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5 09: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谈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古人身上学习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教学难点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四、教具学具准备
1.制作投影解决字词。
2.学生准备抽取两则中一则表演课本剧。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就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三)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他出身在一个在官宦家庭,为南朝宋的宗室。叔父是宋武帝刘裕,父亲被封为长王,后刘义庆过继于临川烈王刘道规嗣子,袭封临川王。刘义庆虽然生长在王室官宦的家庭,但他生活简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受过严格的正统教育。他爱好文学,著述很多。以《世说新语》流传最广。
《世说新语》是一部博大精深、体例完备的古典小说。此书问世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该书取史翔实,记叙简练,启人之智。为历代帝王所爱,也是专家学者研究,仿作的楷模。鲁迅先生称之为志人小说之集大成者。原书共八卷,刘考标注本分十卷,今传本分作三卷36门类计1130个故事。全书分德行、言谈、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内容十分精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人物塑造无不刻画入微,引人入胜。
(四)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5.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明确: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7、“公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有不同的解释。
(1)对于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8、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 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9、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10.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背诵《咏雪》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
明确:(1)他认为客人“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3.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1)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3)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题目。
2.背诵《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对七年级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展开,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容易。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组织讨论有争论的问题,鼓励有创见性的意见。
在分析完课文后,我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这两则故事较短小,课堂上拿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读,在讲完课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背了。
但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上我说的还是比较多,没能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