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小人喻于利(明白)
质胜文则野(不受拘束) 迩之事父(近)
B.虑而后能得(处事得宜) 在止于至善(终止)
致知在格物(推究) 曩者辱赐书(从前)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 泉之始达(流通)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曼辞以自饰(美)
D.今一朝而鬻技千金(买) 物或恶之(人们)
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 自伐者无功(夸耀)
2.下列各项中,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仁以为己任 ②自知者明 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④克己复礼为仁 ⑤剖之以为瓢
⑥治之于未乱 ⑦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⑧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A.①②/③⑥/④⑧/⑤/⑦ B.①⑤/②/③⑥/④/⑦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⑤/②/③⑥/④⑧/⑦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衣赭衣,关三木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故亏父而自利
4.下列对课文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和《庄子》论述风格不同,《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学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语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C.《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成“五经”。
D.周朝时期,各诸侯封地叫“国”,卿、士大夫的封地叫“家”,也就是“采邑”,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毛泽东以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线索构思文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发表讲话,庄严而深刻。
B.《长征胜利万岁》通过场面和细节描写记录重要事件,融入议论和抒情,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大战中的插曲》则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小事件,以小见大彰显革命人道主义。
C.新闻分为通讯和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为消息,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及《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分别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着力突出其典型意义。
D.《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先生的纪念性散文,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前者曲折隐晦,后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花淀派”以其语言清新优美闻名,孙犁的《荷花淀》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文中大量环境描写不仅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还增添了诗化的意境,使得“水生嫂们”的成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B.《小二黑结婚》是乡土小说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强的乡土气息,“土味”的语言活灵活现刻画小二黑、小芹、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在诙谐中感受农民冲破封建束缚的精神力量。
C.《党费》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以“回忆”为主题,多处使用伏笔与照应,讲述地下工作者黄新的故事,语言简洁明了,表现了军旅作家的创作风格。
D.《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双线并行,真实再现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并介绍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笔力极深,给人以“灵魂的震动”。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科波菲尔》被狄更斯自诩为“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其文用孩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交织生动描绘大卫的成长故事,既富有童趣又不乏批判性。
B.列夫·托尔斯泰善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复活》中通过玛丝洛娃在和聂赫留朵夫的谈话中回忆起过去种种时的心理变化,深刻揭示她内心的痛苦。
C.《老人与海》使用大量心理独白以及象征手法塑造“失败英雄”这一人物形象,展现出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语言冷静、密实,风格鲜明。
D.《百年孤独》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又颇具现实感,马尔克斯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展现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的巨大冲击。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
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①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②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由点及面,展现了江南农村养蚕丰收的景象,忧愁的农人们一时兴奋起来,人人心里都充满了喜悦。
