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 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6 21:24:32

文档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
1.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他生就一幅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jiá( ),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蜜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脸庞( )胡髭( )两jiá( ) yǒu( )黑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颇有”的“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有以下解释,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A.偏;不正。 B.很;相当地。
(4)语段中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本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
【答案】(1)pángzī颊 黝
(2)幅改为副;蜜改为密
(3)B
(4)比喻 外貌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注意“髭”读“zī”,不要读成“cī”。注意“黝”的正确书写。
(2)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幅”与“副”,“蜜”与“密”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B.根据语境“颇有长者风度”可知,选文中意思是说托尔斯泰很有(相当地有)长者风度。故选B。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和描写手法。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是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中的明喻。
由文段中“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长髯覆盖了两颊”“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可知是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愚钝(dùn) 尴尬(gà) 粗劣(lüè) 轩昂(xuān)
B.侏儒(zhū) 粗糙(zào) 甲胄(wèi) 纠缠(jiū)
C.广袤(mào) 无垠(gēn) 掩饰(shì) 鬈发(quán)
D.敦实(dūn) 颔首(hàn) 锃亮(zèng) 长髯(rán)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项,“劣”应读“liè”;B项,“糙”应读“cāo”,“胄”应读“zhòu”;C项,“垠”应读“yín”。据此,答案为D。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平庸粗制滥造平淡无奇引人注目
B.粗鄙藏污纳垢郁郁寡欢诚惶诚恐
C.笼罩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D.禁锢颔首低眉麻木不人黯然失色
【答案】D
【解析】考查字形的识记。D项,“麻木不人”应为“麻木不仁”。据此,答案为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短视频创作与传播应坚决抛弃那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的粗放型发展思路,自觉把用户的审美体验放在首位。
B.这座身材高挑而轻盈、外部结构简洁而新颖的超高建筑耸立在香港中环的密集群楼之中,如鹤立鸡群。
C.听说离家十多年的哥哥要从外地回家,爸爸妈妈都在堂屋中正襟危坐等着他。
D.事实也不断证明,评论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且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A.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与语境相符;B.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与语境相符;C.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用在这里属于用错对象;D.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与语境相符;故选C。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B.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C.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D.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什么”表疑问,后面用问号;“就这么个侏儒”表惊叹、疑惑,后面用叹号。故选C。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汉字从古代发展到现代,出现的字成千上万,这样的符号能够为人所使用,肯定不是杂乱无章的。
B.我生在农村,从小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改变农村面貌植根心底。
C.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用料之精湛、做工之精细,不亚于南方其它刺绣。
D.古人说,煮茶的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煮出来的茶,汤清亮,茶味浓。水质虽然不好,味道就差多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B.成分残缺,应在“改变农村面貌”后加“的愿望”;C.搭配不当,“用料”与“精湛”搭配不当,可把“精湛”改为“讲究”;D.关联词搭配不当,“虽然”与“就”搭配不当,将“虽然”改为“如果”“要是”等;故选A。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中“在额头上”作补语。
B.“树根”是名词,“灰白”是形容词。
C.“不管”是连词,“留下”是动词。
D.“朝上倒竖”是主谓短语,“滔滔白浪”是偏正短语。
【答案】D
【解析】D.“朝上倒竖”是偏正短语,“滔滔白浪”是偏正短语。故D错误,选D。
8.下列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这句总结式的一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平常人的外表。)
C.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答案】D
【解析】D项对语句理解有误。选项的最后“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句范围太大,于现实无据,理解错误。
9.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眼”的世界。
(1)[“眼”中辨字体]下面四幅“眼”字书法中,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
A.B.C.D.
(2)[“眼”中表真情]茨威格正是抓住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其心灵。阅读下列两个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比喻句,试着另写一句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②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答案】(1)D
(2)这道目光就像闪电,瞬间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解析】(1)本题考查书法欣赏。
A.行书;B.草书;C.篆书;D.隶书;
故选D。
(2)考查仿写。
开放类试题,运用比喻的修辞,仿照例句的格式,表现托尔斯泰眼神的锐利即可。
如:这道目光像一把锋利的投枪,带着风声和巨大的气势向人词来,让人无处躲藏。
10.八年级(1)班拟举行以“走近列夫·托尔斯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对联巧评价】根据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了解,用一副对联评价列夫·托尔斯泰。
上联:三尺侏儒相貌丑陋
下联:
(2)【制作资料卡】语文老师需要制作一张人物卡片,向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请你设计这张卡片栏目。
(3)【名言谈启示】阅读下面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至少写两点)
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他去请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在有的那么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
【答案】(1)示例:百年巨人文笔赫煊
(2)姓名、国籍、简介、代表作、名言等。
(3)①有才能的人从不会高估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②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解析】(1)本题考查对联拟写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字数相等,词性一致;句式相同,位置相当;语意相关,上下衔接;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联结构为: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示例:百年巨擘文学卓著
(2)本题考查设计能力。
应依据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一生著作等来设计卡片的内容。例如卡片可以包括他的姓名、国籍、生卒年月、代表作、人物评价等。
(3)考查阅读启示。
联系“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可知,这位青年明显认为自己有着杰出的才能,所以才会想着一举成名。由此可得启示:人不能高估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
联系“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可知,人不能高估自己,越是高估自己,自己的价值就越渺小,就越难以进步。所以人要谦虚低调。由此可得启示: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阅读《眼睛》,完成下列小题。
眼睛
郭枫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 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 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上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③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
⑤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被这一片暮色震撼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⑧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
⑨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远的。”
⑩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
“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中,我懂得应该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
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11.文中第⑤段列举了“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和“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这些眼睛中一定不包括 的眼睛。
12.联系全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2)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
13.文中第②段写道:“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联系全文看,“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14.文章具体写了哪两件事?作者分别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5.文章写“我”在黄昏赶路时遇到一位失明老人,“我”真想伴他走一程……但“我”终于先行了。 你认为“我”该不该“先行”?为什么?
