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前 方制 作 者:张 兰单位:江阴长泾中学这是摄于印度的一帧照片,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注意照片的整体特征和人物的细节)这是一幅照片,摄的是印度汽车上的一幅画面,画面中人物神态各异,有迷茫,有惶惑,有对未来的期望。他们或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或为了理想而打拼天下。画面用破旧的车厢来衬托旅人生活的贫困和在贫困中奋力改变现状的可贵以及摄者对旅人理想实现不了的同情。
打开课本63页,看看作者怎么写的。梳理结构,整体感知 请学生浏览课文,研读文本。思考: 第三专题的主题叫“月是故乡明”,选入的文章都抒发了思乡之情,思乡也就是渴望回家;这篇文章却写“离家”,归在“月是故乡明”专题合适吗?筛选信息,寻找根据。 筛选信息,寻找观点: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9节中关键句“即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___人在流浪中念家;人无法还家;即使回了家也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文章结构前方 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引起下文(1)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2-9)人生是一场苦旅(10-11)引导进一步思考(12)离家前方苦旅心灵家园前方迁徙诱惑无奈理想我们的先民,从人口稠密的河谷地带向人烟稀少的未开化地区迁徙,前路茫茫,但不能停下迁徙的脚步。远古狩猎时代的先民,一路追逐着动物,动物逃窜的行踪,就是他们迁徙的方向 。从亚洲北部的高原,一路追赶,一路迁徙。狩猎的人们逐渐分散于新大陆,演变成新的人种——印地安人。若没有迁徙,人类如何从起源地遍布地球?人类有迁徙的习性和离家的欲望 外面的世界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潘洗尘《六月,我们看海去》;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苏州中学的高中生,朱墨,写了一本书叫《背起行囊走天下》。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摩西是犹太人的领袖和民族英雄,他曾率领60万犹太人为摆脱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从埃及出走, “因为不屈服于奴役,所以他们选择了流浪”,摩西带领他的族人出埃及,代表着一种新的自由.理想的召唤 男儿立志出韶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17岁离家时所作的一首诗,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坚毅豪迈。
我们有没有幻想着, 有一天能怀着少年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情去浪迹天涯,爬火车、宿露营、越险峰、过草地,去收集许许多多的痛苦和幸福?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①游侠诗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
②老年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其间的苦楚,难与言说。
③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
④冰心,最早也是作为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关注。
⑤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呼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没有比远行更销魂!史铁生 《我与地坛》20岁双腿瘫痪,十几年里再也没有离开家门,他的精神却在流浪,自我放逐在地坛的荒芜衰败间,心灵流浪后,他终于找到了灵魂家园的入口。“即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地 坛
史铁生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
路 坑洼不平
车 拥挤不堪
旅途 不安、无奈、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在拥挤的车厢里,颠簸的旅途中,人生真是一场苦旅。这“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身体的辛苦。 如果物质上富足,旅途中有舒适的环境,旅人的心情就一定舒畅吗?思考与讨论精神苦旅! 人生苦旅,其中的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苦”。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生命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的历险,人生的至美风光就在险峻的巅峰;对于生命终级目标的苦苦思索与追求,注定了我们永远在路上。
精神苦旅。然而真正的人生苦旅经历者,总有一种道义的力量在支撑他们。孔子周游列国,耶苏传道耶路撒冷,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的文化苦旅、生死苦旅、革命苦旅,成为人类进程中的神圣的片段。
人的悲剧性实质孙犁《老家》
“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我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他已明白地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最美的地方总是对岸。
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白居易
课外拓展阅读推荐《家是地球的中心 》 谭延桐
《害怕回乡》 刘志坚
《乡梦不曾休》 黄永玉???
??????《前方》活动单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
3、学习本文立意上“反弹琵琶”的写法。
二、学习流程
预习单
1、阅读圈划《创新方案》p47-48,并整理重要信息。
①曹文轩 人物档案
②摄影散文:
2、文中诗句的整理:
3、完成《创新方案》47-48页的基础题。
4、找一找:
①找出文中观点性语句。
②找出本文的文眼。
③文章第几小节中所写的“家”,就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家”了?划出句子,并作分析。
研学单
活动一、思考并回答
1、概括为什么人们会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在第三节中,作者写电视上动物的迁徙的宏大场面有何用意?