B.②处可以看出老通宝常年与茧厂做生意,且对茧厂充满信任,他相信茧厂绝不会因经济凋敝而关门。
C.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D.“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9.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10.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蛰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大人们边吃鱼边喝酒,我和娜拉在河岸上赛跑。我们像两只兔子,给雪地留下一串串密集的脚印。我还记得当我和娜拉跑到河对岸的时候,被依芙琳给喊了回来。她对我说,对岸是不能随便去的,那已不是我们的领地了。她指着娜拉说,她去可以,那是她的老家,早晚有一天,娜杰什卡会把吉兰特和娜拉带回左岸的。
在我眼里,河流就是河流,不分什么左岸右岸。你就看河面上的篝火吧,它虽然燃烧在右岸,但它把左岸的雪野也映红了。我和娜拉不在意依芙琳的话,仍然在左岸与右岸之间跑来跑去。
在那个夜晚,依芙琳姑姑告诉我,河流的左岸曾经是我们的领地,那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曾是那里的主人。
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领地,他们挑起战火,抢走了先人们的貂皮和驯鹿,把反抗他们暴行的人都杀害了,宁静的山林就此变得乌烟瘴气,猎物连年减少,祖先们被迫从雅库特州的勒拿河迁徙而来,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右岸的森林中开始了新生活。所以也有人把我们称为“雅库特”人。在勒拿河时代,我们有十二个氏族,而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代,只剩下六个氏族了。众多的氏族都在岁月的水流和风中离散了。所以我现在不喜欢说出我们的姓氏,而我故事中的人,也就只有简单的名字了。
勒拿河是一条蓝色的河流,传说它宽阔得连啄木鸟都不能飞过去。在勒拿河的上游,有一个拉穆湖,也就是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注入湖中,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和白的荷花。拉穆湖周围,是挺拔的高山,我们的祖先——一个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人,就居住在那里。
我问依芙琳,拉穆湖也有冬天吗?她对我说,祖先诞生的地方,是没有冬天的。可我不相信有一个世界永远是春天,永远那么温暖。因为从我出生的时候起,我每年都会经历漫长的冬天和寒冷,所以依芙琳给我讲完拉穆湖的传说后,我就跑到尼都萨满那里,打算问个究竟。尼都萨满没有肯定拉穆湖的传说,但他肯定了我们以前确实可以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游猎,他还说那时生活在尼布楚一带的使鹿部每年还向我们的朝廷进贡貂皮。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逼迫我们来到右岸的。勒拿河和尼布楚在哪里我并不知道,但我明白这些失地都在额尔古纳河左岸,在一个我们不能再去的地方,这使我幼年时对蓝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总以为她是跟着驯鹿群的一条母狼。
伊万是额格都亚耶的儿子,也就是我伯祖父的孩子。伊万的个子很矮,脸很黑,额头上有一颗红痣,像颗耀眼的红豆。黑熊爱吃红豆,打猎的时候,父亲一旦发现了熊的足迹,总是提醒伊万要倍加小心,怕熊袭击了他。父亲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熊看到伊万比看到其他人容易激动,而伊万有两次从熊的巨掌下死里逃生。伊万的牙齿非常坚固,喜欢吃生肉,所以打不到猎物的时候,最难过的是伊万,他不喜欢吃肉干,对鱼更是嗤之以鼻,认为鱼是小孩子和老人这些牙齿不健全的人吃的。
伊万的手出奇地大,他若是将双手摊开放在膝盖上,那膝盖就像被粗壮而绵长的树根给覆盖和缠绕住了。他的手很有力气,能把鹅卵石攥碎了,能把搭建希楞柱用的松木“咔——”的一声折断,省却了用斧子去砍。依芙琳说,伊万就是凭借他那双力量非凡的手,使娜杰什卡成了他的女人。
依芙琳说,那年他们在克坡河一带游猎,森林被秋霜染得红一片黄一片的时候,一个俄国安达带着三个姑娘越过额尔古纳河,骑着马,穿过密林,朝漠河方向而去。伊万在打猎的时候碰见了他们。他们打了一只山鸡,笼着火,正在吃肉喝酒。伊万见过那个大胡子安达,他知道凡是安达带来的东西,一定都是商品,还有那些女人。由于常与俄商打交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讲简单的俄语,而俄商也听得懂鄂温克语。那三个姑娘有两个姿色动人,大眼睛,高鼻梁,细腰身,她们喝起酒来发出放纵的笑声,像是早已做熟了买卖的人。另一个小眼睛的姑娘看上去就不一样了,她很安静地喝着酒,目光始终放在自己的灰格裙子上。伊万想这个姑娘一定是被迫的,不然她不会那么忧郁。
伊万回到乌力楞,将两张水獭皮、一张猞猁皮和十几张灰鼠皮卷到一起,带着它们,骑着驯鹿追赶安达和那三个姑娘。见到安达,他将皮张卸下,指着那个小眼睛姑娘告诉安达,这个女人归他伊万了,而皮张归安达了。安达嫌皮张太少,声言他不能做亏本的买卖。伊万就走到安达面前,伸出他的大手,将安达怀中的酒壶掏出来。那是个铁酒壶,伊万把它放到掌心,用力一握,它就扁了;再用力一攥,随着酒花飞溅,铁壶竟然成了个铁球。把安达吓得腿都软了,安达立刻答应让伊万带走了那个小眼睛姑娘,她就是娜杰什卡。
(有删改)
文本二:
东北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人与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发展,这个土地上诞生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生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作为故乡,迟子建对“极地”充满依恋与感恩,她的心始终与大自然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使得小说中的自然景象描写具有了宜人的温度与生命的色彩,在她笔下,大自然是充满人性与灵性的,具有鲜活的灵魂与诗意的情趣。她曾说过:“我相信动物与植物之间也有语言的交流,只不过人类从诞生之日生就的‘智慧’与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隔膜,因而无法破译。”因而在她的作品中“自然”总是被冠以人的名字与情感,即使一片云、一只鸟、一条河、一座山,也是充满人性与灵性的,而人与自然总是亲密一体,和谐共栖。“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中所有生命圣洁的敬畏,赋予万物以神的地位,也作为生命中的共体,这就是鄂温克朴素的生存哲学。”
(摘编自臧小艳《迟子建对鄂温克文化的守望与眷恋——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1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依芙琳不同,在“我”的眼中,没有所谓的领地意识,河流就是河流,不分左岸和右岸。
