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导入
十三四岁是有很多愿望的年龄。你能讲一讲你有哪些愿望吗?大家的愿望都很美好,美好的愿望带给人无穷的动力。在个人愿望之外,我们还需要共同的社会理想,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给我们描述的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
22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
3
文常: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
阅读目标
句式: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4
主旨: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
2
积累: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立德树人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其中一些篇章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作品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作品。课文是该篇开头部分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选贤与( )能 幼有所长( )
矜( )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也
jǔ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
·
·
·
·
zhǎng
guān
fèn
wù
1. 选贤与能
( )
2. 矜、寡、孤、独、废疾者
( )
文言知识速查
·
与,同“举”,推举。
通假字
矜,同“鳏”,老而无妻。
·
文言知识速查
一词多义
讲信修睦(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修
·
·
动词,培养
形容词,长
天下为公( )
不必为己( )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
2.为
·
·
·
判断词,是
介词,为了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选贤与能( )
能以径寸之木( )
3.能
·
·
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动词,能够
文言知识速查
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4.亲
·
·
动词,以……为亲
名词,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 )
不独子其子( )
5.子
·
·
动词,以……为子
名词,指子女
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
6.闭
·
·
动词,闭塞
动词,用门闩插上
文言知识速查
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 ]
7.独
·
·
副词,仅,只
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8.其
·
·
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代词,它的
1. 大道之行也(
)
2. 女有归( )
3. 盗窃乱贼而不作( )
4.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
文言知识速查
古今异义
·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古义:作乱害人;今义:乱臣贼子。
古义: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一个;唯独。
·
·
·
·
·
1. 选贤与能( )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
3. 不独子其子( )
4. 使老有所终( )
5. 壮有所用( )
6. 幼有所长( )
7. 是故谋闭而不兴( )
8. 盗窃乱贼而不作( )
文言知识速查
词类活用
·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中年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
动词用作名词,盗窃的事。
·
·
·
·
·
·
·
·
1.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2. 物尽其用:各种东西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文言知识速查
成语积累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大同社会
思想感情
预习问题引导
《大道之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导思
1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大同社会
课文细讲点拨
层次结构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描绘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课文整体点拨
课文主旨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儒家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的阐述,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课文结构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
基本特征
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互相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不闭
太平盛世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的说明,然后再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特色总结
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文章运用排比修辞,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特色总结
3.运用对比,说理透彻。
“是故谋闭 大同”,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等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都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
特色总结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①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②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
全篇问题探究
一课一德一行
——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
古人言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行
范仲淹出身贫寒,但“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他为官从政几十年,数遭贬谪,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进亦忧,退亦忧”,不忘其志,一心为民。
范仲淹在泰州任职期间,当看到海堤年久失修,潮水冲毁盐场,淹没良田,百姓流离失所时,范仲淹一再建议修复海堤,并亲自带领数万民工在筑堤工地日夜劳作;
一课一德一行
仁宗天圣年间,朝廷欲修建太一宫及洪福院,他直谏“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主张“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承担西北边防重任时,他整肃军队,体恤百姓,并利用策略,让一直侵扰北宋疆土的西夏“不敢辄犯其境”……
一课一德一行
今人行
治沙,对于郭玺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一个需要勇气与毅力的挑战。每年三月份开始,他就驾驶着大型运水车,在沙漠中来回穿梭,为那些新生的树苗送去生命之水。在最忙碌的时候,郭玺和同事一天要跑二十多趟,每趟运送15 吨左右的水,这样的工作量对于常人来说难以想象,但他们却始终坚持着。拉水的间隙,郭玺还要照顾散养在农场的溜达鸡、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八步沙治沙成效。
一课一德一行
在几代治沙人的带领下,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 提高到70% 以上,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 千米、东西宽8 千米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这一成果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保障。“祖辈们义务治沙靠人力艰难推进。如今,我们用工程治沙的方法提高了治沙效率。”在郭玺等新时代“治沙人”看来,每个人都能成为八步沙精神的传承者。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围绕“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的主题,写一份倡议书,向全年级同学发起倡议。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时读书乐·春 翁 森①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释 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八百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他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
中考这么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春风,嗅着花香,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B. 鸟儿是伴诗人读书的好朋友,但面对落花,诗人联想自己身世,仿佛有许多“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伤。
C.“绿满窗前草不除”生动形象地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诗人放眼望去,看到长满窗前的绿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D. 本诗为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
B
中考这么考
2. 诗人认为春天读书到底乐在何处?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在可以让人感受春光里尽情展现着的生命力,春风吹拂,流水淙淙,鸟鸣枝头,花落水面,绿满窗前,在美好春光中翻读自己喜爱之书自有一番乐趣。启示:①劝勉我们应在大自然中领略读书的乐趣,读书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只有顺其自然,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②勉励我们应珍惜时间勤奋读书,感受读书的雅趣,不要蹉跎岁月,辜负春光。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考这么考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黄门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有删改)
注释 ①黄门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
中考这么考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男有分,女有归 归来见天子
B. 是谓大同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 上或宫中宴乐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D. 辄谓左右曰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B
· ·
· ·
· ·
· ·
中考这么考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货恶其弃于地也 皆以美于徐公
C. 吾貌虽瘦 虽千里不敢易也
D. 韩休为相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A
· ·
· ·
· ·
· ·
中考这么考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气氛。
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中考这么考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试具体分析【甲】文中体现核心价值观“和谐”“友善”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中,可见人人友善、付出,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社会成员之间就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这正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
中考这么考
5. 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当政者宴饮玩乐等花销要有所节制;当政者要善于听取好的建议,一心为公;要选拔和任用廉洁、德才兼备、一心为公的人;全社会要行动起来,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人人都要诚信做事,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宽容。
导入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今天我们就认真研究这篇 《虽有嘉肴》,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
22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
3
文常: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
阅读目标
句式: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4
主旨: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
2
积累: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立德树人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其中一些篇章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作品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本课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嘉肴( ) 弗( )食
兑( )命 学( )学半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yáo
·
·
fú
yuè
xiào
·
注意字音。
·
1. 学学半( )
文言知识速查
·
学,同“敩”,教导。
通假字
xiào
1. 不知其旨也( )
2. 虽有至道( )
3. 教然后知困( )
4. 教学相长也(
)
文言知识速查
古今异义
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
古义:最好的;今义: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
·
·
古义:教与学;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
·
判断句
教学相长也( )
省略句
学然后知不足( )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
文言知识速查
文言句式
“……也”表判断
“知”后面省略“己”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1.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文言知识速查
成语积累
《虽有嘉肴》写“嘉肴”的目的是什么?
类比论证
教学相长
预习问题引导
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
2
导思
1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教学相长
课文细讲点拨
读法指导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朗读首句,要注意读出各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第二句,“是故”后当作一顿,“学”“教”后亦当作一顿,“不足”“困”应重读,语速要渐缓,表现出一种沉重感;第三句,语调要略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表现出一种振奋感;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要读得语重心长;第五句,“其此之谓乎”要读出一种欣喜的感觉。
课文整体点拨
课文主旨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得出了教学相长的结论,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文结构
虽
有
嘉
肴
教学相长
嘉肴
至道
学
教
食
学
不足
困
不知其
自反
自强
弗
知
旨
善
1.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开头运用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逻辑严密,有条有理,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特色总结
2.多用对偶,增强气势。
文章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
特色总结
[重点] 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处,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篇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