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逢入京使
岑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文化自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思维能力: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审美创造: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岑参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一生两次出塞,他所写的边塞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副边关神奇雄浑的巨幅画卷,令我们耳目一新,浮想联翩,诗中之奇丽真实,让人心生向往。
可是即使满腔热血,每晚望着天边的月亮,想起远方的亲人,也会愁肠百结,潸然泪下。
当他望着边塞的春光,不由泪流满面,更不要说碰见返回长安的人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岑参的《逢入京使》。
任务一:知作者、明背景
作者名片
岑参(约715—769),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岑参两次从军边塞,天宝八载(749年)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岑参又从西域回到长安。大历元年做嘉州刺史,世称 “岑嘉州” 。不久罢官,五十五岁时,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有《岑嘉州诗集》。
知
识
链
接
“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从南朝开始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到了盛唐,由于边塞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再加上盛唐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氛围,奇情壮彩的“边塞诗” 便大大发展起来,成为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
代表人物: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边塞诗
写作背景
本诗约写于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西出阳关,奔赴安西,途中偶遇入京使者,而边塞离京的距离漫漫,诗人思乡情切,边托使者传口信,并写下这首诗。
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
岂为妻子谋。
任务二:读诗文,通文意
解题
逢入京使
逢:遇到。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这是岑参第一次出塞,在路上,他碰见了一位要返京的使者,想请他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题目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朗读诗歌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要求:
节奏要轻缓
语调要轻扬
语气要沉郁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路途遥远的样子。
泪流纵横的样子。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请求,烦劳。
捎口信。
译文: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任务三:品语言,探写法
文本探究
赏析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
1、诗人为什么说“东望”?
2、诗人看见了什么?在他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波澜?
长安在东,安西都护府在西边。诗人离开长安向西行,在去西域的途中,回望长安,所以说“东望”,意思就是向东望去。
诗人回首遥望,满眼黄沙,路途遥远。连日来,不停行进,人困马乏。心中痛苦难以言说,看到来路,不禁想起长安的亲人,只有他们才能给与自己安慰。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赏析诗句“双袖龙钟泪不干。”
1、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泪不干”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里运用了夸张修辞格。写泪水沾湿了衣袖,这是夸张。诗人写思乡的伤感。
正是因为思念长安亲人,看到回长安述职的故友,才迫不及待地托他捎口信保平安。“泪不干”为后文写“报平安”做铺垫。
赏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想象诗人找纸笔无果的匆忙情态。
2、诗人为什么要“报平安”?说说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迎面走来一队人马,他们是往长安方向去的。诗人举目细看,希望看到长安的故交。果然,看到了一副熟悉的面孔,诗人又是寒暄,又是问好。说话间连忙摸自己衣袋,没找着,焦急地问左右有无纸笔,回说没有。叹叹气,抓抓脑,只好请故交捎个口信报平安。
这是传统,人们离开家乡到达异地,都会向家人报个信,说明自己已经平安到达目的地。去西域路途很远,哪里经常发生战乱,危险性很高,诗人自己和家人都有所担心,报平安让亲人放心。诗人战胜了不少困难,一路西行,坚定了赴任的决心,报平安是家人表明态度。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知
识
链
接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名片、启事、题诗、题词、对联等。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家书是书信的一种,是指远在他乡的游子与家人相互来往的信。家书较多的是平安信。家书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家书是在大约文字产生之时就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
家书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袁凯《京师得家书》)
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白居易《西楼》)
客雁秋来次第逢,家书频寄两三封。(杨凌《秋原野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
合作探究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好像很伤感色彩很浓,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好像伤感情绪淡了很多。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写出了彼此行色匆匆,因“无纸笔”,所以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名家点评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风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嘉州边塞诗尤为独步。——沈德潜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风会所感,豪杰挺出,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翁方纲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杜甫
知
识
链
接
边塞诗中常见的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碎石;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铁骑、斗兵、将军、征人、金鼓、旌旗、刁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金山、天山、阴山、受降城、长城、玉门关、榆关、瀚海、雪海、狼山、蓟北、边庭、边城、沙场、车师、关山、关西、安西、阳关、萧关、凉州、青海、金河、居延、楼兰;单于;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拓展延伸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 表示两个月。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释:
⑴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归纳主旨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远涉边塞途中,偶遇回京使者,立马而谈,托其捎口信给家人报平安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担心的复杂情感和欲建功立业的豪迈激情。
课堂小结
涉边塞,思故乡
捎口信,话平安
思乡怀亲之情怀
开阔豪迈的胸襟
路漫漫
泪不干
无纸笔
报平安
检测提升
1.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制。
B.东望故园,长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夸张地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2.对下列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诗人眼前实际的感受。“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诗人在走马西行,“路漫漫”说明离家之远,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B.“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在这里是泪流纵横的样子。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对亲人无限的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君”指回京的使者,“马上”,突出了匆促,只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于马上流着泪让回京使者为家人捎个口信。
D.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岑参,这首诗歌语言平实,不加雕琢,调子低沉,可以看出作者对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奔赴边疆极其不情愿、万般的无奈,因此他留下了思乡之泪。
C
D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岑参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B.这首诗是写诗人在东行归乡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朋友,勾起了诗人的复杂情绪。
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诗写诗人遇到入京使时欲写信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纯朴的描写中十分传神地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D.这首诗不假雕琢,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