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②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③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内涵,理解意蕴丰富的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播放《黄河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黄河颂
二、自学检测
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自学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1、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写作背景: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
3、作品介绍:《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4、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音:
磅礴(páng)(bó)澎湃(péng)(pài)气魄(pò)高山之巅(diān)
狂澜(lán) 哺育(b ) 浊流(zhuó) 屏障(zhàng)
三、合作探究
(一)美美的听:
多媒体播放《黄河颂》,让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境界。谈谈听歌曲后以及看到黄河图片后的感受?
激情、澎湃、有气势、有力量……
(二)深情地读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你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四读: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请深情体味读出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谁最有感染力。(也可以男女之间合作朗诵)
朗读提示: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短句要读出气势。如“伟大而坚强,”“望黄河滚滚”“掀起万丈狂澜”。
(3)动词 “掀”“劈”“奔” 重读
(4)“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5)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6)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三)细细地品
①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颂)
②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③“啊!黄河!”反复出现有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④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⑤ 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
⑥为什么说黄河是“屏障”?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⑦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⑧诗人借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情感?
借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尽情地说
①诗歌里写道“把中原大地,劈成南边两面”,请小组交流“劈”字的妙处,用下边句式联系全文内容说话:
好一个“劈”字:
让我看到 ,
让我听到 ,
让我感到 !
例:一个“劈“字:
让我看到九曲连环的形状。
听到惊涛澎湃的气势。
感到不可抵挡的力量。
一个“劈“字:
让我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
听到的是黄河水带着雷电风雨带着不屈的精神。
感到黄河奔涌向前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风景。
一个“劈“字:
让我感到伟大是力量。
让我感到黄河缔造的博大。
让我感到有黄河的“劈”就有华夏儿女决不让列强欺辱的斗志。
……
②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的“筑”,它来自一砖一瓦,是一层层叠加,那么民族的屏障是用什么铸成?
是用伟大坚强铸成民族屏障。
是用坚不可摧铸成民族屏障。
是中国人的骨气、手挽手的血肉之躯,拳拳爱国心铸成民族屏障。
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形象,读起来使人情绪慷慨激昂,黄河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今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我们要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五)深情地赞
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 ﹚美,因为﹙ ﹚”的句式说话。
音乐美:《我欣赏这首诗的旋律,因为它旋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
韵律美: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语言美: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也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般的风采。
情感美:《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修辞美:作者在诗中综合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于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修辞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画面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教师小结:
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学们以个性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齐诵这首歌。
学生齐诵《黄河诵》,教师播放《黄河诵》音乐。
四、课堂小结
《黄河颂》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的精神,就是要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
自豪我是中国人,就让我们大声的唱起黄河的赞歌吧:
全体起立,用“字正腔圆”“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的方法,高速诵读全文,在读中再次感受黄河的气魄。
五、课后作业
1、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
2、课外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故事等,进行归类整理后,在班上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