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方
曹文轩
设计思想
阅读的本质是吸纳、对话,写作的本质是释放、告白。从作者角度看,创作是释放自己的情感,向世界告白自己对宇宙、对人生的发现。从读者角度看,阅读是理解文本的精神意蕴,领略文本言语表达的智慧,并对它们作出阐发或质疑。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成熟的阅读者非但应该披文入情或批文入理,更应该对文章的精神意蕴作出自己的思考、评判,或认同或批判,同时,还应该对作者的言语表达的智慧作出考量。愚以为,对照这条标准,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阅读。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不始终牢记这一点。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我想,这也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
教学内容分析
《前方》这篇文章立意深刻。文章从摄影作品写起,把照片中的人物分为两类——远行与归家,暗合人性中的两大互为矛盾的渴望——流浪与回归。由“远行之人”展开联想,想到: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由“归家之人”想到归家之因: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由“归家”又想到人对“家”的渴求而不易得。在此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地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悲剧实质:终其一生,都在找“家”,都行走在“苦旅”之上。而且,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家”。这样深的立意,一般学生是无法体察的,因此对之阐发、质疑是非常必要的。
《前方》这篇文章情感深沉。作者怀着悲悯之情观照世态人生,情感蕴涵很深,又极绵厚。
教学目标
1、入乎其内,把握文本中作者的人生思考。
2、出乎其外,培养自己的读图能力,与文本展开对话。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人称我们现在的时代为读图时代。的确,一张图片负载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对一张图片进行解读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张摄影作品。
理清文章思路
㈠曹文轩先生读这幅摄影作品,读出了什么?
A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B人生实质上是一切苦旅
㈡为什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齐读第3、4、5、6、7段
分层次,列要点
①祖先为生存不断迁徙奋进的习性,欲望成为人们无意识的积淀。
②外界的诱惑
③身心受不了家的压迫(束缚)
④理想的召唤
㈢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A一路受着皮肉之苦(身体上的苦)
B精神之苦 心灵之累
惶惑与茫然
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探讨:作者以车中人们的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论证了“人生是一场苦旅”,你觉得论证严密吗?
不对!皮肉之苦是物质条件太差造成的。
朗读“当然……,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理解: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好些吗?
好不到哪去。
精神上的苦是一样的。
㈣既然人不得不离家,既然人踏上了人生的苦旅,那么他的精神境遇又是怎样的呢?
三重悲剧
A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B人无法还家
C既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含义不同: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
普通的生养之地 心灵家园 精神的栖身之所
物质的家 ≠ 灵魂的居所
2、引用一系列古诗文,用意何在?
A 一方面,表明人总是“时时刻刻地惦记着自己的家和家乡。”
B 另一方面,表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三、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A §7 苍茫的前方:指未来和理想
钟声、鼓乐:前进的动力
B §9 家:家园
前方:理想,是离家出走的方向,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眼中与心中:指现实与理想
C §12 无边的旷野:指人没有精神归宿
四、A自己解读照片,给照片题词或题一句话,点亮照片的主旨。
照片要素
特点 想象
联想感悟
示例:② 人
负重:疲惫、抗争、神情坚毅
人生的悲剧实质,对自己命运的悲怆理解;对命运奋力抗争的壮怀
作者:① 人
分作两类:归家 颠簸、东倒西歪
远行 惶惑 茫然
①人有……欲望
②人生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⑤ 人
为别人而活
游戏人生
为生活拼搏并
永远争当第一
扮演哀怨角色
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③ 人
受苦 阴郁、愁恨、悲观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尼采)
④ 人
分作两类:成——得意
败——忧伤、怅惘
①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
②心的本色该是荣辱不惊、处变不乱
⑥ 人
少 憧憬
青 奋斗
分作:中 收获
老 盘点、品味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⑦ 人
生活的重压下
正视现实、不忘理想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B交流
C完成一篇作文
附录 板书
读图——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苦旅——精神境遇
课件18张PPT。 前方
曹文轩扫清字词障碍:迁徙(xǐ) 袭击(xí)
按捺不住(nà)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惑(huáng) 温馨(xīn)
惦念(diàn) 崔颢(hào)
曹文轩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由摄影和散文构成的, 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这是摄于印度的一帧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生存状态?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想法。
?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曹文轩先生读这幅摄影作品,读出了什么?整体感知: 探讨:1、 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那么人 离家的原因有哪些呢?二、外面世界的诱惑三、出自无奈四、前方的召唤一、人有离家与远行的习性2、迅速浏览第10段,怎样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是一句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文章借用画面将其形象化。为了加深旅途辛苦这一印象,另外补充了钱钟书先生《围城》的一些片段:
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坐姿,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几乎不相信会有到站的时候。
皮肉之苦: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颠簸 东歪西倒
精神之苦:
惶惑 茫然
不安 无奈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在拥挤的车厢,颠簸的旅途中,人生真是一场苦旅。然而,作者的用意是这样的吗?如果换了舒适的环境,旅人们的心情就一定会舒畅吗?文章说:“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为什么这样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实质上”这几个字可不可以去掉?文章有什么根据。 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人似乎永远在寻觅,永远在流浪,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永远找不到精神的归宿,其中的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苦”。
3、人的悲剧性实质1、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 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2、人无法还家 3、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把握词语的语境义A §7 苍茫的前方:指未来和理想
钟声、鼓乐:前进的动力
B §9 家:家园
前方:理想,是离家出走的方向,是精神 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眼中与心中:指现实与理想
C §12 无边的旷野:指人没有精神归宿自己解读照片,给照片题词或题一句话,点亮照片的主旨摄影作品在路上离家对前方的幻想出自无奈外面世界的诱惑人的天性(理想的召唤)汽车欲望家路前方(流浪)命运内心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心灵家园 人生之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摄影作品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东歪西倒惶 惑
茫 然精神之苦皮肉之苦钱钟书、丰子恺的作品中的场景坐在豪华舒适的交通工具的人苦旅者精神人的悲剧性 实 质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还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遮风避雨的
实在的家心灵的家园
精神的归宿小结: 因为人要不断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作者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是纯粹的哲学层面上的使用他们。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么,都是“苦旅者” 。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表面上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 最美的地方总是对岸。
此心安处是吾乡。“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旅途:人生的旅途。
流浪:人生之路上的奔波、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