3、概括作者在文中揭示的人类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
4、作者举崔颢的例子,有何作用?
活动二 延伸与探究:
“月是故乡明”专题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相似之处,却又各不相同。比如在内容上“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文章谈的主要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以及爱国之情等,第二板块进行了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精神的家园,心灵的皈依和栖息地。在写法上也不尽相同,比如《想北平》极力写故乡的美,家乡的好。而《我心归去》却写了许多故乡的贫瘠、落后甚至脏乱,二者还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方》却从离家落笔,展开联想,层层深入,对人生进行探讨。你注意到了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续学单
阅读理解:
流浪与回归
——关于曹文轩的《前方》
曹文轩的《前方》实在是一篇美文。值得细细品味之处颇多。无论是新奇的立意、丰富的想象,抑或是优美、凝练、含蓄的行文,都给人留下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其中构成文章最大艺术魅力,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作者丰富深刻的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感的关怀与悲悯。
作者从摄影作品入手,若直面描摹画面或想象人们内心渴盼回家,都不足为奇。而作者却运用逆反思维: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曾有离家之举。接着非常自然的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此句一出,立刻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令读者眼前为之一亮。曹文轩先生无论治学还是创作,都很讲究独辟蹊径。这可以是一个体现。
接着作者从人类祖先的迁徙写起,到人类有了家,仍旧还得离家,甚至远行。读者不禁生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如睿智的长者引领读者去思考,并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列出了三条原因:外面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和前方的召唤。语言洗练、洁净,优美、含蓄。如写外面的世界的诱惑,寥寥数语,谈及各个方面,笔笔到位。作者曾说“文集不是收容所”主张语言要精美,经典,此处可以窥见一斑。
离家漂泊是人类内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怀。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困守一隅的人们来说,很有魅力,人们凭着想象绘出外界世界的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流浪的生活,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会生出厌倦的情绪。而前方的不确定性,却令人既紧张又新奇,既刺激又欢喜,既恐惧又渴盼。这种流浪就像一首朦胧诗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正如作者所说“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最具典型的当数游侠诗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还有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而冰心,最早也是一个远行者。作家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呼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没有比远行更销魂!
文章从第九节开始,有了一层更深的含义。曹文轩不愧为“学者型作家”,喜好哲学,使他对人生有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他在许多作品中都坚持或重视“悲悯情怀”,表现了他的人文关怀,读起来有了更多的深沉和厚重。文中写道“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显然,这里的“路”,并非实实在在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人来到世上,是命运所主使。“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这句话紧承上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转入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人的肉体在家,灵魂却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湾。心灵就会有浓重的漂泊和孤寂感。
有了第九节作铺垫,第十节的深化就水到渠成,作者先指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由这句哲理性的话语立刻又将视线转向摄影的画面,叙述场景,想象车中旅者的内心活动。写法灵活,自如变幻,更富有美感。又联想到钱钟书《围城》中拥挤的汽车,丰子恺散文中的苦旅。通过想象和联想,作者将旅行中的“苦”味含蓄的抒发了出来,使读者结合自身体验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智慧而深刻地指出:人生是一场苦旅,不论生活境遇如何,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苦旅者。上下文有严密的逻辑性,议论既启人心智,又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之情和大关怀。
精神的回归是漂泊的延续和结果。作者对家园之思的内涵有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质是对自身心灵的关照,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这种追寻犹如对宗教的皈依,圣洁,虔诚,庄重。《前方》表面在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人类精神状况的这三重悲剧: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回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显然,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和栖身之所。它是流浪者的一种沉甸甸的恋旧“回归”情绪。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相辅相成,这是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让人品咂不尽。
作者举到崔颢的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不算太远,他为何不回去?因为“他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而非实实在在的家。这种体验少年离家的游子最为真切。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诗句,离家多年,思乡情切,一旦得归,理应更喜,然而诗人已意识到,现实中的家恐怕并非心中所构建的温馨的理想家园。孙犁曾在散文《老家》中,有此种情怀的抒发和感慨,他曾有两句旧诗“梦中每逢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他说,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
