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4 08: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北师大附中
长春十一高中
2025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
吉林一中
四平一中
松原实验高中
语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
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位于西南地区的古蜀文明,不仅是其中的重要
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且族群支系众多,地域相当辽阔。《华阳国志·蜀志》曾有描述:“其地东接于
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其范围,东与巴国大致相邻于涪江流域一线,西边囊括了
川西高原一部分,北边以秦岭为秦蜀边界,南边则已抵达后世中越边境,几乎占据了古代所谓“华
阳”亦即秦岭以南广大地区范围的大半。
②《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们椎髻左衽,
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前,蜀地经
历了蚕丛、柏濩、鱼凫、蒲泽(杜宇)、开明五个王朝。证诸史料,这是先秦五个大致相继王蜀的
政权。但此种排列易使人忽略一个重要史实,即先秦本是邦国林立的文明初期,在以中原为核心的
大一统局面到来之前,地处西南一隅的这五个政权,实际只是蜀地的五个区域性共主,既有雄长蜀
地的相继关系,复有在共主状态下长期并存之史实。《蜀王本纪》追述蜀人“椎善左衽,不晓文字,
未有礼乐”,《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这些都意在表明此地与中原
的文化差异;接着盛称“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更是想要强调本地历史文化源流悠
久独特,明显带有夸张口吻。
③秦并巴蜀,一举终结了蜀地相对独立发展的历程。由于改朝换代,蜀地经历了大规模族群
迁徙的持续动荡。一方面,秦把大量秦民迁徙到了蜀中。另一方面,蜀地原来的族群也发生了大规
模的迁徙流亡。蜀民流徙过程,自然亦是蜀文化传播的过程。除迁徙者外,留居原地的古蜀先民,
连同整个蜀地,以及西南广大地区,则在秦汉以后陆续融入华夏,从此正式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
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蜀文化各个层面融入华夏的历程并非完全同步,而是快慢错综、先后交织,
非常丰富、复杂,既从根本上表现了区域文化共趋变迁的普遍规律性,又相当充分而深刻地展示出
蜀文化动态历程中的鲜明特点。
④首先,由于商鞅变法后秦国急遽崛起,秦治模式在所到之处强势推行,蜀地很快就从制度层
面上与华夏融为一体,进程相当迅速。其次,在经济生活层面,考古资料反映,一些带有蜀文化特
2025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