带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为海洋,无陆地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
寒带苔原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较丰富
温带荒漠带
埃及尼罗河沿岸形成“绿色长廊”
尼罗河水的灌溉
热带荒漠带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地理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地区: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北极地区
理想状态分布:
南极:苔原带、针叶林带;
北极:冰原带
非地带性现状:无
成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无苔原带、针叶林带
洋 流
欧洲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
地形起伏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为温带荒漠。
水源
天山、昆仑山麓温带荒漠的绿洲。
陆地缺失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入内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冰川融水地下水丰富
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无苔原带、针叶林带
洋流
欧洲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
地形起伏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为温带荒漠
水源
天山、昆仑山麓温带荒漠的绿洲
(陆地缺失)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
(冰川融水地下水丰富)
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垂直带谱比北坡复杂。
(1)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
①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______带,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__________带,其
原因是________,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
成热带雨林带。
③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
状,其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的阻挡。
④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_________带,西岸为_______________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_____带的_____坡,降水____;大陆东岸为______坡,降水____。
苔原
南半球对应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热带草原
地势高
科迪勒拉山系
温带荒漠
温带落叶阔叶林
西风
迎风
多
背风
少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明晰概念
地区
形成原因
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地形:______高,气温低上升气流弱,降水少。
中美、澳、巴、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地形+大气环流:来自海洋的________________风迎风坡,降水多;
洋流:沿岸暖流的___________作用;纬度低。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的温带荒漠带
地形+大气环流:________山脉阻挡_____风深入(地处西风的背风坡)。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
地形+大气环流:东南信风为______风,降水少;安第斯山脉阻挡荒漠向东蔓延。
洋流:_____寒流规模较大,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海陆分布:南半球相应纬度缺少陆地
天山北坡山麓绿洲
高山__________(补给)和山地降水补给水源。
海拔
东南/东北信
增温增湿
安第斯
西
离岸
秘鲁
冰雪融水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局部水分差异、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的分布。
归纳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自然带
现实自然带
成因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对流运动弱,降水少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巴西东南部等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南美洲
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
西侧地区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南北方向延伸
俄罗斯远东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东西伯利亚山地,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归纳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自然带
现实自然带
成因
洋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
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
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向较低纬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
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
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归纳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自然带
现实自然带
成因
水源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的灌溉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无
陆地的缺失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为海洋,无陆地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影响因素
典例
海陆分布
北半球高纬度
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半球高纬度
无分布(原因是该区域绝大部分是海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
西侧:温带森林
东侧:干燥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局部环流
和洋流
信风带大陆西岸:海岸带形成沙漠(离岸风及沿岸寒流影响)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达60°N以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局部水分变化
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
局部地热异常
苔原是冰岛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分布着草甸
人为作用
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
影响非地带性的因素
如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甲—丁自然带分布特征的形成因素主要是( )
A.洋流、大陆轮廓 B.热量、地形
C.地形、大陆轮廓 D.热量、洋流
16.有关甲、丁两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处西侧山麓自然带相同
B.两处雪线高度不同
C.甲处自然带谱较丁处复杂
D.两处东侧自然带相同
课时作业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地方性分异规律
课时六
图示-菲律宾中部保和岛“巧克力山”景观
活动探究-“巧克力山”
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深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森林茂密。但是,岛上1000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称谓由此而来。
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热带季雨林
讨论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巧克力山所在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形成的小山丘,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较薄;且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被冲毁流失;故巧克力山因土层薄,而难以生长树木。
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5月份。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每年3~5月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干季,降水少。5月是当地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期,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草类干枯,转为褐色,是最佳观赏时间。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五
地方性分异规律
滨海平原
冲积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
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渡性洼地地区。
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明晰概念
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
滨海平原
图甲为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在B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受海陆位置影响,属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分异规律 D.受地形影响,属地方性分异规律
听课手册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图甲为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2.在图乙中,D处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
D.受冬季风的影响,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听课手册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重复性则表现为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例如: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墚、峁、土石山等之间同一类地形单元里。
地方性分异规律
明晰概念
重
复
性
地方性分异还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
例如:丹霞地貌中坡麓、坡面、坡顶由于坡度的差异,导致植被生长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异
地方性分异规律
明晰概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
(水分不足)
常绿硬叶矮林
丹霞地貌的地方性分异
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
例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多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地方性分异规律
明晰概念
花岗岩山坡上的油松
石灰岩山坡上的柏树
山地阴阳坡植被的差异——地形(坡向)
阴坡:光照弱,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
阳坡:光照强,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不利于森林生长
秦岭山脉的垂直自然带
4. 地方性分异规律
成因:
地方地形的差异:如华北平原的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期间还有两个过渡性的洼地区。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地方气候的差异: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
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如
(a)丹霞地貌:坡麓、坡面、坡顶的坡度差异导致植被生长出现分异;
(b)干旱地区:阳坡植被稀少,阴坡植被茂盛;
(c)温带湿润地区:地势高而陡 (降水易转化为地表径流→水分较少)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地势低洼(汇水丰富→水分较多)生长草甸植被,只有地形平坦且高度适中(水分适中)的地区生长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的差异 / 岩性和土质的差别: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课时作业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2023.1浙江)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
1.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2.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A. B. C. D.
西坡为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
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产生焚风效应
横断山区
存在地区:
横断山区
形成原因:
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存在焚风效应
不考虑迎风坡与背风坡
考向1 地形与非地带性
河谷地带本应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却大多干旱少雨,甚至一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它们被称为“干热河谷”。据此回答(1)~(2)题。
(1)按照地域分异规律,这些“干热河谷”的谷底应分布的植被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与草甸
C.亚热带草原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干热河谷”的成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热岛效应
D.焚风效应
亚热带季风气候
非地带性现象
季风环流影响,理应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距海近
城市
高原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在生态建设中,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在湿润地区一般可以推广植树造林,但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
在较为干旱的地区,要注重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灌丛群落,使乔木树种、灌木树种、草本植物形成合理的结构,而不能单纯种植乔木树种。
草原自然带,自然地理条件并不适合于树木生长,主要措施应该是恢复草被,而不能大规模植树造林。
在不适合垦植的土地上开垦耕作,势必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因此需要退耕。退耕后的土地也应该因地制宜,在森林自然带主要应退耕还林,在草原自然带可退耕还草,在湿地区域宜退耕还湖。
比如:
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
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
组成要素的差异导致整体的差异
地域的差异形成自然带
地带性分异
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分异
规律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课堂小结
水平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主导因素:热量
主导因素:水分
主导因素:水热组合
影响因素: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