B.“我”幼年时对蓝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这与依芙琳的讲述有关。
C.迟子建认为动物与植物之间有语言的交流,人类因智慧远超它们而无法破译此语言。
D.迟子建的创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谐观念”是其重要的创作意图。
12.根据两则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借后辈之口揭开了鄂温克族人三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史,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一种控诉。
B.对鄂温克族人而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他们现在居住的家园,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他们思念的故园。
C.作为鄂温克族人,伊万仍保留着一些原生态的生活习惯,如他孔武有力,锄强扶弱,具有正义感。
D.迟子建将情感注入客观的风景之中,将灵魂与生命倾注于自然之中,表达了独特的热情和关怀。
13.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①。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③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奢侈过度。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
14.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雠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
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文中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
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
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含义不同。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来阐述观点,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国的思想主张。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杀兄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
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
18.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别韦司士①
【唐】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②,无那③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土,掌管工役事务。②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术》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意思是:鸟儿嘤嘤地叫,欢快地呼唤同伴。③无那:无奈。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馆舍夜宴,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营造了浓郁的别离气氛。
B.颔联妙在上下两句的开头,突出了新相知的喜悦和乍会旋别的无奈之情。
C.颈联写景,施以浓墨重彩,加以渲染刻画,显现出一种天然的风韵。
D.尾联是对被送对象的祝愿,说明韦司士在此地是途中暂时停留,前路尚有逢迎与离别。
20.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2)《李凭箜篌引》中“,”两句,正面写乐声,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3)李商隐《锦瑟》中“,”两句,写梦境虚渺,理想难托,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4)陆游在《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大破敌军的壮观场面的两句是“,”。
七、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A,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B: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常用的意义有三个: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
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 ①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班,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 ② )。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C”。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22.下列句子中的“你”和“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
B.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C.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D.小明看到试卷上因粗心而丢的分,不禁埋怨自己:“你呀,真是太马虎了!”
23.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6.请结合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的修改,任选两处简要分析鲁迅在遣词上的准确。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自媒体发展迅猛,这是一个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时代,公众可以从更多视角了解事态发展和各方观点。你认为,在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还是真相与我们渐行渐远?
