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核舟记》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31 18:4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导入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导入
11 核舟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感知内容: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阅读目标
说明对象、写作顺序: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和写作顺序。
重点
3
积累、品味语言:积累文言词语,品味本文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做一个勤于思考、精于工艺的人。
立德树人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诗文家。著有《茅檐集》。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江苏常熟人,一名毅,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浙江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这枚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较明显的“明”字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这一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器皿( ) 贻( ) 有奇( ) 黍( )
箬( )篷 糁( ) 峨冠( ) 多髯( )
衣褶( ) 诎( ) 一楫( ) 椎( )
髻( )  壬( )戌( )
虞( ) 篆( )章
mǐn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ě


chuí

rén

字形易错。
·

·
·
·
·
·
·
·
·
·
·
·
·
zhuàn
·
·
·
左手倚一衡木
[ ]
文言知识速查
·
“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跟“竖”相对)
通假字
文言知识速查
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轩敞者为舱( )
1.为
·
·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动词,是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速查
为字共三十有四( )
炉上有壶 [ ]
2.有
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3.可
·
·
·
·
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表示领有(跟“无”相对)
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
文言知识速查
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
4.端
中轩敞者为舱( )
居右者椎髻仰面( )
5.者
·
·
·
·
名词,(东西的)一头
形容词,端正
……的部分
……的人
文言知识速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启窗而观( )
6.而
·
·
·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盖大苏泛赤壁云( )
此中人语云( )
7.云
·
·
句末语气词
动词,说
1.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2. 高可二黍许


3. 雕栏相望焉
( )
文言知识速查
古今异义
·
古义:零数、余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可”古义:大约。今义:表示转折。
“许”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许可。
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
·
·
4. 其两膝相比者
( )
5. 神情与苏、黄不属
( )
6.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
文言知识速查
·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
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古义:竟然。今义: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
·
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 )
2. 石青糁之
( )
3.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4. 居右者椎髻仰面
( )
文言知识速查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
·
·
·
·
·
·
文言知识速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为”表判断,意思为“是”
文言知识速查
倒装句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定语后置,“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省略句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
(2)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 )
文言知识速查
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居”“隐”后均省略介词“于”
核舟上共有几个人物?
各有什么“情态”?
文章结尾为什么概括叙
述核舟雕刻的内容?
内容
写法
顺序、结构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写作目的
预习问题引导
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用了什么结构?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技艺精湛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读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更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全文节奏舒缓,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读时节奏要缓慢;介绍佛印的句子“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更要读出舒缓的语气,因为该句表现的是佛印的悠闲;最后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要读出惊叹的语气,以表达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称赞。
课文细讲点拨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总说,简要介绍王叔远的技艺和核舟的由来。
第二部分(②—⑤):按照“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详细介绍了核舟的形状、结构, 舟上的人物和文字,说明了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第三部分(⑥):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总写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及数目,赞扬了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课文整体点拨
课文主旨
本文运用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
课文结构
总说
核舟记
分说
总说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背
苏轼(中)佛印(右)鲁直(左)
右舟子 左舟子
题名色墨 篆章色丹
构思巧妙
技艺精湛
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
总结核舟“容量”,感叹雕刻者技艺高超
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第二课时
11 核舟记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1 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第2 至5 段,详述核舟之“奇巧”。第6 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雕刻技艺的精湛,“技亦灵怪矣哉”。从局部来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采用了一定的空间顺序,先介绍船正中间部分的结构布局,再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和姿态,最后介绍船背的题名、篆章和着色,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
特色总结
2.语言简洁,生动形象。
本文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生动。介绍船头三人是详写,既描述其外貌,如“峨冠”“多髯”,又描述他们的手、足、膝、臂,展现其不同的姿态。介绍舟子是略写,文字不多,但很生动,把两个舟子的不同特点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特色总结
3.描写细致,富于想象。
本文既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又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文中诸多细节,作者不仅处理得井井有条,准确细致,而且笔触生动,韵味十足。读来我们仿佛亲见核舟的细节和全貌,充分感受到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想象飞驰,得以想见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深厚的情谊和脱俗的举止,仿佛自己已置身于当年的赤壁,经历了那个传为千古美谈的夜晚。
特色总结
[发散思维]《核舟记》一般被视为说明文,但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描写。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探究一 说明文是现代文体分类中的一种,而古时的文体分类中并无“说明文”一类,《核舟记》这类记物之文和记游、记亭台楼阁之文都属于“杂记”。
探究二 描写放在说明性文章中,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它本身可以视为一种说明方法,即“摹状貌”。
全篇问题探究
探究三 本文大量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或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是与对象特征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关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表现核舟的精雕细琢,赞叹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自然要描摹得足够细致才可以。
全篇问题探究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言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送许屯田》
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沈嘉征
——工匠精神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行
丁缓,西汉巧工,他制作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其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保持水平状态。镂空球内有两个环互相垂直,而且可以灵活转动,炉体可绕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转动。其原理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相同。
一课一德一行
今人行
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是怎样建成的?为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港口专家张连钢走了10 年。
1983 年,张连钢大学毕业后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先后从事过技术员、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等工作。2013 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张连钢勇挑重担。那时候,国外垄断自动化码头技术,不信邪的张连钢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常规八到十年的建设任务。
一课一德一行
2023 年12 月27 日,拥有6 大自主突破、12 项创新攻坚成果的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了全自主集成创新应用场景“零”的突破。几十年来,他扎根港口生产一线,让码头工人从“脏、苦、累、险”中解放出来,“唯心态所向,百折不回”,他以创新和实干,展现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风采,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那是一种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责任与担当。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利用双休日,走进社区,与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座谈,记录他们的英雄事迹,与同学交流、学习。
中考这么考
“跟着诗文去旅行”,我们会见识到奇人奇技及其背后支撑的匠人精神。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匠人精神”的内涵。
【甲】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欧阳修《卖油翁》(节选)]
中考这么考
【乙】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A】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节选)]
【丙】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①之渊,津人②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B】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中考这么考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C】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③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④,恶往而不暇!”
[《庄子·达生·津人操舟》(节选)]
注释 ①觞深:渊名,水深而形似酒杯,故名。地在宋国。②津人:在渡口上撑船之人。③万方:万端。指变化无穷的各种事端。④舍:指心。
中考这么考
1. 参考表格中提供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
文言词句 方法策略 释义
吾尝济乎觞深之渊 成语推断法:同舟共济 (1)___________
善游者数能 课内迁移法:陈康肃公善射 (2)___________
视舟之覆 语境推测法 (3)___________
恶往而不暇 查阅词典法:①(è) 罪过,罪恶;②(wù) 憎恨,讨厌;③(wū) 怎么,如何,何 (4)___________
·
·
·
善于,擅长


