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 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写下了《小石潭记》。
导入
10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诵读: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熟读成诵。
阅读目标
游记特点: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文章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四
3
情感:体会作者于文中表现出的心情变化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学习目标
感受自然之美,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立德树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居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传世。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巧记:一韩一柳一欧阳,
三苏曾巩第一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在游历程序上它与前三篇相接,而在写景状物上更加精妙,在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时也更加曲折含蓄。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言知识速查
重点字
·
·
·
·
·
·
·
·
·
·
·
·
·
篁( )竹 清冽( ) 坻( ) 嵁( )
蒙络摇缀( ) 俶( )尔 翕( )忽
斗折( )蛇行 犬牙差( )互 寂寥( )
悄( )怆 幽邃( ) 奉壹( )
huáng
liè
chí
字音易错。
kān
zhuì
chù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xī
zhé
cī
liáo
qiǎo
suì
yī
文言知识速查
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1.为
·
潭西南而望( )
乃记之而去( )
隶而从者( )
2.而
·
·
·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
文言知识速查
潭中鱼可百许头( )
明灭可见( )
3.可
·
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4.以
·
·
·
·
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
介词,用
连词,而
介词,因为
文言知识速查
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5.清
如鸣珮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6.环
·
·
·
·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文言知识速查
伐竹取道(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7.道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8.从
·
·
·
·
名词,道路
动词,说
介词,由、自
动词,跟随
皆若空游无所依( )
似与游者相乐( )
9.游
·
·
动词,游动
动词,游玩
1. 影布石上
(
)
2. 不可久居
( )
3. 乃记之而去
[
]
文言知识速查
古今异义
·
古义:映照。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古义:停留。今义:住所;住。
古义:离开。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
·
4. 余弟宗玄
( )
5. 崔氏二小生
(
)
文言知识速查
·
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
·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 心乐之( )
3.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4. 皆若空游无所依( )
5. 潭西南而望( )
文言知识速查
词类活用
·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
·
·
·
·
6. 斗折蛇行
(
)
7.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8. 凄神寒骨
( )
文言知识速查
·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使……寒冷
·
·
·
·
·
省略句
1. 坐潭上
( )
2. 斗折蛇行( )
倒装句
1. 如鸣珮环( )
2. 卷石底以出( )
3. 全石以为底( )
文言知识速查
文言句式
句首省略主语“余”,“坐”后面省略介词“于”
“斗”前省略主语“溪水”
谓语前置,应为“如珮环鸣”
主谓倒装,应为“石底卷以出”
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小石潭?
发现小石潭
离开小石潭
描绘小石潭
作者记述这次游小石潭
的经过的目的是什么?
写作目的
预习问题引导
作者是如何描绘小石潭的样子的?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美景、悲情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读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要通过诵读理解语言蕴含的情感,然后通过诵读的技巧体现自己对情感的理解。
如“水尤清冽”中的“尤”,要重读,采用拖音的方式,读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惊喜;“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中的“佁然”“俶尔”,要读得舒缓、轻松,进而感受作者欣赏鱼儿戏水时悠闲、愉悦的心情;“寂寥无人,凄神寒 骨,悄怆幽邃”,同样要读得缓慢,声音要低沉,读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凄凉。
课文整体点拨
课文主旨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描绘了小石潭秀美的景色,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寂寞凄苦之情。
游记主旨概括:游踪+景色+气氛+感情。
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
10 小石潭记
1.摹写景物,手法多样。
