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向死而生---我与地坛》备课资源(课件+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向死而生---我与地坛》备课资源(课件+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3 22:01:04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史铁生简介史铁生当代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治疗,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史铁生截瘫后,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每周要做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并从中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开始了对人生改造也开始了创作生涯。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用生命的呐喊唤醒激励了无数对人生消极悲观的人。

2010年12月30号史铁生突发脑溢血,12月31号现代文学的一颗巨星闪耀了31年后悄然陨落。 作品解读 《我与地坛》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与年少懵懂给母亲留下遗憾的无比愧疚。
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本课思考
请找出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我与地坛本课思考
1、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作者当时的处境如何?

2、“独自”到地坛去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3、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说说看。本课思考 作者为什么选择地坛做他的逃避之地,找出描写地坛的文字,并思考地坛公园的特点?
荒芜但不衰败
本课思考 “我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作者在那儿想明白了什么问题?

死去还是活着?

活下去!
本课思考 作者决定活下来,但怎样活呢,地坛给了我哪些“活着”的启示?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品读文本本课思考用光明 照亮坎坷
落寞的时候,要学会高歌昂扬
面对人生的冬天,心中怀有希望。
忧郁的时候,学会镇静。
暴风骤雨来临时,要回忆曾经的美好。
坦然面地人生的困境 我与母亲本课思考 作者说他“当年总是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个难题是什么?

知道我心里的苦闷,愿意让我出去散心。但又怕我想不开,走向极端。想问而终于不敢问

本课思考 母亲在我去地坛的日子里,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呢?
1、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2、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这苦难也只好好来承担”。
3、母亲会去园子里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本课思考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疼爱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
意志坚忍的母亲

母亲在世时,作者不能理解母亲的苦心。母亲去世了,他陷入深深地痛悔中,文章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思考:母亲教会了我什么?