如今,生活的快节奏和瞬息万变,使人们忙于现实,很少关照内心,富足的物质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极度孤独和空虚,从而人的一生始终存在还乡的愿望——寻找精神的家园。许多文人在虚构着自己内心的家园,如李乐薇的“空中楼阁”,琦君的“方寸田园”,他们都在找寻一方恬静的家园:适合心灵散步,眼睛旅行,能安放疲惫的心灵。
总之,《前方》这篇哲理散文,有哲学之光,艺术之灵。曹文轩先生曾说: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也时时激励自己要写经典文章,写美文。此文实为这种说法的有力见证。 (已发表)
《前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
3、学习本文立意上“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流浪在我们的眼里总是带着诗意的。三毛这个奇女子走遍千山万水,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她远离故乡,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今天我们将跟随曹文轩先生的脚步,走向《前方》,看看他对走向前方去流浪有什么思考。 (投影:课文《前方》的图片)
(师)这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摄于印度的一帧照片,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注意照片的整体特征和人物的细节,读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师生交流)
师:我把大家的意见汇总一下,这样来写一篇图片说明文字:(投影)
这是一幅照片,摄的是印度汽车上的一幅画面,画面中人物神态各异,有迷茫,有惶惑,有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或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或为了理想打拼天下。画面用破旧的车厢来衬托旅人生活的贫困和在贫困中奋力改变现状的可贵以及摄者对旅人理想实现不了的同情。
(师)这幅照片原来的题目叫做《前方》,我们来看看学者型作家曹文轩先生看到这幅图片是怎么想的?请大家把书打开到63页,集体读第一段,看看能不能用刚才的图片说明文字开头?
介绍曹文轩。(投影)简单介绍摄影散文。(投影)
二、梳理结构,整体感知
1、请学生浏览课文,研读课文。思考:
第三专题的主题叫“月是故乡明”,选入的文章都是抒发思乡之情的,思乡也就是渴望回家;而这篇文章却写的是“离家”,归在“月是故乡明”专题合适吗?筛选信息,寻找根据。(小组讨论交流)
提示:紧扣文本,抓课文的关键段、关键句。(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小组意见。)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九节中关键句“即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人在流浪中念家;人无法还家;即使回了家也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里的“家”,有的指实实在在可遮蔽风雨的家,有的指精神上的寄托与归宿,有的又兼而有之。“家”的概念一直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第九段中的“无家可归”指精神上的流浪。
所以,文章反弹琵琶,从反面落笔,表面是说人“离家”流浪,实质还是在写人的精神在流浪而渴盼“归家”,寻找一块精神的栖息地。“月是故乡明”,为什么身在异乡的人总是魂牵梦绕自己的故乡?因为故乡有养育我们成长的养料,有滋养我们灵魂和精神的甘霖。第二板块“乡关何处”,就是寻找精神的栖息地。所以这篇课文归在这里是合适的。
2.由此,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共12段,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三个部分。
第1节: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引起下文。
第2-9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10-11节:人生是一场苦旅。
第12节:引导进一步思考,人生的实质性悲剧。
文章层层深入,由离家,想到离家流浪的原因,引出前方的召唤,人对理想的追求;这样就由实实在在的流浪深化到人的精神上的流浪;从简陋拥挤的旅行到讨论物质富足的旅途中,精神却不一定愉快和富有,由此得出人生是苦旅,是精神苦旅。最后引发人生思考,人生旅途中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三、赏析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来讨论,评点,交流。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有疑异的地方。
1.品读自己喜欢的,产生共鸣的语句,并做出评点。
2.注意抓观点句,从不合常理、常情处入手。(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注意分析有双关语义的词语。
(一)“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评点与交流。
理出文章中人离家有4个原因。然后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产生共鸣的语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做适当的点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打出投影,进行点拨并提供资料,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投影)1、人类有迁徙的习性。
我们的先民,从人口稠密的河谷地带向人烟稀少的未开化地区迁徙,前路茫茫,但不能停下迁徙的脚步。远古狩猎时代的先民,一路追逐着动物,动区逃窜的行踪,就是他们迁徙的方向。从亚洲北部的高原,一路追赶,一路迁徙。狩猎的人们逐渐分散于新大陆,演变成一新的人种——印地安人。若没迁徙,人类如何从起源地遍布于地球?2外面的世界的诱惑
齐秦《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席慕容的那首《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支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归故乡。”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潘洗尘《六月,我们看海去》;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苏州中学的高中生,朱墨,写了一本书叫《背起行囊走天下》。
3、被迫而离家
摩西是犹太人的领袖和民族英雄,他曾率领60万犹太人为摆脱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从埃及出走,犹太民族“因为不屈服于奴役,所以他们选择了流浪”,他们出走埃及,代表着一种新的自由。
4、理想的召唤
孩儿立志出韶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17岁离家时所作的一首诗,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坚毅豪迈。我们有没有幻想着有一天能怀着少年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情去浪迹天涯,爬火车、宿露营、越险峰、过草地,去收集许许多多的痛苦和幸福?
