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12 关 雎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2
诵读: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形式特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3
内涵:把握两首诗内在的情韵。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做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
立德树人
作品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 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 “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篇。
《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一起被称为“五经”。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铺陈情节,抒发情志。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预习资料速查
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雎鸠( ) 窈窕( ) 淑( )女
好逑( ) 荇( )菜 寤寐( )
芼( )之
jiū
yǎo tiǎo
shū
qiú
xìng
wù mèi
mào
·
·
·
·
·
·
·
·
·
文言知识速查
一词多义
左右采之( )
道阻且右( )
1.右
·
·
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名词用作动词,向右迂曲
在河之洲( )
钟鼓乐之( )
左右采之( )
2.之
·
·
结构助词,的
代词,她
代词,指荇菜
左右采之( )
蒹葭采采( )
3.采
·
·
·
动词,采摘
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1. 左右流之
( )
2. 寤寐思服
( )
文言知识速查
古今异义
·
古义:求取。今义:液体移动;流动。
古义:思念。今义:衣服。
·
1. 左右流之( )
2. 钟鼓乐之
(
)
3. 琴瑟友之
(
)
文言知识速查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在船的左右两边
钟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琴瑟: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对……表示亲近
·
·
·
·
·
·
·
1. 窈窕淑女: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2. 辗转反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形容心中有事。
文言知识速查
成语积累
预习问题引导
带着问题读课文
这首诗中,主人公是怎样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何作用?
内容
表现形式
景物
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作用?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爱恋、思念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读法指导
本文是古典诗歌,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诗的情感。如《关雎》第一章以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音调舒缓平正,领起全篇。第二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朗读时语速慢一些,语调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第三章写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一“友”一“乐”,用字自有轻重,心情欣喜,语调应上扬。
课文细讲点拨
层次结构
第一章(第1—4 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统领全诗。
第二章(第5—12 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第三章(第13—20 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课文整体点拨
课文主旨。
《关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善良而文静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结合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课文结构
爱慕
关雎
思念
愿望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萌生爱意
求之不得
得之之欢
深切思慕
美好愿望
1.托物起兴,感情真挚。
全诗以物起兴,以雎鸠鸟的鸣叫,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以不停地采摘荇菜,表现主人公对淑女的不懈追求;以想象中追求到淑女后“友之”“乐之”的情景,表现主人公对淑女的热切渴望。
特色总结
2.双声叠韵,音韵和谐。
本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词,增强了诗歌音韵的和谐美和描写对象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词;“雎鸠” “参差”是双声词;“辗转”既是双声词又是叠韵词。用这类词语描写动作,如“辗转反侧”;描摹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 无不生动逼真。
特色总结
1.[重点]《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慕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全篇问题探究
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这里说说的“诗”,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 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走进2000多年以前的周代,去体会了解掌握《诗经》。
12 蒹 葭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2
诵读: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形式特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3
内涵:把握两首诗内在的情韵。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做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
立德树人
作品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 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 “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篇。
《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一起被称为“五经”。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铺陈情节,抒发情志。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预习资料速查
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
jiān jiā
·
·
·
·
·
·
·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 跻( ) 涘( ) 沚( )
·
sù huí
xī
méi
jī
sì
字音易错。
zhǐ
文言知识速查
一词多义
左右采之( )
道阻且右( )
1.右
·
·
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名词用作动词,向右迂曲
在河之洲( )
钟鼓乐之( )
左右采之( )
2.之
·
·
结构助词,的
代词,她
代词,指荇菜
左右采之( )
蒹葭采采( )
3.采
·
·
·
动词,采摘
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1. 道阻且长 ( )
2. 蒹葭苍苍
[
]
文言知识速查
古今异义
·
古义:茂盛的样子。
今义:(头发)灰白;深绿色。
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
·
·
这首诗中,主人公是怎样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何作用?