【答案】11.孩子
12.(1)旅店。(2)实现人生理想的境界。
13.①乌黑的小眼睛;②眼睛里充满憧憬,没有丝毫阴影;③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④从乌黑的小眼睛中可以窥见自由而明朗的灵魂。
14.文章分别写了“我”看孩子的眼睛和双目已盲的老人的行走。作者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中, 懂得了应该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仍坚毅行进的姿态中,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
15.示例一:应该先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且“我”和老人素不相识,何况,老人也表明了态度。
示例二:不应该先行。老人是盲人,在路上独自行走很危险。
【解析】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根据第五段中的“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可知这些眼睛中一定不包括孩子的眼睛。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12.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题时要解释词语本义,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指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第一句话中的“宿店”用的本义,也就是旅店的意思。结合第二句话的语境可知,此处的“宿店”用的是比喻义,比喻人生理想的境界。据此理解作答。
13.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依据第二段中的“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第三段中的“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和“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第四段中的“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这些语句筛选概括作答。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文一共详细刻画了“我”所看到的两双眼睛:一双是小孩的;一双是盲人的。前者告诉我们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后者告诉我们奋力前进的意义。最后一段点明了文章主旨,应该用一双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观察生活。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第14段中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进的意义”概括作答。
15.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
作答本题时,无论认为应不应该都是可以的。答“应该伴行”,可从老人是盲人,行走不便且危险的角度分析作答;答“不应该伴行”可结合老人已经表明态度的角度来分析作答。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列夫·托尔斯泰
1.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他生就一幅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jiá( ),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蜜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脸庞( )胡髭( )两jiá( ) yǒu( )黑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颇有”的“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有以下解释,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A.偏;不正。 B.很;相当地。
(4)语段中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本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愚钝(dùn) 尴尬(gà) 粗劣(lüè) 轩昂(xuān)
B.侏儒(zhū) 粗糙(zào) 甲胄(wèi) 纠缠(jiū)
C.广袤(mào) 无垠(gēn) 掩饰(shì) 鬈发(quán)
D.敦实(dūn) 颔首(hàn) 锃亮(zèng) 长髯(rán)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平庸粗制滥造平淡无奇引人注目
B.粗鄙藏污纳垢郁郁寡欢诚惶诚恐
C.笼罩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D.禁锢颔首低眉麻木不人黯然失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短视频创作与传播应坚决抛弃那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的粗放型发展思路,自觉把用户的审美体验放在首位。
B.这座身材高挑而轻盈、外部结构简洁而新颖的超高建筑耸立在香港中环的密集群楼之中,如鹤立鸡群。
C.听说离家十多年的哥哥要从外地回家,爸爸妈妈都在堂屋中正襟危坐等着他。
D.事实也不断证明,评论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且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B.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C.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D.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汉字从古代发展到现代,出现的字成千上万,这样的符号能够为人所使用,肯定不是杂乱无章的。
B.我生在农村,从小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改变农村面貌植根心底。
C.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用料之精湛、做工之精细,不亚于南方其它刺绣。
D.古人说,煮茶的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煮出来的茶,汤清亮,茶味浓。水质虽然不好,味道就差多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中“在额头上”作补语。
B.“树根”是名词,“灰白”是形容词。
C.“不管”是连词,“留下”是动词。
D.“朝上倒竖”是主谓短语,“滔滔白浪”是偏正短语。
A.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这句总结式的一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平常人的外表。)
C.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9.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眼”的世界。
(1)[“眼”中辨字体]下面四幅“眼”字书法中,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
A.B.C.D.
(2)[“眼”中表真情]茨威格正是抓住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其心灵。阅读下列两个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比喻句,试着另写一句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②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10.八年级(1)班拟举行以“走近列夫·托尔斯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对联巧评价】根据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了解,用一副对联评价列夫·托尔斯泰。
上联:三尺侏儒相貌丑陋
下联:
(2)【制作资料卡】语文老师需要制作一张人物卡片,向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请你设计这张卡片栏目。
(3)【名言谈启示】阅读下面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至少写两点)
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他去请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在有的那么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
阅读《眼睛》,完成下列小题。
眼睛
郭枫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 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 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上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③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
⑤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被这一片暮色震撼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⑧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
⑨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远的。”
⑩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
“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中,我懂得应该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
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11.文中第⑤段列举了“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和“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这些眼睛中一定不包括 的眼睛。
12.联系全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2)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
13.文中第②段写道:“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联系全文看,“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14.文章具体写了哪两件事?作者分别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5.文章写“我”在黄昏赶路时遇到一位失明老人,“我”真想伴他走一程……但“我”终于先行了。 你认为“我”该不该“先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