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海底世界
23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活动一
聆听海底声音
同学们,带上水中听音器,让我们去听一听海底的声音。
这种模拟声音的叠词,我们称之为“拟声词”。
谁能把你听到的声音模仿给大家?
嗡嗡 啾啾 汪汪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仿句:有的像( )一样( )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像( )的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一种像( )的声音,遇到危险时还会发出一种像( )的警报声。
你能通过想象,将句子补充完整吗?
咔哧咔哧
嘟嘟
嘀嘀
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朗读第3自然段时,是不是要读得大声一点呢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试着用这个词造句。
活动二
伴游海底世界
海底的动物不仅会发出有趣的声音,它们的活动方式更精彩!
学习要求:
1.自主学习:在第三自然段中用“ ”圈出动物的名称,用“ ”画出动物的活动方式,用“ ”画出动物的活动特点。
2.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海底动物 活动方法 活动特点
海参 靠肌肉伸缩爬行 慢
梭子鱼 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 快
乌贼、章鱼 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后退
贝类 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不动
你觉得哪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有趣?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慢
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快
章 鱼
乌 贼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移动。
海底的动物无数,作者独独选择了这几种动物为什么呢?
海里的动物,真是( )!
各有各的活动方式
活动三
观赏海底植物
下面让我们去观赏一下海底的植物吧。!
默读课文,思考:第5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你知道它的近义词吗?
差异
承上启下
再读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植物哪些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怎么体现的?
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颜色差异 大小差异
活动四
寻找海底矿产
!
资料交流:大海覆盖地球79%的面积,大海中蕴藏着哪些珍贵的资源呢?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拓展延伸教学设计
课题 海底世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海底世界》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七单元以“奇妙的世界”为主题,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海底的光线、声音、动物、植物和矿产五方面,向人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本文在表达上突出的特点是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部分每一个段落都明确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的。全文共7个自然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以问句开头,既吸引作者,也点明这篇课文要介绍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第二部分(第二至六自然段)。紧扣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大特点。其中第二、三自然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第二自然段主要讲海底是宁静的,光线是有变化的,第三自然段则补充说明海底虽然宁静,但借助水中听音器可以听得到海底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第四至六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产3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也回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问题,前后呼应。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海底世界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但是他们对海底世界充满好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读中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在读中学习作者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表达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平时通过课外书的阅读对海洋和海底会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课文难度不大,重点是了解课文的结构,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海底世界的特点写清楚的。继续巩固借助关键语句概况一段话的大意,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同时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以在本课授课环节,有仿句拓展练习,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提高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2.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3.能说出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4.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本课时重难点 1.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 2.能说出第4、5自然段是怎么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的。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提问: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一定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展示大海图片) 2.追问:海底光线奇异在哪里呢?(展示海底光线图) 师总结: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神奇的海底之旅吧。学生思考并回答大海深处的样子。 学生回答光线奇异在哪里。设计意图 通过清晰的海底图片以及简短的导入语,带领学生再次回顾并体会上节课所学到的海底的样子和光线的奇异,为本节课继续学习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打基础。环节二:品读课文,感受海底世界活动一:聆听海底声音 过渡:现在,让我们先去听一听海底的声音。同学们,来,带上水中听音器。 出示: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 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1.体会声音的美妙。 (1)播放课文音频。 (2)提问:孩子们,你听到了海底有哪些声音?(出示拟声词:嗡嗡、啾啾、汪汪) 这些声音都熟悉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声音,作者就是用我们熟悉的声音写出了我们所不了解的海底世界的声音。 (3)出示句子: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4)指名读句,感受声音的多样 2.体会表达方法的妙用。 (1)交流:你发现作者写作的秘密了吗? 预设: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了拟声词 (2)师生配合读文,感受表达方法的巧妙。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这些声音可真有趣,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师生合作读课文) (3)模仿句式,练习表达。 ①交流:咦?文中有个省略号,说明一定还有更多的声音。你听到了吗?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句式:有的像( )一样( ) ②除此之外,海底的动物在不同时候会发出不同声音,请你试着想象一下。 例句:他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 )声音, 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 )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 )警报。 ③小结: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加上你们的描述,海底的声音更动听,更美妙了。 3.理解“窃窃私语”,指导朗读。 师: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朗读第3自然段时,是不是要读得大声一点呢?(不是) 出示: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师:哪个词最能说明海底并不喧闹? (2)学生表演“窃窃私语”,教师点评。 (3)全班再读第3自然段。 活动二:伴游海底动物 过渡:你们知道吗?海底的动物呀,不仅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它们的活动方式更精彩! 出示: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动物活动方法活动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速度慢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速度快乌贼、章鱼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后退贝类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不动
