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再别康桥》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 *《再别康桥》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4 12:0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再别康桥
-----徐志摩
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
3、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
(①绘画的美②音乐的美③建筑的美)
学习目标
1、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
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
“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呢 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 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导入新课
康桥即剑桥,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
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
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 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的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写作背景
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 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寻友。遗憾 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 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
11月6日,在归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 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
成 婚 。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 学位,期间徐志摩爱恋林徽因。
>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 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 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与闻一多 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其代表作有《 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 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著有诗集《志摩 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走进作者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 翻译,后随他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 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 婚。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途中飞机失事不率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 年35岁。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耗传来 ,胡适连呼:"天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
题目解说
“再别”,第二次别离;“康桥”,现在译为剑桥,英 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诗人曾在这里留学, 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此,他对康桥一往情深。从诗题 来看,本诗是对诗人第一次离别康桥时所作的诗歌《康桥再 会罢》的呼应。
轻轻的我走

轻轻的我来

轻轻的招手
河畔上的金

软泥上的青

榆阴下的一

悄悄的我走

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

结构全解:
第一部分
(1)
作别母校
生离愁
泛舟康桥
来寻梦
悄悄离去
心忧伤
第二部分 (2-6)
第三部分
(7)
离愁别绪
依恋母校
再别康桥
诗歌主题: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
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
的所见、所闻、所思,展现康桥的
秀丽风光,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 依惜别的深情。
鉴赏。品味
1.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 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语言美)
2 . 体会全诗意境鲜明,
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意境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品味节奏
1、押韵:
(1)每節押韵、節節换韵。
(2)韵脚分别是什麽
來,彩;娘,漾;摇,草;虹, 夢;溯,歌;箫,橋;來,彩。
2、 旋 律 :
舒緩(第 一 節)
輕柔(第二、三、四、五節)
低沉平静(第六、七節)
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的究竞是什么样的场景
夕阳西照,给康河边的柳
树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衣,
就像那盛装的新娘,在康
河柔柔的水波中摇曳着身
3 、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
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
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
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
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
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
的梦吗 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
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画面概括
挥手作别图
金柳荡漾图
青荇招摇图
梦满清谭图
寻梦放歌图
康桥沉默图
悄悄离别图
再 别 康 橋
把握意象,体悟情感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带着感 情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
不 舍
对什么不舍
(意象把握)
我 一 找!!!
天上
云彩星辉
地上
金柳榆阴
水中
把握意象,体悟情感
青荇 水草
意象
「意象赏析示例
夕阳西沉,余晖给河畔的柳 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 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艳温柔 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粼 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红的 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 的新郎了。不禁心头也荡
漾起来。
「意象赏析示例
清清的河水滋润着 软泥上的青荇,绿油 油的,在康河的柔波 里欢快地舞蹈,骄傲 地招呼着行人,似乎 在宣告它沐浴康河 的自由与舒畅。以 至于“我”都“甘
心做一条水草”! 」
意象赏析示例
“那榆蔭下的 一
潭,不是清泉,是天 上虹”,唤起的是 人們對七彩生活 的遐思;“滿載一 船星輝,在星輝斑
斓 裏放歌”燃起 的是人們對生活 的浪漫和激情。
「意象赏析示例
“金椰 “ 波 光 " " 青
荇”“星辉等众多色
彩明艳的形家,构成的是 一幅明丽0话的卷
D 是迷人的,◎忆就 蜜,情感便随之燃烈面奔 敬。这些五彩斑的意 家让康桥像一幅 一样 相 生的展现在藏们
眼 前 。
情感变化过程
感情达到高潮
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更加欢喜和眷恋
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悄悄作别
欢喜和眷恋
难舍难分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 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闻一多《诗的格律》

诗词格律舞
本书较为详细、系统、规范地介绍了诗与词的格律
并讲解了相关基础知识。通俗易懂、简明扼安、便于理解
方便记忆,是诗词爱好者人门学习的基础读物,同时
对广大诗词爱好者提高创作水平将有 一 定的帮助。
中 忠 信 0 著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新诗三美
中国文史出版社 6 十 国
音节和谐,
节奏感强。
回环 复沓。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押韵 。
诗的意象多采用有色彩的事物,显
得色彩斑斓。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 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 立体感。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
碎”“漫溯”“挥一挥”等,让整个画
面动了起来。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四行,单行和双 行错开一格排列,参差中见 整齐,给人以美感。
那河畔的金抑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暗 喻: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
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把 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如"少年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荷叶成了一把把撑开的小
伞”。也叫隐喻。
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如、 像、似、好像、恰似、仿佛等。
借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
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 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 定的语 境中 ,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新月派与“三美”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 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 的文学社团,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 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 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 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 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
住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
律 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 散 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
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强 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表现为诗人 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 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 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三美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I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拓展阅读
偶然
对旧情采取一种洒脱的态度,而不是如怨鬼似的纠缠;对昔日的感情 取一种理智的态度,而不是任情沉溺,不能自拔。因此,读这首诗, 能使忧愁与痛苦像轻烟一样飘散。有一位女学生说她曾经遇到一次感 情上的打击,全因为看到这首《偶然》,才渡过了那个难关。的确,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飘逸潇洒的美,传达出一种飘逸又潇洒的情怀。
拓展阅读
偶然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拓展阅读
沙扬娜拉
— — 致日本女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以花喻人,尽显风流。能让读者想象
感觉到一位貌美如花的日本女郎,亭亭玉立的站在读者眼前,使读者
产生无尽美好的遐想。诗的后句"道一声珍重"句的重叠往复,还有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表达出作者和日本女郎告别时恋恋 不舍、依依惜别的别愁离。
拓展阅读
沙扬娜拉
(1)这首诗是谁别谁 (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 (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 - “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 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 女郎温柔的名字。
(2)我们从诗歌中体会到什么感情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一开始,就 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 “ 一低头的 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 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接下来,就互道珍 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1.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 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 B.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
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 C. 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 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 D. 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 (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 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 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当堂训练
·2.对《再别康桥》前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D
·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 惆怅失落之感。
·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 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 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 之 情 。
·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 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 桥的爱恋。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