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24 卖炭翁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2
文体: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品味诗歌:品味诗歌在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重点
3
主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涉及思考探究三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
学习目标
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情感,做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
立德树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这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皇宫所需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后来因宦官专权,这一采购权也就被宦官夺去了,常有一些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道,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掠夺。因为白居易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伐薪( ) 两鬓( ) 冰辙( )
敕( ) 叱( ) 绫( )
xīn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
bìn
zhé
chì
chì
líng
·
·
·
·
·
系向牛头充炭直( )
文言知识速查
·
直,同“值”,价钱
通假字
省略句
宫使驱将惜不得
( )
文言知识速查
文言句式
省略了宾语。“惜不得”应是“惜之不得”
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内容
感情
技法
预习问题引导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法?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忧国忧民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读法指导
《卖炭翁》要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读第一节;要用稍快、较重的语气读第二节。
课文细讲点拨
层次结构
第一节:写卖炭翁的生活情况和他一早就赶着炭车进城卖炭。
第二节:写卖炭翁的一车炭被抢的经过。
课文整体点拨
课文主旨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文结构
1.描写生动,多用反衬。
全诗运用了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卖炭翁和宫使不同的形象。同时多处运用反衬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如:“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特色总结
2.叙事详尽,层次清晰。
本诗仅用一百三十五个字,就塑造了命运悲惨的卖炭翁和横行霸道的宫使的形象,完整地叙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果的故事,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特色总结
[重点] 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卖炭翁》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之心。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全篇问题探究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言
——忧国忧民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志》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行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春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1043 年,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最终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宋仁宗要范仲淹提出治国的方案。经过深思熟虑,范仲淹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改革。
一课一德一行
但新政触及到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的利益,这些既得利益者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各方势力逼迫,最终请求外出巡守,宋仁宗任命他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一课一德一行
庆历新政的失败让范仲淹改革政治的理想受到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因为个人的遭遇而彻底灰心丧气。在边关,范仲淹整肃军队,体恤百姓,并利用相应的战略策略让一直侵扰北宋疆土的西夏安静下来,与大宋和睦相处。这就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写照,其“利泽民生”的思想正是他“忧乐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课一德一行
今人行
2024 年“时代楷模”之一的徐利民生前系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他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时刻不忘群众疾苦。2005 年,浦江山区群众用水紧张,虞宅乡当地村民凑钱买塑料管到数里地外的山坳里去引水。知晓此事后,徐利民决心为群众解决喝水难问题。
一课一德一行
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深清源水库于两年后建成,解决了虞宅乡14 个自然村、约1 万人口的饮用水问题,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也让虞宅乡在2022 年夏天遭遇严重旱情时安然度过。2009 年,虞宅乡张村想新建一条公路。“以前是石子路,村民出行不太方便。”村支书张有军回忆,造新路涉及土地征用,村里一时谈不拢,徐利民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有的村民白天在外务工,他就等到夜里拜访,以诚动人。在徐利民的带领下,这条约1700 米的山间水泥路顺利完工。“有了这条路,全村村民受益,大家都不会忘了他的好。”张有军说。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同学们可以在社区内做调查,了解民生问题的症结,了解人们的真实期望;多关注社会新闻,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矛盾。
中考这么考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中考这么考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中考这么考
1. 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对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_____________,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 ___________。
群童抱茅
雨水
中考这么考
2. 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三重”茅被风卷走,侧面烘托出深秋时节,狂风呼号,气候恶劣,凸显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②“千万间”广厦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襟,彰显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中考这么考
【乙】秦州①杂诗 (其一)
杜 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中考这么考
注释:
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
②鱼龙:指鱼龙川。
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
中考这么考
1. 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 ______________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______________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视觉、听觉
鱼龙、鸟鼠
中考这么考
2. 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 患,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情怀。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2
文体: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品味诗歌:品味诗歌在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重点
3
主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涉及思考探究三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
学习目标
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情感,做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