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汇报交流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海底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是怎样的呢? (1)海参:体会海参极慢的活动特点,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①提问:我们走4米需要多久?找一个同学试试。我们只需几秒钟,它却要花整整一个小时,可真够慢的。 (2)梭子鱼:体会梭子鱼极快的活动特点,指导朗读相关语。 ①出示梭子的图片,师介绍:梭子是在织布机上用来织布的一种机件,织布时它的工作速度、频率极快。 ②小结:原来身体像梭子的鱼是穿梭前行的,难怪它每小时可以前行几十千米。 (3)乌贼和章鱼:体会乌贼和章鱼后退的活动特点,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①学生表演理解反推力 (4)有些贝类:体会贝类的顽皮,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句子比较,体会表达方法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移动。 提问:贝类明明是巴在轮船底下跟着移动,作者在文章里却说它们“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你觉得这样写妙在哪里? 预设:作者把贝类当作人来写,把它跟着船的移动当作是免费的长途旅行,把贝类当成了我们旅行中的同伴了,多生动、多有趣的表达! 4.体会写作方法:海底的动物无数,作者独独选择了这几种动物,你发现他写作的高明之处在哪呢? 小结:这些动物的活动极具代表性,海参极慢,梭子鱼极快,乌贼和章鱼后退,还有自己不动,跟着别人免费旅行的。作者正是选择了这些活动方法有代表性的动物把“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写清楚的。 5.分组合作读,感受海里动物活动方法的多样、有趣。 关键句一起读。第一组读描写海参的句子,第二组读写梭子鱼的句子,第三组读写乌贼和章鱼的句子,第四组读写有些贝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把不同动物的活动特点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活动三:观赏海底植物 过渡:刚才我们与海底动物一起活动,他们的活动方法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去观赏一下海底的植物吧。 出示: 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第5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出示 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2.找近义词,理解“差异”。(差别) 3.海底植物哪些方面的差异很大? 小结:从色彩和大小两方面来写海底植物的差异的。 4.提问:为什么这句话加了“也”字?体会句子承上启下的作用。 5.男女生合作读 活动四:寻找海底矿产 1.师:大海覆盖地球79%的面积,那么对于人类而言,大海中蕴藏着哪些珍贵的资源呢? 2.小组讨论交流。 出示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3.交流识记“煤、储、属”。 4.知识拓展:海底所含的稀有金属有锰、钴、钛、钒、锆等。 5.小结全文 出示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齐读句子,强调“真是”。 学生双手放于耳边,仿佛带上水中听音器,听课文朗诵。 学生倾听课文音频。 学生交流听到的拟声词。 学生朗读课文句子,感受声音的多样。 学生交流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 学生配合老师一起读第三段,感受作者使用拟声词的巧妙。 学生模仿课文语句,造句。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生活中的声音并造句。 学生根据朗读给出答案。 学生回答并表演“窃窃私语”,感受海底动物们的小声说话。 学生齐读第三段。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汇报交流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上台表演走路,朗读相关语句。 学生看图理解梭子,朗读与梭子鱼有关的语句。 朗读有关章鱼和乌贼的语句。 两位学生表演反推力。 朗读与贝类相关的语句。 学生看图体会贝类的活动方式的有趣,以及作者写作方式的有趣。 学生分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五段,交流第五段中心句。 找“差异”的近义词。 交流海底生物之间的差异。 学生体会“也”承上启下的作用。 男女生合作读文。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有关海底矿产的资料。 学生识记3个生字。 学生学习拓展知识。 齐读课文中心句。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教授新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本人将教学活动分为四个小活动。活动一为聆听海底声音,学生通过倾听音频、朗读体悟、仿句造句等活动,了解海底声音的多样,体会作者使用拟声词的妙处。活动二伴游海底生物,利用四人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海底生活活动方式存在的差异。活动三是观赏海底植物,我利用直观的图片展现出海底植物的多样和差异,同时学生通过文本精读找出反义词,体会海底植物的差异性。活动四寻找海底矿产,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感受海底矿产资源的丰富,以此带领学生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环节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教师活动 1.整体回顾课文。 课文学完了,老师忍不住想再问一句,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1)根据板书,回顾课文 引读: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 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惊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呀! 2.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海底之旅马上要结束了,但是也许大家对海底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老师只是给你们打开了通往海底世界的一扇窗,海底世界更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阅读和生活中去探索、去发现。 3.拓展延伸 推荐观看《海底世界》纪录片 推荐阅读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再次感受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呀! 设计意图 在课堂最后利用巧妙设计的“热带鱼形状”的板书总结本篇课文,让学生对文章有宏观、整体的认识。同时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六、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解读 这是一篇介绍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全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全文结构清晰,不论是文章整体结构还是文段结构,都十分明确地围绕一个意思展开。据此,我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教学: 1.提供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本课主题是大海,询问学生对大海的印象时,应鼓励学生不拘于课文所介绍的海洋特点。同时,在指导学生谈论喜欢的动物的活动方式时,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阅读兴趣指向,预设中尽可能考虑可能出现的每种情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设计的课外延伸环节,推荐整本书阅读素材《海底两万里》,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架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 2.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这篇科普文浅显易懂,结构特点明显。全文围绕最后一个自然段展开,让学生首先找到关键句,再进行分段学习。由引导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合作意识。先提供任务表格,让学生学会提取文章内容要点,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成就感。从自主思考,到小组讨论,再到修正认知,体现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会积累与表达。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和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文中出现了“窃窃私语”“免费的长途旅行”等优美、形象的词语,它们准确、生动地展现了所描述事物的特点。在学习积累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抓住关键词,如“窃窃私语”,体会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巧妙之处,学习这种表现手法。“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是第5自然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由“也”字了解这一句联系着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第5自然段为例,挖掘本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植物的差异叙述清楚的,掌握本文所体现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默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