内容
表现形式
景物
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情感
预习问题引导
这首诗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作用?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爱恋、思念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读法指导
本文是古典诗歌,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诗的情感。如《蒹葭》每章的第一句中,“苍苍” “萋萋”“采采”要重读;每章的第六句中,“阻” “长”“跻”“右”要重读;每章的最后一句,“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朗读时要语调低缓,适度拖长声音。
课文细讲点拨
层次结构
第一章:以水边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能相见的惆怅。
第二章:反复咏唱,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失望和愁闷之情。
第三章:反复咏唱,写出追寻之路的漫长艰辛,突出主人公感情的持久急切。
课文整体点拨
课文主旨。
《蒹葭》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与绵绵思念之情。
课文结构
时间推移
蒹葭
道路艰险
地点变换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苦苦追寻
上下求索
若即若离
飘忽不定
伊人难求
1.起兴手法,借景抒情。
本诗同样运用了“兴”的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露水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清之感。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主人公去寻找自己爱慕的恋人,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
特色总结
2.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露水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又逐渐蒸发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宣泄。
特色总结
3.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所爱的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伊人”就在眼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特色总结
1.[难点] 《关雎》与《蒹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探究一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男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想象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了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全篇问题探究
探究二 在表现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白露”“水”和“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蒙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只能够远望。“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全篇问题探究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言
人们历来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起人的精神。——培根
——感受诗歌魅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审美情趣”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行
从前,有三个秀才在一起饮酒,准备吟诗助兴。他们商定每人作一首诗,要求:用一个带“三点水”的字,去掉“三点水”之后,读音相同,再加上另外一个偏旁,变成新字,最后以该新字收尾,不能吟者罚酒三杯。乙秀才为人高傲,自命不凡,甲秀才打算通过吟诗来讽刺他,于是抢先吟了一首: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添鸟(鳥)便成鸡(鷄)。山中无虎猴称霸,落汤凤凰不如鸡(鷄)。
一课一德一行
乙秀才一听,知道是讽刺自己,便接着吟诵了一首:有水也是淇,无水也是其,去掉淇边水,添欠便成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丙秀才见他俩面红耳赤地望着自己,心里有数,便谁也不得罪地吟了一首: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添雨便成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丙秀才吟罢,三人心领神会,相视而笑,顿时尴尬全无,开怀畅饮,大醉方休。
一课一德一行
今人行
在《2024 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申昊以卓越的诗词才华和坚韧的毅力,摘得总冠军。“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申昊以诗词为媒,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融入“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
一课一德一行
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工地上,申昊不仅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更在闲暇之余,用诗词慰藉心灵,感受生活的美好。他读诗、抄诗、写诗,以诗词为心灵的寄托,以诗词与古人对话。当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吟咏“君问归期未有期”,在共鸣中找到了慰藉;当工作充满挑战,他默念“但愿苍生俱饱暖”,在诗句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申昊说:“诗词就是光和电,照亮我前行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心怀热爱,就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请同学们策划一个主题活动,一起遨游诗海,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诗歌的热爱。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陈风·泽陂①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②如之何?寤寐无为③,涕泗④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⑤。有美一人,硕大⑥且卷⑦。寤寐无为,中心悁悁⑧。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中考这么考
【乙】 荷花 [宋]张怡然
芳姿香可人,刚道六郎⑨似。谁谓前哲心,爱莲比君子。
①选自《诗经》。泽,池塘。陂,堤岸。②伤:因思念而忧伤。③无为:没有办法。④泗:鼻涕。⑤蕳(jiān):莲蓬,荷花的果实。一说兰草。《鲁诗》作“莲”。⑥硕大:高大,修长。⑦卷(quán):头发卷曲而美好的样子。⑧悁悁(yuān yuān):忧伤愁闷的样子。⑨六郎:泛指姿容美丽之人。
中考这么考
1. 解释甲诗中“寤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甲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诗都写了荷花。甲诗写“荷”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借所见之景,引出所恋之人;乙诗借“莲”抒怀,赞美了莲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和爱而不得的忧伤。
起兴
外形和品质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