就此,你所在班级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在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反方的观点是“在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请你选择一方写一篇辩论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自选立场,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文言小题
1.答案:C
解析:A 项,“质胜文则野” 中 “野” 应是 “粗鲁、鄙野,缺乏文采”;B 项,“在止于至善” 中 “止” 是 “达到”;D 项,“今一朝而鬻技千金” 中 “鬻” 是 “卖”。C 选项解释全部正确。
2.答案:A
解析:①“仁以为己任” 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以仁为己任”;②“自知者明” 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 “知自者明”;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④“克己复礼为仁” 是判断句;⑤“剖之以为瓢” 是省略句,补充完整为 “剖之以(之)为瓢”;⑥“治之于未乱” 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于未乱治之”;⑦“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 “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⑧“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是判断句。所以①②宾语前置句,③⑥状语后置句,④⑧判断句,⑤省略句,⑦定语后置句 ,A 选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例句中 “圣” 是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A 项 “大” 是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B 项 “衣” 是名词作动词,穿;C 项 “明” 是形容词作动词,弘扬;D 项 “亏” 是使动用法,使…… 受损 。A 选项与例句用法相同。
4.答案:C
解析:C 选项中,宋代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而 “五经” 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C 选项表述错误。
二、语言文字运用
5.答案:D
解析:《记念刘和珍君》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了忘却的记念》较为曲折隐晦,D 选项中二者抒情特点表述颠倒,错误。
6.答案:A
解析:《荷花淀》通过环境描写营造的是清新、宁静的氛围,而非紧张氛围,A 选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老人与海》塑造的是 “硬汉” 形象,不是 “失败英雄”,C 选项错误。
三、现代文阅读
8.答案:B
解析:老通宝认为茧厂不会全部关门,是基于茧厂数量多的现实判断,并非对茧厂充满信任,B 选项错误。
9.答案:
①在 “山棚” 下爇火后,蚕宝宝生长情况不明,老通宝紧张焦灼、患得患失。
②看到好蚕花后,他变得快乐。
③没见收茧人,老通宝忧愁、失望。
④得知无锡茧厂收蚕,他燃起希望。
⑤茧子贱卖后,老通宝气得生病。
解析:从蚕宝宝生长阶段,老通宝的不同情绪反应进行梳理,先是担忧,看到好蚕花高兴,收茧人不来失望,有收茧消息燃起希望,最后希望破灭生病。
10.答案:
①写实角度:小说描绘江南农村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展现蚕农勤劳和艰难。
②典型化角度: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负债,反映 30 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现实。
③揭示生活本质角度:指出老通宝家破产原因是 “洋鬼子” 和地主剥削,揭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地主阶级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
④情感表达角度:作者情感隐蔽在描写和叙述中,让读者感受到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解析:从小说的写实内容、典型人物的遭遇、揭示的社会本质以及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体现现实主义文学反映时代的特征。
11.答案:C
解析:原文说人类与动植物语言有天然隔膜无法破译,并非因智慧远超它们,C 选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伊万从俄国安达手中换娜杰什卡,不能体现 “锄强扶弱,具有正义感”,C 选项错误。
13.答案:
①采用第一人称,以 “我” 的所见所闻叙述,使叙事客观,增强真实感。
②便于抒发感情、表达观点,增强文章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解析:从第一人称叙事的优势角度分析,包括增强真实性以及便于情感表达和主题深化等方面。
四、文言文阅读
14.答案:BDF
解析:“安忘其怒”“出忘其雠” 结构对称,应断开;“立为仲父” 是动宾结构,“是” 指代前文内容,作 “天下之大决也” 的主语,所以在 “雠”“仲父” 后断开,即 BDF 处。
15.答案:A
解析:“偏辞” 是 “一面之辞,片面之辞”,不是 “讨好谄媚的话”,A 选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文章未提及管仲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且 “贵贱长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 错误,原文是都随着齐桓公敬重管仲,D 选项错误。
17.答案:
(1)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
(2)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
解析:(1)中 “炮宰” 是厨师,“和” 是调和,“进” 是进奉,“强” 是强迫;(2)中 “节” 是关键,“莫” 是没有人,“亡” 是使…… 灭亡,“莫之能亡” 是宾语前置句。