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怎样活? ——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
给我们的启示1. 尊重父母和一切对我们好的人,学会感恩他们,回报他们。
2.敢于勇敢的面对残酷的现实,并重振旗鼓,继续自己的人生。
3.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学会随时思考,从中获得精神的标高与生命的感悟。《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中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创新的语言。 3、评价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重点难点】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中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评价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设想】 本文是自读课文,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本文又是长篇散文(节选,仍较长),教者宜抓住重点章节,点拨疑惑,排除障碍,然后指导学生品读课文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文中精彩语句则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文学修养。同时,还需创设相应的氛围,通过恰当的手段,唤醒学生的心灵,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母亲的理解。 【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1、结合课后练习,阅读课文,初步体会其内涵和情感。 2、印发相关资料:《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预习案,了解作者。(投影作者照片)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务农,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面对残疾,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尤其是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
在轮椅上坐了几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不但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1981年即患严重的肾病,后来双肾功能衰竭,又发展为尿毒症,1998年始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但他仍能忍受病痛折磨,写下了新作《病隙碎笔》。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二、关于地坛。(投影相关照片)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zhī)神”之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
三、检查预习 提问:文章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写了“我与地坛”;那么第二部分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写了“我与母亲”。 (板书:地坛、我、母亲) 四、研读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我与地坛有什么关系? 提示: ①我去地坛干什么? ②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③地坛有什么特点? ④地坛给了我什么启示(筛选信息,找出文中关键字词和关键句) 1、讨论:我去地坛干什么? 明确:(第6节开头)“除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从中可看出“我”去地坛是沉思、思考问题。 (投影补充史铁生的经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在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西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为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回北京做了7年临时工,到街道工厂当工人。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黄金年华,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时,却不幸残疾。面对残疾,史铁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直面现实,勇敢地活下去,并拿起笔走向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提问:史铁生在地坛中思考,十五年来,他思考了些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思考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的身体残疾了, 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一死了之呢?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 生?第三个问题,我应该怎样活? (投影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在地坛思考的图片和思考的问题——结束 生命?为何而生?怎样活?) 3、提问: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而不去其他地方? 学生讨论:从第四节中有一句话“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和第五节有一句话“两条腿残疾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着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从中可以知道作者去地坛的原因。(宁静) 明确:在人口密聚、喧嚣的大都市,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这就是“我”喜欢去地坛的原因——宁静、安谧。 4、提问:地坛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筛选信息,找到关键句和关键词。 (投影有关地坛的图片) ①学生读有关段落(1—3节),筛选信息:废弃、荒芜冷落、沧桑、古老 ②第一至第三段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 明确:荒芜冷落(投影:地坛、荒芜冷落) ③齐读第三段。 地??? 剥蚀??? 淡褪 坛??? 坍圮??? 散落 ④明确:地坛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突出了地坛的荒芜破落。 5、作者为什么要写地坛的“荒芜”? 讨论明确:给作者提供了心情的背景,荒芜的地坛正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地坛荒芜,而“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地让我残废了双腿,没有工作,没有出路”;地坛也有创伤,昔日何等荣华,连皇帝也每年去祭拜,现在已无人关注,还有人肆无忌惮地践踏,但它仍然沉寂、宁静地呆在那儿,这使作者联想到自己,与地坛有“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荒芜的地坛很符合“我”当时的心境。在地坛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痛苦的心情得到了安慰,获得了积极进取的力量源泉。 5、提问:那么当时作者的心境怎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明确:失魂落魄(投影:失魂落魄)。为什么?(残疾、无工作、没出路) 6、提问:来地坛之前,由于双腿残疾而极端痛苦,有过死的念头,而来地坛,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为什么地坛使“我”得到了安慰,获得了源泉?地坛仅仅是荒芜吗?(“荒芜而不衰败”)。 课文哪些文字是描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的?(第三、五、七段)(投影:生机) 点拨:(第三节)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朗读第五节思考:充满生机的有哪些景物?(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露水,草木)作者笔下的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果真如前所述,不明白为何要来这世上吗?作者明白了什么? 品味第五节的语言: “朵”:读之既能感受到蜜蜂停留在空中翼翅振动而形成的如雾一般的形态,又有袖珍型花朵一样的美,给人美感,给人希望。“蚂蚁疾驰而去”写蚂蚁想好就去做,作者有时也想到生活的出路,也有一种“疾驰而去”的狂想。“蝉”蜕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露水”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它积累聚集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草木”竞相生长,弄出响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总结:这些景物充满生机,给作者带来希望。小昆虫和草木,它们知道自己虽很卑微且处于荒芜之地,但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向人们展示出色彩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正是由于小昆虫和草木们的生生不息使地坛不再衰败。 作者想到了,当然也明白了自己应当像园中的小昆虫和草木那样,虽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沉,而应当像它们那样找到自己的那份喜悦,为世界添一份活力与光彩,作者感悟之后,已经能够平和、豁达的打量死亡了。 7、提问:地坛给了我什么启示?(找出关键句) 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投影) 齐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明白了生死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该顺应自然。“我”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地想到死,应豁达的地面对死亡,平静地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地活下去的信心。在此“我”体会到生命的珍贵,生命的意义,从而走出轻生,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投影:“我”解读生死,地坛感化了“我”——残疾不消沉 珍爱生命? 走出轻生) 第一部分总结:从本部分感情脉络可见,作者由衷感激地坛,并从精神上依赖地坛,从心理上迷恋地坛。因为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声音:“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李乐微的精神家园是“空中楼阁”,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是“桃花源”,刘禹锡的精神家园是“陋室”,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就是“地坛”。 板书:地坛——精神家园 五、研读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8、引导 作者在地坛“想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答案,解答了生与死的问题,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只是史铁生自己一个人能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那就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爱和理解让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但这也使母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那么母亲给了“我”什么启示呢? 9、提问:母亲为我做了什么事? 学生讨论明确:“我”去地坛,她帮我,送我;“我”在地坛,她忧我,找我。 10、铁生是不是一开始就读懂母亲?在什么时候读懂母亲?读懂了母亲的什么? 明确:在母亲死后。 母亲理解“我”,她确保了“我”去地坛的权利;她甚至做好了所有母亲都不愿意作的最坏打算,“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她独自承受着儿子残疾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她活得很苦,但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那么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却不仅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形于色的痛苦,她的痛苦是加倍的,无法形容的。 课文最后说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 明确: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在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作者经过在地坛公园长期静思,参悟了人生意义,那么“车辙”就可以看作是他心灵求索的轨迹,这条轨迹是十分复杂的,有曲有直,有进有退,有交叉,有重叠,密密麻麻,错杂纵横,当然作者思索的结果可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开始他也许是这么认为,但在最后他明白了,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伴行,他的每一次绕行都没有把母亲甩下,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路的,这“脚印”就是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 (投影? 母亲理解我:默默地爱? 痛苦忍受) 11、作者终于逐渐读懂了母亲,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感人,读一读,体会一下。 让学生自由发挥:读、体会 12、提问:作者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齐读第九节。明确:读懂了母亲的苦难、母亲的艰难命运、母亲毫不张扬的爱,还有母亲坚韧的意志,也读懂了母亲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也使“我”更加坚韧地生活。 投影:默默地爱?? 痛苦忍耐 ???? 承受苦难??? 坚韧生活 总结:这也就是说,母亲的整个人格形象,感召着作者坦然面对厄运,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以母亲是“我”的人生路标。 板书:母亲——人生路标 13、总结课文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就不难发现,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是紧密相连的,前者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第二部分末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帮“我”解决了为何而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他们都给了“我”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他们都给了“我”生命的启示——感悟生命 板书:感悟生命 六、延伸 14、老师范读史铁生另一篇解读母亲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投影:《秋天的怀念》) 15、欣赏满文军的《懂你》(投影歌词、播放音乐,让学生也唱起来) 结束语:今天听这首歌,和往常是否有点不一样,我们是否读解过自己的母亲,是否试着去解读母亲,是否去解读所有爱我们的人,是否为爱我们的人更好地生活。希望我们为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好好地活,好好地活! 七、作业 1、阅读《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五部分。 2、解读母亲,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写出真实感受。
?
附板书 ?????????????????? 我 与 地 坛 ??????????????????? 史铁生
地 坛?????????? 精神家园 ↓???? ↓ 我????????? 感悟生命 ↑???? ↑ 母 亲???????????? 人生路标
附资料: 合 欢 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984年11月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园神告诉我:接受活着的事实,像芸芸众生那样活下去。抱着心中的希望,做活着该做的事情。看看园中的那些普通而真实的生命,还有苦难的母亲,告诉自己,活,要靠自己!不要与命运讨公道,不要和上帝论公平,坚韧地活下去,寻找那条救赎自我的路……)
歌曲:懂? 你 歌手:满文军
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