中考这么考
2. 部分同学在阅读【丙】文时,对“没”字的读音有疑惑。请你结合语境,帮助他们确认【B】画线句中的“没”字的读音,并联系句子意思说明理由。
“没”字在画线句中的读音: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善于游泳
的人反复学几次就会驾船。至于不曾见过船就会驾船的人,应当更加精通水性,能长时间潜入水中。“没”取沉没之义,所以读“mò”
中考这么考
3. 下面是“匠人精神”探究单,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根据要求将探究单补充完整。
识匠人匠艺:请你参照示例,根据选文【乙】【丙】概括匠人们擅长的技艺。
示例:卖油翁酌油入钱孔,但钱不湿。
中考这么考
【乙】文:(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王叔远能用桃核雕刻出丰富生动的
内容。示例二;王叔远能用桃核雕刻出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
在深渊中,船夫的驾船技术达到出神入化
的地步。
中考这么考
析匠艺成因:请你参照示例,联系选文【A】、【C】两个画线句,分析各项技艺的成因。
示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现了卖油翁谦虚平和的心态,也说明他平时在反复酌油,达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
中考这么考
【乙】文:(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运用“执”“抚”等动词和“视端
容寂”,使舟子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活灵活现,富有动感。
雕刻者正是有认真细致、执着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才能雕刻出如此精巧的核舟。
中考这么考
【丙】文:(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水性好的
人看到深渊就如同看到陆地上的小丘,看到翻船就像看到车倒退一样,体现出他们不但练就了过硬的本领,还有一颗平常心,遇事不慌,从容淡定,因此操舟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中考这么考
探究小结:(5)通过上述探究,请你提炼出“匠人精神”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匠人精神是不断练习实践,熟能生巧;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执着专注;是摒弃外界和内心一切困扰,不畏艰苦,从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