(投影)离家去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
①最具典型的当数游侠诗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
②老年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其间的苦楚,难与言说。
③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
④冰心,最早也是作为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关注。
⑤艾芜,作家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呼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没有比远行更销魂!
总结:流浪是人的天性。离家流浪,有种种的原因:人类迁徙的习性和离家的欲望;外面的世界诱惑着人走出家门;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理想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呼唤他们前往。
第九节中关键句的理解:“即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投影)史铁生《我与地坛》20岁双腿瘫痪,十几年里再也没有离开家门,他的精神却在流浪,自我放逐在地坛的荒芜衰败间,心灵流浪后,他终于找到了灵魂家园的入口。
(二)“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交流感想。
(点拨提示)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哪里?路 坑洼不平
车 拥挤不堪
旅途 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为了加深旅途辛苦这一印象,另外补充钱钟书先生《围城》的一些片段:
(投影)
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坐姿,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几乎不相信会有到站的时候。
(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质疑情况引导)在拥挤的车厢里,颠簸的旅途中,人生真是一场苦旅。这“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身体的辛苦。如果物质上富足,旅途中有舒适的环境,旅人的心情就一定舒畅吗?
人生苦旅,是精神苦旅。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生命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的历险,人生的至美风光就在险峻的巅峰;对于生命终级目标的苦苦思索与追求,注定了我们永远在路上。
精神苦旅。然而真正的人生苦旅经历者,总有一种道义的力量在支撑他们。孔子周游列国,耶苏传道耶路撒冷,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的文化苦旅、生死苦旅、革命苦旅,成为人类进程中的神圣的片段。
(三)“人的悲剧性实质”——人在流浪中念家;人无法还家;即使回了家也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请学生朗读品味自己有感悟的诗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崔颢家在开封,离黄鹤楼不远,又不是没有盘缠,为何不回去?看来,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无独有偶,孙犁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感慨。
(投影)孙犁《家》节选:“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我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他已明白地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
(师)如何理解“人无法还家”?
(投影)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特拉克尔(二十世纪德语诗坛最杰出的诗人)诗人对故乡充满眷恋之情,却甘愿离开故土,因为理想总在彼岸,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是身处异乡,灵魂都在“永无休止地漫游”。
心的漂泊
从来没有港口
空空的行囊 空空的手
等待你蓦然回首
--刘浪《心的漂泊》
四、总结: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投影)“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最美的地方总是对岸。
我身本无心安是归处--白居易
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内心生活。“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当然不能总活在社会和世界中,但是,时时记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和世界的喧闹中沉沦。
——摘自周国平散文集《记住回家的路》
五、延伸与探究:
“月是故乡明”专题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相似之处,却又各不相同。比如在内容上“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文章谈的主要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以及爱国之情等,第二板块进行了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精神的家园,心灵的皈依和栖息地。在写法上也不尽相同,比如《想北平》极力写故乡的美,家乡的好。而《我心归去》却写了许多故乡的贫瘠、落后甚至脏乱,二者还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方》却从离家落笔,展开联想,层层深入,对人生进行探讨。你注意到了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课后思考)
六、教师总结,师生共勉:
人生苦旅,精神苦旅。一个真正的人永远都在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人在漂泊,精神也在流浪,但真正的人生苦旅经历者,总有一种道义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是永恒的!
附:活动单中部分习题答案
4、找一找:
①找出文中观点性语句。
②找出本文的文眼。 (第二节)
③文章第几小节中所写的“家”,就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家”了?划出句子,并作分析。(第12节,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2、在第三节中,作者写电视上动物的迁徙的宏大场面有何用意?
运用类比的表现手法,说明动物和人迁徙的“习性和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远行”,由动物及人,人物一理。
4、作者举崔颢的例子,有何作用?
用崔颢诗歌所蕴含的内心感受来证明精神家园的无处可寻,崔颢无法寻找心灵家园的伤感,也是不断在外闯荡的人们的普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