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因官至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
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称
杜甫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到了四川。后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草堂,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上元二年(761)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至,仕途多舛、衰老贫困的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歌
概念
特点
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
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
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上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极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是古代诗歌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怒号( ) 挂罥( ) 塘坳( )
布衾( ) 庇( ) 突兀( )
三重( )
háo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
juàn
ào
qīn
bì
wù
·
·
·
·
·
字音易错。
字音易错。
chóng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文言知识速查
·
见, 同“现”,出现。
通假字
文言知识速查
一词多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忍能对面为盗贼( )
1.为
·
·
介词,被
动词,做
安得广厦千万间(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2.安
·
·
疑问代词,怎么
形容词,安稳
文言知识速查
犹得备晨炊(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3.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4.自
·
·
·
·
动词,能够
动词,得到
代词,自己
介词,从,自从
妇啼一何苦(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5.何
·
·
形容词,多么
代词,什么
秋天漠漠向昏黑( )
文言知识速查
古今异义
·
古义:接近;今义:方向。
1. 娇儿恶卧踏里裂
( )
2. 风雨不动安如山
( )
文言知识速查
词类活用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
·
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内容
感情
技法
预习问题引导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法?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忧国忧民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读法指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一节要读出秋风的威力;第二节要读出诗人因“老无力”而遭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无奈;第三节要读出诗人的悲惨愁苦;第四节中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悲壮,掷地有声。
课文细讲点拨
层次结构
第一节: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抒发诗人的焦灼和无奈之情。
第二节:写诗人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第三节:写秋雨不断,屋漏床湿,长夜无眠,令人愁苦。
第四节:写诗人具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课文整体点拨
课文主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等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文结构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表现了诗人的焦灼和无奈之情。第二、三节以叙述为主,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此时诗人却由个人的艰难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即第四节。全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特色总结
2.语言朴素,句式多变。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此外,诗的句式也错落有致,多有变化,充分表达了诗歌的主旨。
特色总结
[重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如何体现出诗人的高尚品格的?
诗人的茅屋几乎被秋风和顽童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人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有“吾庐独破”,而且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诗人的博大胸襟和高尚品格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篇问题探究
24 石壕吏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2
文体: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品味诗歌:品味诗歌在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重点
3
主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涉及思考探究三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
学习目标
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情感,做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
立德树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因官至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
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称
杜甫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邺( )城 戍( ) 老妪( )
幽咽( )
yè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
shù
yù
·
·
字形易错。
字音易错。
yè
1. 老翁逾墙走
(
)
2. 听妇前致词
(
)
文言知识速查
古今异义
·
古义:跑,逃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之类的话。
·
·
1. 听妇前致词( )
2. 有吏夜捉人( )
文言知识速查
词类活用
·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内容
感情
技法
预习问题引导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法?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忧国忧民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读法指导
朗读《石壕吏》要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自然流露情感。
课文细讲点拨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故事的开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部分(②③):故事的发展、高潮,写“致词”的内容:老妇人的自述展示了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不幸遭遇。
第三部分(④):故事的结局,写老妇人被抓及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时的凄凉情景。
课文整体点拨
课文主旨
《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过程的描述,揭露差役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现出诗人对深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课文结构
石壕吏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一男附书、二男战死
孙母“无完裙”
老妪—从吏夜归
揭露残暴统治,反映深重灾难,
同情劳动人民
“吏夜捉人”
作别老翁
吏—怒
妇—苦
1.虚实交映,构思巧妙。
本诗明写老妇,暗写差役。从诗题来看,本诗的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横、凶暴,却在老妇“致词”的内容和结局中暗示出来。仔细品味便会发现老妇说的一番话虽一贯而下没有间断,其实却是有问而答,藏问于答的。诗歌虚实交映,蕴含丰富,构思巧妙。
特色总结
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如“有吏夜捉人”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役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役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静来搞突然袭击。差役是多么凶残啊!
特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