18.答案:
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
材料二:强调国君善于用人的作用。
解析:材料一指出五霸成功是君臣俱有力;材料二强调齐桓公善于用人,如任用管仲等。
五、古代诗歌阅读
19.答案:C
解析:颈联是简洁勾勒景象,并非浓墨重彩渲染刻画,C 选项错误。
20.答案:
①首联和颔联实写当下场景。首联写馆舍夜宴,显示时间推移和宴席时长。颔联上句写结识韦司士的喜悦,下句写韦司士即将离开。
②颈联和尾联虚写,是对韦司士行程和前路的想象与祝愿。颈联想象其行程所经之地,尾联表达对其前路的乐观展望。
③整首诗虚实结合,渲染离别氛围,突出新相知的喜悦和乍会旋别的无奈,赞颂韦司士为人,表达对其前路的祝愿。
解析:分别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再从整体上阐述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包括氛围营造、情感表达等方面。
六、名篇名句默写
21.答案:
(1)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注意 “瀚”“陵”“洲” 等字词的书写。
七、语言文字运用
22.答案:C
解析:“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 中 “你” 是泛指任何人,C 选项 “你只管努力” 中 “你” 也是泛指;A、B、D 选项中 “你” 都是特指具体对象。
23.答案:A 字斟句酌;B 可见一斑;C 各就各位
解析:A 处根据 “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可知是对文字仔细推敲,用 “字斟句酌”;B 处从鲁迅手稿修改多可看出其注重遣词造句,用 “可见一斑”;C 处根据 “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 可知是 “各就各位”。
24.答案:“班级” 的 “班” 也是由 “排列” 之义引申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解析:原句 “由…… 产生” 搭配不当,应改为 “由…… 引申”;“一定的次序” 前缺少介词 “按” 。
25.答案:
①把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
②按身份地位排序之义
解析:①处承接前文,借助 “班” 字结构可把握其多个词义的关联;②处根据 “班序” 的解释可知 “班” 分玉暗含按身份地位排序。
26.答案:
①“脊梁” 比 “背脊” 范围小,在语境中更准确。
②“后窍” 比 “后身” 范围小,更准确。
③“一股” 形容 “烟雾” 不准确,“一阵” 形容 “烟雾” 更准确。
解析:从词语所指范围大小以及与 “烟雾” 搭配的准确性方面进行分析。
八、作文
27.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围绕自媒体时代与真相的关系展开。如果写辩论词,选择正方观点可从自媒体增加信息源、能形成信息群帮助判断等方面论述;选择反方观点可从虚假信息泛滥、谣言传播快等方面阐述。若写总结陈词,则要综合两方观点,辩证看待自媒体时代与真相的关系,并提出追寻真相的方法 。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说:“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走上正道,不知道是靠臣子的力量,还是靠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剪,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装饰衣边。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师旷俯在琴上笑了。晋平公说:“太师为何发笑呢?”师旷回答说:“我笑叔向对您问题的回答。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
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使天下走上了正道,多次会合诸侯,这样美好的大事业,不单单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单单是臣子的力量。从前宫之奇在虞国,僖负羁在曹国,这两个臣子很智慧,说的话都合乎事实,行动都合乎功利,而虞国、曹国都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虽有好的臣子却没有好的君主啊。况且蹇叔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到秦国后秦国却称霸诸侯,这并不是虞叔在虞国时笨,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是决定于有没有好的君主。叔向说“是臣子的力量”,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前齐桓公的宫中有两个市场,妇女的住地有二百处,他披散着头发玩弄女人。得到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失去管仲、得到竖刁后性命不保。如果认为不是臣子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管仲而称霸;如果认为是君主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竖刁而产生祸乱。所有五霸之所以能够在天下成功扬名,一定是君主和臣子都出了力。
材料二:
孔子门下,即使五尺高的童子,言谈中也耻于谈论春秋五霸。这是为什么呢?答道:当然!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春秋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在以前,为了争夺国家的政权,它杀死了他的哥哥;现在,在家庭内部,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廷之内,他更是纵情作乐、奢侈放纵,齐国收入的一半还不够他消费;对外,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了三十五个国家。他的所作所为是这样的险恶肮脏、骄淫奢侈,这样他怎么能够为孔子的门下得所称道呢?
齐桓公这样,齐国没灭亡反而称霸诸侯,这是为什么呢?答道: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使他灭亡;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