第一段属于移步换景,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充满了探奇的情趣,逐渐为人们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图画。第二段属于定点特写,刻画了游鱼与潭水。写游鱼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游鱼的活泼可爱;写游鱼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突出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游鱼“似与游者相乐”也衬托出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
特色总结
2.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本文作者善于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写溪流: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写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巧用比喻,形象生动。
特色总结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特色总结
1.[重点] 文中第二段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傍也没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以此来衬托水之“清”,使人真切地感到那是一潭清澈透明的水。
全篇问题探究
“似与游者相乐”既写游者之乐,又写游鱼之乐,这是互相映衬。将游者的喜悦心情投射到游鱼身上,转化为游鱼的“乐”,并且是游鱼似乎在与游者交流这种乐趣。这样写,妙趣无穷,比正面说人之“乐”要巧妙得多。
全篇问题探究
2.[发散思维]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探究一 柳宗元是为排遣心中之“忧”而发现这个小石潭的,因此,这里有小石潭的发现之乐,有潭水的清澈之乐,有潭中的鱼与游人的逗乐。“乐”是自然之乐,是自然界自身拥有的特征;“忧”是人心之忧,反映了作者痛苦遭遇下的心情。
全篇问题探究
探究二 因为作者离开了纷扰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找到了小石潭这样一处清静之所,在这里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失意的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他内心的忧烦是挥之不去的,所以片刻欢乐过后,忧烦又会涌上心头。
探究三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 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全篇问题探究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
——歌德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言
——热爱生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健康生活”
苏东坡一生“历典八州”,频遭贬谪,但他始终以从容、潇洒、旷达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挫折,从来没有被打倒。
我们知道,一个人灵魂的有趣总是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苏东坡研究出了“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秘制东坡肉;他学酿酒时又有“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的专注与情趣;他还有夜赏海棠的雅趣,“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行
苏东坡与文友们对酒当歌,吟诗作赋,绝对是性情中人;他与挚友佛印坐禅神侃,亦庄亦谐,又像个老顽童。这些无不体现出苏东坡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学家,他有着特立独行的有趣灵魂。
一课一德一行
相较于裴爱民这个名字,人们更熟悉的是她的笔名——“田鼠大婶”。在《田鼠大婶的日记》中,裴爱民用诗意的文字书写着西北辽阔的土地,书写着沉默的高大树木,她用恳切的语言描绘着自己的农村生活: 春耕夏耘、犁地喂羊……
一课一德一行
今人行
初中毕业后,裴爱民随父母在家务农,她的手拿起过割麦的镰刀,牵起过牧羊的麻绳,却从未放下写作的笔。在劳作之余,她总是随身携带纸笔,在劳动间隙将飘动的白云、摇曳的麦草全都用文字记录下来。人们习以为常的风土人情,在她的眼中充满着无尽的诗意与美好,她以笔为针,将自己平凡的生活织成秀丽锦缎。裴爱民在沙漠里种出了梦想的花,让它生根发芽,也用文字和图画诠释了乡村的“诗和远方”。
一课一德一行
利用双休日,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农民劳作的过程,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小组讨论,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同学们增强热爱生活、节约粮食的意识。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中考这么考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原文见本课“课文细讲点拨”板块。
1. “隶而从者”中的“从”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从头至尾 B. 择善而从
C. 从长计议 D. 从天而降
B
·
·
·
·
中考这么考
2. 对“其境过清”中“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溪水时隐时现,溪岸交错不齐,渺远不见源头。
B. 竹子树木丛生,枝叶茂密繁多,环绕小潭四周。
C. 地处荒僻之野,平时没有人来,环境寂静寥落。
D. 小潭清幽深邃,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
D
中考这么考
3. 根据《小石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二十五,游里湖,登放鹤亭,旋泊西泠桥。登岸步入西村,隔岸望孤山后。朱阑傍水,翠幕垂窗,古楼覆屋,小艇系门。余乃悦其幽寂,呼舟对渡,果佳境也。
(取材于浦祊君《游明圣湖日记》)
中考这么考
“隔”,产生距离,引发好奇。柳宗元隔竹听声,小石潭水声“如鸣珮环”,他“心乐之”,于是“___________”,探看小潭全貌;浦祊君隔岸观景,孤山后景色秀丽,色彩斑斓,他“悦其幽寂”,于是“___________”,得以欣赏“佳境”。
伐竹取道
呼舟对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